《農奴》:翻身的歷史 永恒的豐碑
電影《農奴》海報 資料圖片
開欄的話
今年,我們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一部部紅色文藝經典,銘刻著百年大黨的夢想與追求、情懷與擔當,記錄著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中華兒女接續(xù)奮斗、無私奉獻的事跡。本版今日起開設“品經典·學黨史”欄目,以期在品味紅色經典中強化黨史學習教育,為奮斗新征程凝聚精神力量。
2009年,西藏自治區(qū)第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投票決定,將每年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讓包括藏族在內的全中國人民永遠牢記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這一歷史事件。
早在1963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就拍攝、出品了講述西藏農奴翻身獲解放的電影《農奴》,影片由李俊執(zhí)導,黃宗江擔任編劇,演員都來自當時的西藏話劇團。
《農奴》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在西藏拍攝的故事片。影片通過對社會環(huán)境和一系列典型人物的刻畫,生動再現了舊西藏農奴遭受的殘酷統(tǒng)治和壓迫,也揭示了新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影片以精湛的影像與敘事藝術,一直被視為西藏題材電影中的經典。
為創(chuàng)作劇本,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黃宗江曾四次深入西藏,積累了大量素材,直到采訪了被農奴主刺傷、在北京治療的農奴,他才確定了劇本主題:一是揭露舊西藏最反動、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農奴制度;二是說明是誰在為結束和消滅這一制度而斗爭,又是誰在瘋狂掙扎,妄想延續(xù)它;三是展現我黨我軍在西藏人民革命中的偉大作用,以及西藏人民在民主改革后和全國人民一起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程。電影《農奴》正是在此主題要求下孕育而生。
影片既通過西藏當代史的敘事反映了西藏社會變革的歷史合理性,召喚出藏族人民進行社會變革的主體性;同時也通過解放敘事,指出了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進行社會主義歷史變革的倫理基礎,成為推動全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教科書。在當時,大江南北的許多觀眾正是通過該影片了解舊西藏的農奴制度,激發(fā)出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強烈信念。
《農奴》的經典價值被確立并沉潛下來,形成了西藏當代史的“經典敘事”。這是一種以“解放”為主題的敘事?!掇r奴》的敘事也創(chuàng)造出西藏題材電影中當代史敘事的基本結構,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具備了社會圖譜功能。主人公強巴成為藏族當代史敘事中的核心形象——一個砸碎鎖鏈、從近千年農奴制的深重苦難中獲得解放的農奴。在這個形象周圍,還有一系列重要的、輔助性的典型形象。比如,童年強巴曾被農奴主小少爺當馬騎,而此少爺長大后“子承父業(yè)”,成為壓迫人民、并在西藏民主改革來臨之際妄圖逃往國外的反動農奴主,這是西藏當代史敘事中的典型反派?!凹t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西藏的當代史就是西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得解放、“奪過鞭子揍敵人”的歷史。
影片中,成年后的強巴成為一名喇嘛,劇情又納入了舊西藏的宗教敘事。在《農奴》里,宗教的呈現從一開始就不是抽象的,它緊緊依附在舊西藏社會具體的社會關系和歷史事件中。影片揭示了在舊西藏尤其是1959年武裝叛亂時期,宗教在歷史變革中的地位與歷史本質。
“舊社會使農奴成了啞巴,新社會讓農奴開口說話”。在舊西藏,強巴被土登活佛和農奴主逼迫裝啞,“金珠瑪米”到來后,砸碎了農奴身上的鎖鏈。在新社會到來之際,強巴終于又開口說話了,這是一種獲得新生的喜悅。
可以說,電影《農奴》為“解放敘事”建立了完備的典型形象圖譜以及敘事策略,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同類題材電影的標桿,并奠定了此后藏族題材電影的當代史敘事框架。197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又仿照《農奴》,再次以西藏自治區(qū)話劇團為演員班底,拍攝了西藏題材電影《雪山淚》。這種西藏當代史敘事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根基化”。電影《農奴》中農奴翻身的歷史,也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歷史的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