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天涯》2021年第4期|陳峻峰:?楚國、方志及申之辨
來源:《天涯》2021年第4期 | 陳峻峰  2021年07月21日08:58

編者說

仿佛一個隱喻,讓我們知道,水有源,樹有根,人是有祖先的,包括生命之態(tài)以及血脈傳續(xù);生成文化,柔軟如淮水綿延,逝者如斯;如香火繚繞,不絕如縷;但它銳利而堅韌,穿越一切物質、財富、王權、明暗、炎涼、盛衰,到達未來;可觸摸、可指認,美丑立現(xiàn),善惡分明;形而下,或許不能挺過某些時代,形而上,則能抗拒一切人類時間。

楚國、方志及申之辨

陳峻峰

申國何在,乃我淮上故鄉(xiāng)——河南省信陽市,自漢以來,這里即簡稱為申、申城,和上海重名,說來源遠流長。城內曾有申塔朝暉,與浉河泛月、賢嶺松風、奎樓晚照、龍?zhí)镀俨肌斏角缪?、雷沼噴云、長淮古渡,組成信陽古八景,其山水人文姿貌,令人懷想。申塔所建位置在武廟街報恩寺中,即現(xiàn)在信陽市內解放路和勝利路交叉口附近,因塔磚刻有“隋”字,傳為隋時所建??箲?zhàn)期間,日本兵對此塔轟擊三炮,致塔身上部略有傾斜,但仍然屹立不倒;后來,再無幸免,給徹底推倒砸爛了,片瓦不存。不存的不過磚瓦,申塔仍在人心矗立,朝暉永耀;終是痛恨與惋惜啊,如白雪驛、皇華館、子貢祠、奎樓、申伯臺、申陽書院、申伯祠,還有“古申伯國”碑,其碑文為顏真卿書寫,皆坍塌于戰(zhàn)亂,或毀滅于時光;市內倒“幸存”一條以其命名的“申碑路”,為清代所設,古往今來,我們都要從那里經(jīng)過。仿佛一個隱喻,讓我們知道,水有源,樹有根,人是有祖先的,包括生命之態(tài)以及血脈傳續(xù);生成文化,柔軟如淮水綿延,逝者如斯;如香火繚繞,不絕如縷;但它銳利而堅韌,穿越一切物質、財富、王權、明暗、炎涼、盛衰,到達未來;可觸摸、可指認,美丑立現(xiàn),善惡分明;形而下,或許不能挺過某些時代,形而上,則能抗拒一切人類時間。那么我們可愛的申伯呢,自然也在的,瞧我們,不是正在講述他的“古老”人生么;今天早上我們來城陽城的路上,還在吟誦《詩經(jīng)·崧高》關于他的華美詩篇:

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萬邦,聞于四國。

……

詩歌不死,文字長青,如楚國屈原與《離騷》,申伯也在一首詩里,永在、永生。“申”是西北大塬之上高空閃電,它帶給先民震撼驚心,敬畏以祀?!吧辍薄半姟蓖x,引申來,申伯就是“神”了,管他是西北之申、南陽之申、信陽之申。現(xiàn)在,我們在長淮古渡處,申國之故地,站立在楚王城古城墻的遺址上,一側是“內城”,一側是“外城”。城墻做了加固,斜坡上去,有四五米高,其上平展,陽光鋪飾,青草茂盛,時有蛇果點點的紅,如地火灼亮,將士的血,或千年前楚國美人遺落的珠玉或瑪瑙。朝南走,繞向東,又折回頭;我們好像在談話,又好像什么也沒說。我們幾個申國子民后裔,有詩人、學者、方志研究者,還有一位小說家,喜歡歷史,也算得是城陽城文化專家。小說家自稱“爾文”,說弄點小文,不過爾爾,可別信他,他可是個干家。比如空喊了多年要為信陽籍孿生兄弟作家葉楠、白樺建一座紀念館,人家不講那么多條條框框,一手操辦而成,設立在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平橋區(qū)郝堂村,成為那里一道“別樣”風景;比如對歷史的研究,城陽城的來龍去脈,他都有獨到之解;凡事認真,正本清源,非要弄個嚴絲合縫,甚或魚死網(wǎng)破,從不爾爾,近似我們當?shù)亍案茴^”人物,有點個性;并非那武斷和激烈,只告訴你做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不留面子。想起他最早的小說集,讓我寫序,真是意外,記得序言題目是《誰幽默了誰》。緣于他的小說大多詼諧、調侃、嘲諷、幽默,語言刻薄,如雜文的犀利;有世相,有眾生,有庸碌,有人心。說到此,他也笑了,說不知來,視諸往;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今之視昔,亦猶后之視今耳。來來往往,一哭一笑間,幽默發(fā)生了。比如諸位所在乃申伯之地,歷史卻用它來驗證申伯之言,不幽默嗎?申伯預言楚國衰落,沒想自屈原后一落千丈;申伯預言秦人崛起,未想會崛起得如此迅猛,強大到如狂飆突進,摧枯拉朽,橫掃六合,勢不可擋。而秦究竟有多么強大,看看秦直道、萬里長城、兵馬俑、秦律,以及之前白起與韓魏聯(lián)軍戰(zhàn)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白起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卒四十五萬;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最后滅楚,都超越想象。這可是鋼鐵、肉身、血刃、劍鋒,硬碰硬,成則王,敗者狗熊都不是。你說究竟是誰幽默了誰?

