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2021年第6期|楊月英:娑羅樹小考
妙心寺位于日本京都市右京區(qū),是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大本山。四五月份的時候,街上張貼了沙羅樹賞花的預告,時間為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的兩周,地點在妙心寺東林院。
沙羅樹植于東林院庭中,參觀者不允許走進庭院之內,只能坐在廊下眺望。我是二○一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參觀的,那時已經(jīng)是花謝的時節(jié),落花掉得滿地都是。一陣風吹來,又有花被吹落,花瓣白色,中心黃蕊,花朵頗大,凋謝時花瓣并不零散,而是整朵掉落。東林院里種植的被稱為沙羅樹的植物,在日語里的學名是夏椿,其拉丁名為“Stewartia pseudocamellia”。
沙羅是日語的寫法,漢語寫作娑羅,佛經(jīng)里記載世尊在娑羅雙樹的林中涅槃。娑羅指植物名,“雙樹”表示植株兩兩對生之意,也有人用娑羅雙樹來通稱娑羅樹。日本古典小說《平家物語》,開篇詩中的“沙羅雙樹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理”,即出典于佛經(jīng),慨嘆世事之無常,定下全書的基調。本來覺得自己來得太晚了,幾乎錯過了沙羅的花季。但想到這詩句,又覺得像沙羅這樣的花,果然還是落花的時候更有意境。然而追根溯源,從佛教的起源地到中國、日本,所指稱的娑羅樹實際上并非同一種植物。
《漢語大詞典》“娑羅”詞條的釋義稱,娑羅樹即原產(chǎn)于印度、東南亞一帶的柳安木,并引用了農(nóng)史學家繆啟愉先生的《齊民要術校釋》:“娑羅是龍腦香科Shorea robusta Gaertn,其木材俗名柳安木,在印度等地是次于柚木的重要木材,其樹脂可作瀝青的代用品?!?/p>
娑羅的屬名是“Shorea”,娑羅是其音譯,種加詞“robusta”的意思是強壯,描述這種植物材質堅固。娑羅原產(chǎn)印度、東南亞一帶,中國和日本都不產(chǎn),所以找了其他植物作為替代品,附會佛經(jīng)之中提及的這種著名植物。
《漢語大詞典》的詞條中,提及娑羅“亦附會為七葉樹或月中桂樹”,并引用了歐陽修《定力院七葉木》——“伊洛多佳木,娑羅舊得名。常于佛家見,宜在月中生”。這首詩是把娑羅樹與七葉木聯(lián)系起來的早期文獻,“常于佛家見”,表明在北宋時寺廟已多種七葉樹了。桂樹被附會為娑羅樹的由來無法確認,博雅如洪邁,也在《容齋隨筆》中說“世俗多指言月中桂為娑羅樹,不知所起”。
也許是因為歐陽修詩作影響廣泛的緣故,在此后的中國古代詩文中,認定七葉樹即娑羅樹,如《帝京景物略》稱“香山臥佛寺娑羅樹大三圍,皮鱗鱗,枝槎槎,癭累累,根搏搏,花九房,葉七開,實三棱,西域種也”,把七葉樹的花果枝葉描述得非常具體。七葉樹屬有三十余種品種,其中種植在我國寺院中、被視作娑羅樹的七葉樹并非如《帝京景物略》所稱“西域種也”,而是中國原產(chǎn)的品種,其拉丁名為“Aesculus chinensis”,種加詞“chinensis”即指“中國的”,按照拉丁名直譯,亦可譯作中國七葉樹。
日本江戶時代博物學者毛利元壽(1798-1851)在其《梅園草木花譜》里著錄了七葉樹,其所繪的花色明顯偏紅,具有紅斑,這是日本七葉樹(Aesculus turbinata)的特征。中國七葉樹與日本七葉樹是同屬的植物,外觀相似,區(qū)別在于中國七葉樹的花瓣白色,偶爾可見隱約的淺淡紅斑,并不明顯。明人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娑羅樹”詳細記載了七葉樹的特征:“初夏作花,花挺出于枝上,長數(shù)寸,莖紫青色,一莖數(shù)十花,花色白,結實如栗”,即道出了中國七葉樹花色白的特點。
