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藝的功能
來源:文藝報 | 高平  2021年06月23日09:17

文學藝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究竟有些什么功能?我這里要說的,不是根據(jù)某種固定的觀念認為它應當起什么作用,而是客觀地根據(jù)它的實質和社會實踐來進行考察。我認為文藝有以下幾種功能:

一是宣泄功能。追溯文藝的起源,歌、舞、詩是同時產生的。原始部落的人們在打來獵物、燒烤著吃完之后,圍著篝火歡樂歌舞,那就是最初的音樂和舞蹈,簡單的歌詞就是口頭的詩,這就是早期的感情宣泄。人是感情動物,有七情六欲,這些情欲受到了主客觀因素的激發(fā),達到了激烈的程度,必然會求得宣泄,這種宣泄其實就是感情的抒發(fā),也就是抒情。不過,抒情一詞太過文雅,比較含蓄,不如用宣泄一詞來得直接、爽快、強烈,而文藝就是宣泄的手段。隨著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升華,逐步形成多種多樣的形式,發(fā)展為具有高難度的門類,有的用肢體(舞蹈),有的用音調(歌唱),有的用技藝(美術、書法、雜技),有的用語言(文學),有的用表演(戲曲)。最初,它們都是與功利無關的,只是為宣泄而宣泄,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就接近它的原義。只是后來由于人們意識到了生存的集體性和社會屬性,個人的宣泄一旦公之于眾,必然對群眾產生影響,正如只供寫給自己查閱的日記可以隨意宣泄,而提供讀者欣賞的小說則應當顧及效果。顧及效果不等于否定宣泄,直到今天,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文藝作品,其本質依然是感情的宣泄,這種個人的感情宣泄只要無礙于他人,就是合理的存在,應當包容、允許。如果硬把它異化為理智的宣傳,那就失去了文藝產生的基礎,背離了文藝構成的元素,就不成其文藝而是枯燥的宣傳品了。諸如“不吐不快”“真情實感”“有感而發(fā)”“憤怒出詩人”“在心為詩”“以情動人”“情之所至”“掩卷涕泣”等詞語都是對于宣泄的認知。人的情感是不息的水流,文藝是下泄的多彩江河,只能修筑共識的堤壩,而不能把全部水流改造成禮贊的噴泉。

二是教育功能。感情的宣泄經過了理性的過濾,在公布于眾之前預期產生的效果,使之能夠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有助于增加人的真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文藝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儒家的觀點,也是官方正統(tǒng)的觀點,從孔子的“事父”“事君”,到當代的“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都十分重視文藝教化作用。民間也認同這這種功能,有“說書唱戲勸人法兒”的說法。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原則定位,以致把宣傳教育功能視為文藝惟一的功能?,F(xiàn)在依然有人只強調文藝是教育人的工具,要求文藝作品按照舊有的思維定勢直奔宣傳某種思想的主題,要求文藝作品提供學習榜樣,成為正能量的教科書,而不提文藝作品其他方面的作用和價值,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只重視并過分強調教育功能、排斥其他功能的做法,是導致作品公式化概念化、標語口號化的根本原因。

三是審美功能。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文藝是美的,所以人都喜歡文藝。所謂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好看、好聽,也就是它所創(chuàng)造的色彩、線條、姿態(tài)、形象、音韻、意境能夠養(yǎng)眼、悅耳,進而賞心。人們最初接觸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是視覺上的形式美,第一眼第一印象會起先入為主的作用,一見傾心與不屑一顧都是由它引起。形式美是審美的入場券。當然,形式與內容、外表與內涵并不總是一致的,有內美外丑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外丑內美的,這就需要時間來考察。美的標準是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因為它是不統(tǒng)一、不固定的,是會隨著時代、地點、觀念的改變而演化的。這里不做討論。但是審美能力是和文化知識、美育素養(yǎng)成正比的,愚昧無知的人、情趣低俗的人,肯定會美丑不分,或者以丑為美,輕視甚至否定審美功能,這是不合常理的。

四是認識功能。如果不肯從認識功能的視角看待文藝作品,不給予這類作品以應有的地位,就會窄化作品的評判標準,甚至造成誤判;就會大大縮小作品的生存空間,使許多有價值的作品遭受冷落;就會使讀者停滯并習慣于單向思維,簡單地在作品中去分辨好人、壞人,尋找學習榜樣。而對于評論家來說,則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尤其是許多古典文學和歷史題材的作品,由于它們真實地刻畫了那個時代的人物,反映了他們特有的思想意識,記錄了那些不同于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才提供了可信的形象資料,豐富了我們的歷史知識,加深了我們對于以往社會的認識,懂得了古與今的銜接關系。我們既不能把他們改造或“革新”為現(xiàn)代人,也不能簡單地否定他們。那樣的話,不但會違背歷史唯物主義,而且還有可能會走向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的歷史上,并非不重視文學作品的認識功能。孔夫子在肯定詩歌“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同時,還承認它可以使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即有傳播自然知識的功能。左思的《三都賦》之所以導致“洛陽紙貴”,也是由于它具有豐富的認識價值。至于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對于文學作品的認識功能更是重視有加。恩格斯在他1888年4月的《致瑪·哈克奈斯》小姐的信中甚至說:“巴爾扎克組織起了整個法國社會的歷史,我在其中學到的比當時所有職業(yè)歷史家、經濟學者、統(tǒng)計學者的著作中學到的還要多?!绷袑幵洶淹袪査固┰谒髌分蟹从吵鰜淼乃枷耄Q作是“我們的農民起義的弱點和缺點的一面鏡子”。毛澤東對于《紅樓夢》《金瓶梅》等稱贊性的評價,強調的正是它們對于封建社會的認識價值。

五是娛樂功能。鄧小平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的祝詞中說:“只要能夠使人們得到教育和啟發(fā),得到娛樂和美的享受,都應當在我們的文藝園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逼渲芯桶藢τ趭蕵饭δ艿目隙ā?鞓肥侨祟愖罨镜木裥枨?,提供快樂是人們對文藝的最低也是最高要求。人們觀賞或閱讀任何文藝作品,都不會是為了去尋求煩惱,這是常識。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就體現(xiàn)了娛樂功能的重大作用。如果只承認教育功能而否定娛樂功能,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偏見,是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割裂。

以上五種功能當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最好的文藝,往往是五種功能齊備的。如果有人對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只強調或者僅體現(xiàn)某一種功能,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文藝創(chuàng)作畢竟應有分工,各有側重,而受眾也是愛好不同,需求多樣的。文藝工作者只要能夠堅守住底線,讓文藝作品的五種功能都能得到承認,受到尊重,自由發(fā)揮,就能在文藝園地上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相互輝映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