讓我們一起回到楚國、淮上、城陽城、申國,回到我們的故事。

《清華簡》之《楚居》中記載,鬻熊妻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chǎn),剖腹產(chǎn)后熊麗存活,妣厲死去,巫師用“楚”,即荊條將其包裹下葬。熊麗為部族第二代首領,后人紀念其母,稱其部族為“楚”,后延續(xù)為國家名?!俺拘U夷,亦即淮夷?!惫粝壬J為,楚之先世更早居淮水下游,與奄人、徐人等同屬東國,其中熊盈即鬻熊,盈鬻一聲之轉。殷侯武庚復國之戰(zhàn),姬周諸侯管叔、蔡叔、康叔倒戈,蒲姑、奄亳、徐夷,包括信陽的弦、黃等諸侯國紛紛參戰(zhàn),其中就有熊盈?!叭O(jiān)之亂”平叛,滅國、滅族、屠城、閹人,是你無法想象的原始殘忍和慘烈,熊盈帶部族殘余,從刀刃下躋身逃出,往南奔襲,為江所阻,復西上至鄂,藏于山水深處丹陽之地。命名意義上,熊盈之子熊麗應為楚國開國國君,然后才有煌煌楚國八百年基業(yè)。從熊麗始,歷代楚國王忍辱負重,刻苦經(jīng)營,再次躍出,嶄露頭角,已是你未可想知的強大——驚蠻夷而動華夏的楚武王所謂“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進而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是什么氣魄?春秋五霸之首楚莊王所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是什么氣勢?蘇秦所謂“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楚國是什么氣象?然而從春秋到戰(zhàn)國,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舊的奴隸制正在被新的封建制所替代,誰先認識、順應、把握了這種變化,誰就生,否則死。魏國魏文侯用李悝變法,獨霸百年;秦國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稱雄天下;趙國趙武靈王一場“胡服射騎”革命,奮而躍起于北方。楚國也是最先警醒之國,楚悼王力排眾議,拜大才吳起為相,進行變法,楚國隨之振興,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氣吞山河如虎。而正當吳起攻魏救趙,戰(zhàn)于州西,出于梁門,軍舍林中,飲馬大黃河的時候,不幸的消息傳來,楚悼王去世了!積怨成仇的楚國貴族群體瘋狂,正當吳起奔向楚悼王尸體時,萬箭齊發(fā),一起射來。吳起慢慢倒下,楚國以同樣的姿勢,開始衰落。之后歷四代王,八十余年,南方吳越興起,江淮爭鋒,令楚國措手不及,既要不失中原霸業(yè),又要抗擊吳越進擊,結果都沒保??;吳國已推進至淮上,而西秦反復欺楚,直至楚懷王被逼赴秦,一年后,受盡屈辱,病死在秦國,待其子楚頃襄王熊橫繼位,一個老牌諸侯帝國,眼見著,殘陽西下,暮色即至。

公元前296年,懷王靈柩運回郢都,楚人扶棺痛哭,如喪考妣,如訴國恥,楚國深陷在一種悲戚的情緒和氛圍中,不能自拔,讓國家意義上的復仇與復興的機會一再錯失,至公元前279年,大將白起得秦昭王令,揮師南下,次年,楚國郢都淪陷!

