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侯外廬:一生執(zhí)著于“韌的追求”
來源:中國社科報 | 瞿林東  2021年05月19日09:35
關(guān)鍵詞:侯外廬

侯外廬(1903年2月6日—1987年9月14日),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我國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chǎn)的學者之一。1903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遙縣西王智村。1923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同時攻讀法律和歷史。其間結(jié)識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qū)李大釗,受到馬列主義的影響。192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28年開始翻譯《資本論》并以筆名“玉樞”出版。在法國期間,經(jīng)成仿吾、章伯韜介紹,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主編過周恩來等創(chuàng)辦的《赤光報》。

1930年經(jīng)莫斯科回國,先后在哈爾濱法政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任教,并從事《資本論》的翻譯及中國社會史、思想史的研究工作。1934年出版《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1936年與王思華翻譯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合訂本。1939年發(fā)表《社會史導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侯外廬曾在重慶主編《中蘇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編《文匯報》副刊,并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宣傳活動。1941—1942年,他幾乎同時完成了兩部史學專著,即《中國古典社會史論》和《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吨袊诺渖鐣氛摗愤\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論證了中國奴隸社會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吨袊糯枷雽W說史》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了中國古代大變革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史的發(fā)展。

1945年出版《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1946年與羅克汀合著《新哲學教程》。1946—1961年,侯外廬合作撰寫了《中國思想通史》,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分量最重、水平最高、成就最大和影響最廣的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1947年在香港達德學院任教。1948年進入東北解放區(qū)。1977年主持編寫了《中國近代哲學史》。1984年與邱漢生、張豈之主持編寫了《中國宋明理學史》。

侯外廬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西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等職,曾當選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第六屆委員、常務(wù)委員等。

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侯外廬,在他輝煌的一生中,貫穿著韌的追求和勤奮著述,為20世紀中國史學增添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為踐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中國化作出了杰出貢獻。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史學工作者深切緬懷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景仰他們作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先行者的業(yè)績,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學術(shù)遺產(chǎn)和學術(shù)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新發(fā)展,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傳播者

侯外廬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一方面表現(xiàn)在他的革命實踐活動中,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摯和熱忱的傳播上。對于侯外廬的這一品質(zhì)和特點,胡繩在《紀念侯外廬同志》一文中作過這樣的概括:

外廬同志是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chǎn)主義者。他自己說,在一九二六年以后,“我的思想和行動都較為自覺地站在以共產(chǎn)黨員為核心的左派方面來了”。從此,他一貫堅定地抱著馬克思主義的信念。顯然,他以十年之久刻苦從事《資本論》的翻譯工作,是由這種信念出發(fā)的?!@種信念貫徹在一生的全部理論研究工作中。(《紀念侯外廬文集·代序》,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這段樸實無華的文字,深刻地概括了侯外廬革命、奮斗的一生。

正如侯外廬在《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中所說:“一九二七年,我到達法國,在巴黎大學聽課。翌年,即開始試譯馬克思《資本論》的工作。我在法國三年期間,除了做黨的工作以外,主要精力放在翻譯《資本論》方面。我的水平和能力,不可能在兩年內(nèi)譯完這部科學巨著。然而,這件工作卻幫助我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確立了我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對我后來從事史學研究起了重大指導作用?!秉h的工作確立了革命的立場,辯證唯物主義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這是侯外廬被稱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chǎn)主義者”的本質(zhì)所在。

20世紀30年代前期,侯外廬從法國回到中國,在北平大學執(zhí)教,因宣傳抗日救國,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后經(jīng)營救被“假釋”出獄。一年左右的牢獄生活,侯外廬身體受到嚴重折磨,但他仍集中精力翻譯《資本論》,繼續(xù)著“韌的追求”。1937年七七事變后,侯外廬來到重慶,擔任《中蘇文化》主編,“全力以赴宣傳抗日”,著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論》《抗戰(zhàn)建國論》和有關(guān)政論文章,被認為是一位“政論家”(胡繩:《紀念侯外廬文集·代序》)。由此可以看出,侯外廬是一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者,一位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理論家。他的這種品質(zhì)和作風,上至關(guān)注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下至認真做好一個具體單位的工作,都充分反映出來,都貫穿著他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傳播者的崇高精神。

