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楊利偉《太空一日》走紅:科技亦人文
來源:光明網(wǎng) | 龍之朱  2021年06月30日08:39
關(guān)鍵詞:楊利偉 《太空一日》

楊利偉又火了。

這位“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這一次的火,是因為一篇文章。這篇被編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2018年修訂版)的文章,是楊利偉的《太空一日》,文章詳細講述他進入太空前后的經(jīng)歷及感受,網(wǎng)友看完感慨:“單看文字都覺得害怕”“小時候其實不懂,長大了才真正明白他為什么是英雄?!?/p>

網(wǎng)友“重新發(fā)現(xiàn)”楊利偉,固然與這篇課文還原了精彩、驚險的飛天過程,極大滿足了網(wǎng)友的求知欲有關(guān),畢竟,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眾人的心,并不令人意外。當然,近期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也是這篇課文走紅的一個重要背景。但根本上講,楊利偉《太空一日》走紅的背后,是中國人越來越關(guān)注科技、越來越重視新技術(shù)的一個縮影。

文中首次披露了楊利偉太空飛行經(jīng)歷中的大量細節(jié),如火箭升空過程中“難以承受的26秒鐘”,時不時出現(xiàn)、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神秘的敲擊聲”,以及驚心動魄的歸途。所有這些,除了“好看”之外,更多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趣味。一方面,這些趣味會吸引人關(guān)注,給人一種情感上的代償,所謂“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能激發(fā)公眾的科學興趣,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這種興趣會產(chǎn)生強大的影響,使之養(yǎng)成對未知世界的探險激情。

這種對科學、對太空的關(guān)注,也會拓寬中國人的視野和認知范圍。我們不僅要認識生于斯、長于斯的地球,更要認識我們并不熟悉的太空;我們不僅要學習已知的各種科學知識,更要探索不為人知的領(lǐng)域。

事實上,這種熱情和激情由來已久。從“神五”開始,甚至更早,每一次宇航員飛天,都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也不僅僅是一次例行的科學考察、太空探索,全體中國人都在熱切關(guān)注著這些科考行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心高高地懸了起來,然后又是難言的歡喜,以及對以后的期待。這樣的精神脈絡,是很多人的共同體驗。

這種對太空、對未知的探求精神,無疑會極大改變青少年一代的認知。而將這樣的科普文章收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則更會影響一代代青少年。在這里,大家不僅能學到遣詞造句的文法知識,更能接觸到科技知識,使航天精神更加深入青少年心中。用中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話說,“科學類文章包括科幻作品入選課文,是近些年來教材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這就把語文素養(yǎng)學習和科學精神培養(yǎng)巧妙地融合起來了。

教材事關(guān)重大,傳遞給青少年什么樣的內(nèi)容,也關(guān)乎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性問題。在傳統(tǒng)講究辭章的語文書中,多一些科學的內(nèi)容,是一種充實,也是一種生發(fā)。這些科學的文章,就像一顆顆種子,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們科學的道理,這樣的教育,也必將會極大增進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善莫大焉。

“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的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面來人了!”這是楊利偉回到地球時的真實感受,也是我們所有人觸碰到科學時的真實感受。

科技亦人文。世界如此奇妙,科學如此神奇,值得人們?yōu)橹冻鼍薮笈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