大勢所趨,覆水難收,號稱百萬雄師的楚國兵敗如山倒。楚頃襄王往北逃亡,過“義陽三關”,渡淮河,“流揜于城陽”(《戰(zhàn)國策·楚策》),就是信陽“城陽城”,后稱“楚王城”。歷史在這個當兒,之前被頃襄王排擠而去、避難于趙國的楚大夫莊辛就被請了回來,這便有了中國古典政論文經(jīng)典名篇《莊辛論幸臣》,以及“見兔顧犬”“亡羊補牢”的成語原創(chuàng):

頃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俗話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p>

底下,莊辛對話,由物及人,以小見大;層層遞進,前喻后正;論辯時局,直陳利害,一直說到王的身上,據(jù)說,“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zhàn)栗。于是乃以執(zhí)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戰(zhàn)國策·楚策》)。莊辛之偉大,不單是貢獻了一篇閃耀思辨與哲理光輝的文化經(jīng)典,而是他不計前嫌,高風亮節(jié),并將“亡羊補牢”的理論化作楚國上下的一種生存精神和國家信念,付諸行動。莊辛派兵駐守“義陽三關”,阻秦軍北上;用“申、息之師”,借淮河天險布防,擋后援秦軍南下,并在西線與秦軍展開激烈爭奪,一度收復長江沿岸十五座城邑,設置郡縣,抵御秦軍。楚國終于在楚頃襄王的一聲喘息中緩過一點勁來,在信陽楚王城住了三年后,遷徙陳國,重建郢都,使楚國歷史又延續(xù)了五十余年!

浴血浴火,楚國乃不死鳳凰;逐鹿中原,依然立于當世,稱雄于戰(zhàn)國,歷史還有得一番精彩演繹和周旋。秦對此自有認識,因此在拿下郢都后,于楚本土置南郡,建立根據(jù)地,回頭來收拾“三晉”殘局,四五年后,秦趙關系緩和,韓魏亦無大礙,再來伐楚。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忍耐力、生存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極強的國族,即便臥倒,也山搖地動;昂起頭來,乃睡獅猛醒。秦昭王命白起聯(lián)合韓、魏,布列刀槍,厲兵秣馬,蓄勢待發(fā)。這時,信陽潢川黃國人黃歇在歷史中出場了,受頃襄王命,出使秦國,這便有了黃歇向秦昭王那封眾說紛紜的上書。后人評價,說黃歇上書,轉嫁危機,看似求得楚國茍安,恰是獻給秦王滅楚大策,更是滅六國之大策。而對黃歇來說,他完成了任務,秦王不僅就此罷兵,還訂立盟約,結秦楚之好。至于末世楚國,大勢已去,已非他一個小小左徒能救得了的了。

——爾文笑了,插言,說左徒為楚國特有官職,可不小呢,屈原就曾任此職,風光得很:“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人考證,楚國左徒僅次于令尹。黃歇著名的“上書”,也是不成立的,應該是“偽書”,上書所呈表有關事例,乃黃歇死后才發(fā)生,因此所謂黃歇上書,分析是策士寫給秦始皇的,那是很多年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你繼續(xù)。

公元前272年,“復與秦平”,楚國履約,派黃歇與太子完到秦國做人質,這一去就是十年!公元前263年,楚國使臣來報,頃襄王大病不起。黃歇速見秦相范雎,要秦王準太子歸國。秦王讓黃歇先回,王果病重,太子再回。開玩笑,秦楚一墻之隔啊?秦都咸陽距楚都周口千里之遙,這一去一來需要時間???黃歇想想都心驚:頃襄王早晚一死,太子未歸,公子爭立,楚國則大亂,那么他這么長久傾盡的努力和心血就將付之東流!當即決定,讓太子即走,自己留下來,以死抵罪。于是一番籌謀安排,太子扮成楚國使臣,逃離出了秦國,黃歇則住進太子館舍,以太子有病謝客。半月后,黃歇現(xiàn)身,去見秦昭王,秦昭王大怒,說楚人多詐,果不其然!要殺黃歇,范雎阻止,說不如讓黃歇回。歇為人臣,不惜為主子獻身;太子立,必用歇;而你今放他歸,來日對秦必好。