雖然毛利元壽畫出了七葉樹的特征,但他在厘定植物名時,卻把殼斗科櫟屬的橡、櫟等植物當作七葉樹的別名。橡、櫟和七葉樹既不同科,也不同屬,雖然同是高大的喬木,實際差別很大。植物名隨著時代的變遷,或者地域的不同,會存在與今名不符的情況,這是在閱讀古代植物文獻時尤其需要注意的。
《梅園草木花譜》夏部卷三中著錄了沙羅樹,即日語中學名為“夏椿”的植物。夏椿拉丁名“Stewartia pseudocamellia”,是山茶科紫莖屬的植物,原產(chǎn)日本和朝鮮半島南部,其種加詞“pseudocamellia”意為“假山茶”?!洞笥倏迫珪分形陌娴摹白锨o”條目中,將這種植物譯作日本紫莖,稱其“高達十五米,樹皮淺紅色,易剝落,花朵極為絢麗,形大,花瓣白色,中有橘紅色的雄蕊”,中國紫莖(Stewartia sinensis)與夏椿同屬,“花形稍小”。
寺島良安的《和漢三才圖會》成書于一七一二年,他在“娑羅雙樹”條中加了按語,稱比叡山有娑羅樹,“其花白,單瓣,狀似山茶花而易凋”,所形容的正是夏椿(即日本紫莖)的特點。比叡山在京都市東北方,山中的延歷寺是日本天臺宗總本山。公元八○四年,最澄與空海同時渡唐,分乘不同船只。最澄乘坐的船到了寧波,赴天臺山學習佛法,八個月之后回到日本,在比叡山開創(chuàng)日本天臺宗?!逗蜐h三才圖會》提及娑羅樹出于比叡山,亦有佛教上的深意。
手頭有一本農(nóng)業(yè)出版社一九七九出版的《花鏡》修訂版,作者是清初的陳淏子,書中提及“娑羅花產(chǎn)雅州瓦屋山,今江淮之昌化山中皆有之。其本高數(shù)丈,葉大似楠,夏月多蔭而冬不凋,初夏開花,頗香,實大如核桃,栗殼色”,校注者伊欽順先生在注解中將娑羅樹注為“山茶科喬木,學名Stewartia pseudocamellia”,即上文提到的夏椿(日本紫莖)。但這個觀點有待商榷,因夏椿是原產(chǎn)日本的植物,《中國植物志》未收錄。且從《花鏡》對娑羅花的描述中,也未能見出夏椿的特點。將娑羅樹認為是夏椿,實際上是日本古代植物學的觀點。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有文政十二年(1829)出云寺松柏堂補刊本《花鏡》,在“娑羅花”條下,用朱筆注有“和產(chǎn)所無,或以為夏椿者,非”,提及日本不產(chǎn)娑羅樹,所以用了夏椿來替代,這是日本古代將夏椿附會為娑羅樹的記載。
近來翻《廣群芳譜》,看到書中引用《名山志》,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文獻:“天臺山有娑羅樹花,一名鶴翎……樹不高大,樹數(shù)百枝,枝十余頭,頭六七葉,經(jīng)冬不凋,花如芍藥,香如茉莉?!边@段文字所描述的顯然不是我國通常認為是娑羅樹的七葉樹,七葉樹是可以高至二十五米的高大喬木,且花朵的特征為聚傘圓錐花序,花形散碎,“一莖數(shù)十花”,無論如何不可能有“花如芍藥”的效果。倒是紫莖花頗有一種形似白色芍藥的觀感。
最澄有在天臺山學習佛法的經(jīng)歷,他于第二年夏月回到日本,啟程之時,恰是紫莖初開的花季。假如《名山志》里記載的天臺山的娑羅花真是紫莖,那么最澄很可能曾親眼見過并知道這一點。最澄回到日本以后,在比叡山開天臺宗,見到了外形和中國紫莖相似的夏椿,因此認為夏椿是娑羅花,“比叡山有娑羅花”的說法也就流傳開來。這是筆者根據(jù)上述文獻,對于把夏椿認作娑羅樹的一點推測。
娑羅樹(Shorea robusta)原產(chǎn)印度、東南亞一帶,并非是中國和日本的原產(chǎn),深受佛教影響的中日兩國因地制宜,把本國出產(chǎn)的七葉樹和夏椿分別附會成娑羅樹。這種植物上的附會,也可見出各地風土、文化上的同與異,這是閱讀古代植物文獻時尤覺有趣之處。將相關文獻聯(lián)系起來對照,便覺得個中別有一番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