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在石家莊的兩次演出
如果要繪制梅蘭芳的演出編年地圖,在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上海肯定是重中之重,但石家莊也不能不提,因為梅蘭芳在20世紀50年代曾兩次率領梅劇團到石家莊演出。
第一次是1953年。據(jù)《梅蘭芳年譜》,梅蘭芳“3月中旬至4月初,第一次到石家莊,在專區(qū)禮堂演出二十天”。1953年4月2日,“新華社石家莊4月1日電”《梅蘭芳在石家莊演出》報道:“梅蘭芳率領的京劇團從三月十五日起在石家莊舉行公演,受到石家莊和附近地區(qū)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這是梅蘭芳第一次在中小城市演出。梅蘭芳在石家莊的演出劇目有《斷橋》《宇宙鋒》等”,“在梅蘭芳劇團演出的每一場中,劇場里都擠滿了愉快地來欣賞他們的表演的觀眾。觀眾不僅有石家莊的工人和市民,也有郊區(qū)和臨近縣屬各村莊的農民,甚至還有遠從安陽、德州、太原等地來的群眾”,“七十歲的老工人趙德山和另外一些老工人還特別請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代向梅蘭芳致謝”,“在梅蘭芳的演出過程中,石家莊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曾召開市內的戲曲工作者座談。許多戲曲工作者都對梅蘭芳刻苦鉆研的精神和他的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以及他的開始深入各地為勞動人民演出的精神深為崇敬,表示要向他學習”。梅蘭芳率領的劇團是哪天結束在石家莊的演出的呢?據(jù)《姜妙香年譜》記載:“1953年4月4日,梅劇團石家莊專區(qū)禮堂夜戲(最后一場告別演出):王琴生《捉放曹》,梅蘭芳、劉連榮、姜妙香、蕭長華、王少亭合演《鳳還巢》?!泵诽m芳后來回憶,“一九五三年的春天,我初次到這里來,在專區(qū)禮堂演了二十天。那時候,正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端,此地的工業(yè)建設也正處于一個打基礎的時期”。
關于這次在石家莊的演出,最讓梅蘭芳感動的是觀看群眾的熱情。梅蘭芳在1953年10月11日《北京日報》發(fā)表的《欣慰的演出》一文中提到,“我過去的演出活動大抵限于幾個大城市里,從一九五二年春天起,我和劇團的同志們就嘗試到中小城市去演出,其間先后到過石家莊、無錫等地,以求更廣泛地接觸工農群眾。有一次在石家莊演《霸王別姬》,我剛出場走到臺口念引子的時候,池座里好多位農民同志把頭上的毛巾摘了下來,等我歸座以后,他們仍舊把毛巾罩在頭上。當時我不了解這是什么緣故,心里很納悶。等到劇終,我出來謝幕時,發(fā)現(xiàn)池座中的那些農民同志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又把頭上的毛巾摘掉,并向我鞠躬答禮,我才明白這是他們對我的禮貌和熱愛”。關于這一細節(jié),梅蘭芳在很多場合對別人說起過,由此可見石家莊普通群眾對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喜愛和梅蘭芳對石家莊觀眾的印象之深刻。
第二次是1958年。據(jù)《梅蘭芳年譜》,梅蘭芳“4月6日,赴石家莊和太原巡回演出……5月4日,在邢臺劇場演出……5月12日,抵達太原。16日,在太原市長風劇場作首場演出……6月11日,抵達石家莊。15日,開始在石家莊劇場演出,從20日起在專區(qū)禮堂演出。25日,由石家莊回到北京”。關于這次演出,梅蘭芳說,“我們這次帶來的劇目不多,演出時間也不長,而觀眾的情緒是那樣熱烈,使我們感動,同時也使我們感到不安。因此,在臨別的時候,向大家致謝和道歉”。相比第一次石家莊演出的二十天,這次才十天,的確不長。第一次的演出地點只有專區(qū)禮堂,這次還有石家莊劇場。這次演出的劇目有哪些呢?由《姜妙香年譜》可知,“5月12日,梅劇團抵達太原。5月16日至26日,在太原市長風劇場演出《奇雙會》《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劇……6月20日,轉至石家莊專區(qū)禮堂繼續(xù)演出,演出劇目與太原演出劇目相同”。
兩次演出相隔五年,梅蘭芳對石家莊這五年來的變化感觸頗深。為此,在《石家莊日報》1958年6月24日第3版《最新最美的文字和畫圖》一文中,梅蘭芳說道:“五年后重來石家莊,此地的面貌果然變了,鐵路東面增加了許多工廠,規(guī)模宏大的紡織廠、制藥廠、發(fā)電廠已經投入生產和正在籌建中的大廠小廠,數(shù)不清楚。就拿我們演出的石家莊劇場來說,記得當年還是一塊白地,現(xiàn)在,它的周圍都有了高大的建筑。我想,等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再到此地看看,恐怕又認不得了”,“此地的文化事業(yè),也有了顯著的成績。我們看到了這里獨有的絲弦劇團,演員們都在繼承前輩的遺產上向前發(fā)展。石家莊專區(qū)戲曲學校的學生演出了河北梆子《大登殿》。學校成立不滿一年,有些學生才十一二歲,但是都有基礎,當他們演到精彩的地方,大家不禁脫口說:‘先生教得好?!@個學校是用民辦公助的方式舉辦,這種經驗,值得推廣?!?/p>
梅蘭芳當時經常到各地巡回演出,田漢為此專門寫了一首詩:“盡道人間幾度聞,工農百里聽梅君。正因億萬新觀眾,藝事于今倍馥芬。”每到一地,梅蘭芳感受到的都是觀眾的熱情,這讓他不由地感嘆“勞動人民,使我的舞臺生活起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對我的熱烈歡迎和關懷,給我以極大的鼓舞,也給我以新的力量,使我的藝術創(chuàng)造有了新的生命,因而增強了我的舞臺實踐的信心”。
(本文系“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項目資助”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