黃歇死里逃生,回到楚國,三個月后頃襄王去世,太子完即位,是為考烈王,即命黃歇為令尹,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這其中包括了潢川黃國故地,一人下,萬人上,春申君躍上人生巔峰,快意而發(fā)達起來,與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并稱“戰(zhàn)國四公子”。而以個人德才與影響力論,僅次于信陵君,后人把他排在第二。需說明的是,四公子中,唯春申君非王族出身,確乎非同尋常。

——爾文笑了,插言,說楚頃襄王晚年,有趙人虞卿來游說黃歇,望歇能說服楚王,和趙國合作,討伐燕國,并答應事成之后把所占燕國之地為黃歇封邑。據(jù)此分析,虞卿來時,黃歇顯然在楚,且重權在握,及至能影響到國家決策。錢穆先生推論:“左徒既要職,諒無留秦十年侍太子久不歸之理。蓋亦往來道途,時返楚廷?!痹賱t,留秦十年,相距千里,異國他鄉(xiāng),不要說對國家的影響力了,恐怕早就被人遺忘在角落里。因此所謂留秦十年,不過是保留了太子老師一個身份概念,包括太子,都并非真在秦待了十年,或者就是名義上的人質。另外,黃歇是誰?

——我們的確需要來說說黃歇是誰。這是個問題。司馬遷《史記》載曰:“春申君者……姓黃氏?!庇纱耍及唁甏S國故城視為黃歇祖籍,把黃歇視為黃姓后裔,并由此斷定他非王族出生。戰(zhàn)國四公子,其“公子”之謂,即說他們都是“公子王孫”,載于史書,必經(jīng)得起考證,如信陵君乃魏昭王之子,平原君乃趙武靈王之子,孟嘗君乃田齊桓公之孫,春申君?誰家的“公子”?他是公子嗎?是公子。司馬遷在《春申君列傳》中沒說,倒是在《游俠列傳》里現(xiàn)出:“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你看在這里,春申君突然就成了公子。再扒,在《韓非子·奸劫弒臣》中找到了,原來他是“楚莊王之弟”,這個楚莊王可不是“春秋五霸”中的那個,他是楚頃襄王,為生前自稱。對此錢穆先生說:“戰(zhàn)國時君多有異謚兼行,后人不考?!边@樣說來,春申君就是楚懷王熊槐之子,頃襄王之弟,這才有可能解釋他為何被列為“戰(zhàn)國四公子”,同時才有可能解釋他為何身居“左徒”要職,并代表國家在歷史關鍵時刻出使秦國,也才有可能解釋他后來所擁有的地位、名聲、封地和財富。問題來了,春申君為楚國公子,乃羋姓而非黃姓,應該叫羋歇,咋叫了黃歇,且被尊為黃姓始祖?這很簡單,是沿襲了當時封地加人名習慣,如公孫鞅封地在商,人稱“商鞅”,被視為商姓祖先;孟嘗君田文封地在薛,人稱“薛文”,被視為薛姓祖先,等等。還有屈原,亦為公子,亦為羋姓,亦為左徒,其先族被封于楚國屈地,便為屈氏,名平,字原,其時便可叫他羋平,也可叫他屈原,也被視為屈姓祖先……你繼續(xù)。

潢川縣現(xiàn)為信陽所轄,在淮河南岸,因淮河支流小潢河而得名。小潢河逶迤西來,穿城而過,將潢川縣城一分為二,南城名弋陽鎮(zhèn),北城稱春申鎮(zhèn),自是對春申君含有紀念意義的命名。潢川西北隆古鄉(xiāng),黃國故城所在地,北城墻下,就是漫漫淮河,歲月變遷與大水之勢,沖積成田畈、沙灣、水澤、濕地,參差無際。追溯夏代之初,黃族即依淮水定居于此,人群集聚,建筑隨起,夏代稱“堡”,殷商作“邑”,西周為“郭”,春秋時,已是淮水岸邊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城池了。現(xiàn)在,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春秋古國都城遺址之一,為全國罕見。城內外有大量秦漢以后文物出土,證明黃國被楚滅之后,都城并沒有被廢棄,沿用時間很長,客觀上保護了這一處歷史遺址。三百年后,一聲啼哭,劃破遼闊楚天,黃歇在此誕生。