1949年4月至1951年初,侯外廬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之職,成為新中國成立后該系第一任系主任。怎樣把一個舊的歷史系改變成一個新的歷史系?怎樣幫助廣大師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并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歷史?這是百業(yè)待興中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方面。侯外廬以其深邃的理論修養(yǎng)、靈活的工作方法和細致入微的思想啟迪,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以高度的責任感,決定為1949年夏季畢業(yè)的四年級學生“補課”。他除了親自講授《社會發(fā)展史》《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還邀請楚圖南、王亞南、翦伯贊、鄧初民等學者到歷史系作專題報告或大課教授,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同時,侯外廬又聘請白壽彝、馬特為歷史系專職教授,聘請楊紹萱、張云非、王真、繆楚黃到歷史系兼任課程。此外,他還請到郭大力講授《政治經(jīng)濟學》、何思敬講《共產(chǎn)黨宣言》,等等。在這些重要舉措的推動下,歷史系教師陣容為之一新,開創(chuàng)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術(shù)研究的新風氣。為了推動全系師生學習馬克思主義,侯外廬還親自開設(shè)了《中國歷史的物質(zhì)基礎(chǔ)》《歷史唯物論的研究與使用》。他還建議大家自學一本經(jīng)典著作,每周討論一次,輪流講心得體會。他還在歷史系成立“中國通史教學小組”,旨在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中國通史認識體系。侯外廬關(guān)心年輕人的成長、發(fā)展,鼓勵年輕人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他曾贈給助手一個條幅,上面寫著:“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边@件事在歷史系傳播開來,許多年輕人都受到鼓舞。

從上述這些具體的工作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一位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理論家,是怎樣在平凡的工作中顯示出他的不平凡之處的。侯外廬對于他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的工作是這樣認為的:“黨的事業(yè),刻不容緩”,“黨的委托,責任重大”。(以上見劉淑娟:《侯外廬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史學史研究》1982年第3期)

開創(chuàng)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天地

侯外廬在五十多年的學術(shù)生涯中,著作等身,為學界所重。他的《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封建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以及他和合作者撰著的《中國思想通史》等著作,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彰顯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特色和風采。尤其是他的“開山之作”《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備受學人關(guān)注,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是侯外廬的開山之作,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由此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并長期代表著一個獨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流派?!保ㄌ锊澹骸恶R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開創(chuàng)之作——重讀〈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文史哲》1988年第2期)還有學者評論說:20世紀20年代有李大釗的《史學要論》,30年代有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40年代有侯外廬的《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史上都帶有開創(chuàng)性的地位,這并不否認別的史學工作者和史學家在史學工作上的成就,但這三位的著作更有代表性?!覀冎v中國近代的史學發(fā)展……不能籠統(tǒng)地講,也應(yīng)該發(fā)展地看。有總的發(fā)展,有階段性的發(fā)展,應(yīng)該有區(qū)別?!保ò讐垡停骸锻鈴]同志的學術(shù)成就》,以上均見《紀念侯外廬文集》)這些都強調(diào)了《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一書的開創(chuàng)性作用,白壽彝則進一步從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階段角度作出評價。

史學界對侯外廬的其他論著也多有稱頌,這里要著重講到侯外廬與合作者撰著的五卷六冊《中國思想通史》這一巨著。這是因為,這部巨著有更廣泛的學術(shù)影響和社會影響,同時它更清晰地表明,侯外廬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思想史的。侯外廬在《韌的追求》一書的最后即“簡要的總回顧”中,有如下的表明:

盡管有同志說我們的思想通史是自成體系的著作,而我們卻不敢以此自詡。我很想說明一下,我們在史學研究中所注重的不是自己的“體系”,而是如何應(yīng)用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總結(jié)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歷史遺產(chǎn)。因此,我在下面講一點我們的研究原則和方法。

在侯外廬看來,成不成“體系”,首先要看研究者所依據(jù)的“原則和方法”是否合理。這段話告訴人們:體系是重要的,但建構(gòu)體系的原則和方法則是首先必須明確的和審慎的抉擇。

