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殺雞
有個文學(xué)青年請教作家二月河先生,怎樣才能寫出好作品,有無訣竅。二月河則簡單回答一句話:殺雞要用牛刀??茨乔嗄暌荒樏H坏谋砬?,他又具體解釋說,一個作家要想創(chuàng)作出精品佳作,就得付出超過常人十倍的努力,打起十二分精神,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拿出殺牛的勁頭,用殺牛的刀來殺雞。
古今中外,好作品的問世,不外乎兩條路子。一,是殺牛用雞刀,靠天才吃飯。少數(shù)詩人作家,天賦過人,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涉筆成趣,隨隨便便就能寫出錦繡詩文,如李白、王勃、蘇軾、李清照等,這些人可羨而不可學(xué)。二,是殺雞用牛刀,靠賣力氣過活。這是絕大多數(shù)詩人作家的共同選擇,他們年復(fù)一年地苦吟,苦學(xué),苦寫,苦改,或“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或“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們甘愿做文學(xué)苦工,作詩不怕費(fèi)氣力,著文肯下笨功夫,如杜甫、賈島、孟郊與韓愈,還有路遙、陳忠實與二月河等。二月河先生就曾對人說:寫作主要靠三氣,有少許才氣,不足為恃;運(yùn)氣尚可,值得慶幸;最主要是靠力氣,不惜力,能吃苦。一天寫十幾個小時,一寫二十多年,我就是再笨也得弄點東西出來。
做人做事,大體也是這兩種辦法。一,是殺牛用雞刀。這樣干法的人個個都絕頂聰明,光想著用巧勁,走捷徑,找訣竅,尋門子,想著事半功倍,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最好是玩著鬧著就把事情干成了。這在理論上確實高明之極,可惜,在實踐中幾乎沒有可能。有人會搬出蘇東坡的《念奴嬌》來說辭,瞧人家周瑜打仗多瀟灑,小喬初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忘了,那是浪漫詩人的極度夸張之語,若無孫劉十多萬將士拼死苦戰(zhàn),恐怕等來的只能是“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悲劇。二,是殺雞用牛刀。這些人大都有些笨勁,腦子沒那么“靈光”,做事也不太善變,因而往往發(fā)力過大過猛,小題大做,用心極專,全神貫注,成功的概率雖然很高,但肯定付出也多,投入產(chǎn)出不是那么鼓舞人心。似乎有點愚公移山的勁頭,河曲智叟之類,頗瞧不上眼。
那有沒有第三條路呢?雖然不想投機(jī)取巧,但也不想走冤枉路;盡管不奢望事半功倍,但也不愿事倍功半;雖說不敢兔子搏獅,也不想獅子搏兔;或許不奢望薄積厚發(fā),也不愿厚積薄發(fā)。總之,是不想空耗力氣,不做無用功,希望能恰到好處地付出,恰如其分地收獲。這個想法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很難操作拿捏。畢竟,人不可能像計算機(jī)那樣準(zhǔn)確無誤,絲毫不差,做人做事做文,不是發(fā)力過大,用勁過猛,殺雞用牛刀;就是發(fā)力不夠,投入不足,殺牛用雞刀。所謂恰到好處,不多不少,只是個書面上的理想狀態(tài)。這也就是說,實際上,只有這兩條路可選,而沒有第三條路。
要讓常人選擇,往往會選第二條路,即殺雞用牛刀,這可能會顯得笨拙一點,付出會多一點,但成功的把握也會更大。而且,走的冤枉路,做的無用功,付出的每一點心血,最后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賦予回報。至于那第一條路,即所謂殺牛用雞刀,那是極個別的天才在特別有利的條件下方可操控把握,想走這條路的人,最好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天才再說,還得看看有無天時、地利。
殺雞用牛刀,貌似笨拙不智,疏于算計,其實,是干好很多事情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