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燭光里的媽媽
來源:文藝報 | 許 可  2021年04月21日08:28
關鍵詞:《燭光在前》

羅周做編劇的劇本總有驚喜,《燭光在前》也不例外?!稜T光在前》以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zhí)椎恼鎸嵢松鸀樵停詮執(zhí)椎姆蛉岁戩o華為第一主人公,以她對三個子女要去投身革命的三次挽留、三次離別為主體展開敘事。劇中沒有太多的筆墨正面描寫張?zhí)祝踔了钡阶詈笠徽鄄懦鰣?,但他又無處不在。

羅周以一個革命者的妻子作為切入點,她說:“這次我回歸到最樸素的表達,張?zhí)滓患胰说纳钪杏刑嗾鎸嵉募毠?jié),已經構建了作品的骨架,豐盈了作品的血肉。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尊重那些曾經鮮活過,用盡力氣生活過的生命本身呢?那些真實的細節(jié)讓我非常虔敬地理解他們、感受他們?!彼_實是用最樸實的詞匯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最不平凡的母親,同時折射出了共產黨人為信仰前仆后繼、舍小家為大家,貢獻出自己所有的精神光輝?!稜T光在前》作為一部“獻禮”作品是獨樹一幟的,甚至可以說是獨占鰲頭。

《燭光在前》秉承了羅周一貫的四折一楔子的形式,簡潔明快地凸現了一位母親、一位革命者的妻子怎樣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家庭和兒女、丈夫的事業(yè)和信仰。也讓觀眾關注到了一個我們很少關注的人群。革命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但是革命黨人的妻子更多的是守望,她們憑借心中的一點燭光,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和犧牲。

陸靜華與兒女和丈夫的四次離別、四次挽留,雖然同是離別和挽留,但是卻各不相同。第一折剪信,二女兒張西蕾(梅)“愿迎風火赴疆場”“敢投此身入烘爐”,態(tài)度十分堅決。作為母親,誰“忍嬌兒蹈兵鋒”?她態(tài)度也很強硬,再三叮囑張西屏“看著她”“看緊她”“看住她”!但傷心之余,她“剪信”交給女兒,并告訴女兒哪里才是她應該走的路。孩子們疑惑母親的行為,早有準備卻為何反對,母親說:“卻總想留你一留。”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充滿了無奈、隱忍和愛。第二折中,張西屏收到妹妹從延安的來信,被興奮和向往沖昏了頭腦,她與母親的一段對唱堪稱精彩,女兒講理想,母親講做蘿卜干,很接地氣,但是暗藏人生哲思,兩人貌似各述心曲,但是又暗藏交流,雖是言外之意,又是情理之聲。最后陸靜華說:“你想去就去吧?!泵鎸ε畠旱捏@異,她的回答是:“我留過了……”也許是有了二女兒的前車之鑒,這次離別她平靜了很多,但更多的還是無奈。最后張西屏選擇了走母親的路,她說:“他們去走爹爹的路了,就讓我來走姆媽的路吧?!贝呷藴I下。第三折,兒子張一陽的離開,惟一的男丁要上戰(zhàn)場,意義是不同的,但是作者偏偏讓他們的分別不是面對面的,別具匠心,唱詞也十分經典、感人。第四折閃回到張一陽出生之前,陸靜華對張?zhí)椎耐炝?,這也許是她對丈夫的惟一一次任性,這一折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的柔弱和強大,還有一個革命者面對家庭瞬間的徘徊。

羅周簡直是“創(chuàng)作天才”,她可以將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愛、牽掛、不舍到放手表現得淋漓盡致,尺度把握得也很精準,沒有嘶吼和糾纏,僅僅是淡淡的幾句話,卻獲得了比吶喊更能擊中人心的力量。最后一段詩化的唱詞,情感細膩、文辭優(yōu)美,是可以在戲曲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經典唱段。

張?zhí)?9歲犧牲,可用的材料很少,但是羅周十分智慧地從他的妻子入手,將星星點點的史實結合合理的虛構,串聯成了一位母親的史詩。不同于大部分革命題材,《燭光在前》沒有慘烈的戰(zhàn)爭和豪言壯語,而是通篇表現兒女情、夫妻情,充滿了生活質感。

陸靜華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嫁給張?zhí)字白忠膊蛔R一個,之后丈夫教她識字,潛移默化當中張?zhí)椎姆N種思想對她有很深的影響,兒女雖然不知道父親是誰,但是父親的思想卻又由母親在潛移默化當中傳播給了他們。作者展現給我們的,不光是兩代英雄,還有兩代母親。就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默默地滋潤、滲透著每一個人的心和情,在脈脈溫情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