侯外廬所說的“我們的研究原則和方法”,主要有兩條。一條是:

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分析社會史以至思想史,說明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是我們這部思想通史緊緊掌握的原則。把思想家及其思想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nèi)進行分析研究,把思想家及其思想看成生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有血有肉的東西,人是社會的人,思想是社會的思想,而不作孤立的抽象的考察。

簡言之,思想史的研究當以社會史為基礎(chǔ),思想家及其思想都在一定的社會土壤中生成。因此,如果對于社會史的研究、認識不清晰,則思想史的研究、認識必受其影響。侯外廬所總結(jié)的這一條“原則和方法”,是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所闡發(fā)的,深入淺出,明白易懂,使人讀來受到啟發(fā)。

侯外廬講的另一條“原則和方法”是重視材料和如何使用材料。他寫道:

實事求是,從材料實際出發(fā),進行分析研究,是《中國思想通史》始終掌握的又一原則。寫歷史要憑史料,否則就不免流于空泛?!吨袊枷胪ㄊ贰分匾暡牧系臉銓嵳饕康木驮谟貌牧献鳛檎f明問題的基礎(chǔ)。我們對某一思想家的研究,首先是了解其時代、身世(學術(shù)傳統(tǒng)),以及其自己的著作,而其自己的著作是最基本的材料。

這里說的材料,包括有關(guān)時代、身世和著作等幾個方面的材料,沒有材料不足以說明問題。當然,材料也有不可靠或不完全可靠的,但必須作出必要的考據(jù),輕易地懷疑或否定材料的真實性及其價值的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侯外廬強調(diào)“實事求是,從材料實際出發(fā),進行分析研究”的原則和方法,在當今的史學研究中依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侯外廬深于理論而諳于典籍,這種稟賦使他得以充分發(fā)揮以唯物史觀指導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才華和智慧。我們展讀《中國思想通史》各卷的首章,可以讀到這樣的標目:“中國古代社會和古代思想”(第一卷),“漢代社會和漢代思想”(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社會經(jīng)濟的構(gòu)成”“魏晉南北朝思想的性格與相貌”(第三卷第一、二章)。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卷的卷首有一篇題為《第二、三、四卷序論補——封建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封建主義》的論述,顯然是對秦漢至明末社會史研究的進一步說明,而第四卷的第一章則題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轉(zhuǎn)變的特征”。以上兩部分內(nèi)容反映了侯外廬的中國封建社會史的基本觀點。有論者認為,這里沒有專門論及宋、元、明時期理學發(fā)展的社會史背景,是一“缺憾”(參見《紀念侯外廬文集》中黃宣民文)。當然,1984年由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的《宋明理學史》的出版,這一“缺憾”也就得以彌補了?!吨袊枷胪ㄊ贰返谖寰?,論述中國啟蒙思想,凡三編共十七章,各編之首章的標目是:“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和思潮的特點”“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和專門漢學的形成”“十八世紀末葉和十九世紀初葉的中國社會和思潮”。本文不避繁冗之嫌,列舉上述標目,為的是突出侯外廬所強調(diào)的原則和方法之一般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特色。

侯外廬在《韌的追求》的結(jié)尾處這樣寫道:

我們的工作只是對中國思想史作了初步探索,中國豐富的珍貴的思想遺產(chǎn)有待進一步整理與總結(jié)?!扒啵≈谒{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先哲荀子的名言說出了后來居上這個真理。我深深期望也深深相信,我國的思想史、哲學史的著作之林,將來會出現(xiàn)凌云的杰構(gòu)。

這些話,說出了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對后起者的期望,也表達了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光輝前景的信念。

致力于“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民族化”

1946年,侯外廬在《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的再版序言中寫道:“在這四五年來中國出版界關(guān)于中國思想史的著作問世者不下十余種之多,這一門學問可以說已遠達到相當?shù)乃疁省!彼峒肮舻摹妒袝贰⒍攀厮氐摹断惹刂T子思想》、紀玄冰的《論語研究》、楊榮國的《論孔墨》,不無興奮地寫道:“諸書見解雖不一致,而皆有獨創(chuàng)研究,相得益彰。”因此,他又寫道:盡管“歧點”和“爭論”都還存在,“然而,中國學人已經(jīng)超出了僅僅于仿效西歐的語言之階段了……從前他們研究問題在執(zhí)筆時總是先取歐美和日本的足跡,而現(xiàn)在都不同了。他們在自己的土壤上無所顧慮地能夠自己使用新的方法,掘發(fā)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了?!蚁嘈乓环矫娴难芯繒跇I(yè)績方面呈現(xiàn)于全世界的文壇,雖則說并不脫離其幼稚性,而安步總是在學步之時可以看出來的”。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初步建立時期的一個總結(jié)。所謂“使用新的方法,掘發(fā)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總結(jié)中國的歷史遺產(chǎn),亦即使馬克思主義史學顯示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這無疑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富有成果的,而一批先進的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已逐漸在斗爭中度過了“學步”階段而不斷成熟起來,成為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中堅力量。(參見白壽彝主編《史學概論》,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從發(fā)展的觀點來看,上引這段話正是侯外廬后來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民族化”的較早表述。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觀點來看,他批評“研究問題在執(zhí)筆時總是先取歐美和日本的足跡”的現(xiàn)象,在當今仍有啟示意義。從展望前景來看,侯外廬堅信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業(yè)績必將為“全世界的文壇”所關(guān)注??傊?,侯外廬的這段話,深刻地反映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自覺、自信、自強的品質(zhì)和理念。

40年后,即1986年,侯外廬在《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中,非常明確地闡述馬克思史學民族化的問題。這是他又一次“再談?wù)勎业难芯吭瓌t和方法”時,其中第八條這樣寫道:

注意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民族化。所謂“民族化”,就是要把中國豐富的歷史資料,和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關(guān)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統(tǒng)一的研究,從中總結(jié)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歷史特點。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金鑰匙,但是我們不能只做金鑰匙的鑒賞家,而應(yīng)該拿它去打開古老中國歷史的寶庫。

這是從原則上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化”的問題,即一是在總的研究中總結(jié)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歷史特點,這是研究的目標;二是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這是研究的路徑。白壽彝正是從這兩個方面高度評價《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歷史地位的,認為侯外廬“研究中國歷史是想把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中國化,也可以說是把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民族化。這一點很重要。別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試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歷史結(jié)合起來,但是把中國歷史特點抓出來,這在外廬同志是最突出的”。(白壽彝:《外廬同志的學術(shù)成就》,見《紀念侯外廬文集》)

侯外廬提出“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民族化”問題,是有其歷史根源的。他在《自序》中繼續(xù)寫道:“五四以來史學界出現(xiàn)一種盲目仿效外國的形式主義學風,企圖按照西方歷史模式來改鑄中國歷史,搞所謂‘全盤西化’,往往因此跌入民族虛無主義的泥坑。我對這種學風深不以為然,在四十年代我就說過:我們中國學人應(yīng)當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解自己的歷史與思潮,學會使用新的方法來掘發(fā)自己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在這一方面,我是用了一些精力的。例如,對于古代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路徑和古代思想發(fā)展的特征的論述,對于中國思想史上唯物主義和反封建正宗思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掘發(fā),都是我在探索歷史科學民族化過程中所做的一些嘗試?!睂τ诤钔鈴]的這些肺腑之言,我們似可視為一位哲人的“自白”,從中或可窺見他的憂慮、追求和智慧。

胡繩在《紀念侯外廬同志》一文的最后,曾這樣評價侯外廬的學術(shù)成就,“后來的研究者,縱然不同意他的這一個或那一個看法,但都不能不重視他的研究成果,從他和他的合作者的大量著作中吸取養(yǎng)料”。今天,當我們面對33卷《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張豈之主編,長春出版社2016年版)的巨帙,“吸取養(yǎng)料”以為發(fā)展之資,確乎是“后來的研究者”應(yīng)做的事情。當然,這不僅對侯外廬的學術(shù)成就如此,對所有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學術(shù)成就都應(yīng)如此。作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中的一員,侯外廬和其他學者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中國學派,開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光輝前景。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