——爾文笑了,插言,說如上所述,黃歇為楚公子,就不會是在黃國誕生。黃國應該是他作為公子的封邑和食邑。黃氏祖先為黃帝五世孫、皋陶之子伯益;伯益助禹治水,為舜馴養(yǎng)禽獸,舜帝賜姓“嬴”?!捌浜蠓址?,以國為氏”(司馬遷語),分分封封,竟有了“嬴姓十四氏”,黃氏即在其中;皋陶乃東夷首領,伯益繼之,因此黃氏也是“九夷”之一,稱作“黃夷”;而夷族的發(fā)展過程中是后來漸次以淮河流域為中心,又被稱作“淮夷”,是如此蒼茫而邈遠,但我們有遺存,如春秋黃國故城;有典籍,如卜辭、《竹書紀年》《左傳》;有文物,如黃國黃君孟夫婦墓驚世的發(fā)掘,等等。古城、文字、器物,是不同時期歷史的殘垣和片段、局部和特寫、光照和顯現(xiàn)、斑駁和背影,讓我們摸索、辨認、推測和遙想?;蚩蛇B接成依稀可辨的路徑,通往縱深,也到達未來;或可截取為時間斷面,定格和放大,打開歷史秘藏,呈現(xiàn)著,考驗智商、情商,更是考驗想象力。你或許調動各種現(xiàn)代“手段”,識別器物,測年斷代,為其命名,但你如何找到那些工匠和藝人,通曉他們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身前和身后,長相和表情,故此,我們何必要把歷史說透,不如來看看這個與夫君合葬的兩千年前的貴婦人。

夫君是黃國君主“孟”,青銅器上稱“黃君孟”“黃子”;夫人叫“孟姬”,孟,長女之謂也,姬姓,只是不知是哪家姬姓的長女。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現(xiàn)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那個初春,淡紅淺綠中,她出現(xiàn)了,形貌尚在,骨骼完整,仿佛兩千多年也要堅持為你保持貴婦人的矜持和美姿:中年上下,身材高挑,有一米六三;頭發(fā)梳理為偏左高髻,先是梳成八個小發(fā)辮兒,發(fā)辮兒末梢絲線纏繞,再高高盤起,成向左稍稍傾斜的發(fā)髻,插上兩支木笄玉堵,固定成型;同時少不了涂油、敷面、描眉、簪花,施以粉黛胭脂,便稍稍一想,該是何等高貴和端莊;再稍稍一想,貴婦人生前必是美人;只有美人,才有這般的自信;唯有美人,才配得這樣裝扮。因此衣品華貴,為罕見紫絹,考慮春秋時黃國與齊國盟國關系,可能是當時“五素不能易一紫”的名貴“齊紫”;質地均勻,上繡不規(guī)則竊曲紋,互不雷同,鎖繡針法,隱了稿線,但紋飾清晰,色澤艷麗,好是楚楚動人。如此衣品怎不搭配相應飾品,抬眼,便光彩奪目——在夫人胸前,佩戴了絲線串綴的組合玉佩。這個組合,有一百零二件玉器!且各不相同,有玉璜、玉琥、玉魚、玉沖牙、壽面玉飾、蠶形玉飾等等,中間一件,乃黑色玉璧,直徑九厘米!形體之大,加之顏色獨具,將其和眾多玉器區(qū)分開來,并形成以其為中心的主次協(xié)諧關系;器物已超然器物,它給人構思、創(chuàng)制、成形、表現(xiàn)的無盡猜想,是精神的藝術和奢華。古人的審美和今人沒多少差別,孔子哪句話你聽不懂?這還不算什么,來來來,咱煩請夫人輕輕挪動一下身子,好,好,好,就在她的左腰間,看見沒?佩戴有兩件黑色玉琥和一件深目高鼻的玉雕人頭。這件玉雕人頭在中國獨一無二,堪為絕世之品:圓雕技法,使之立體、生動而傳神;人頭為一正視像,平頂冠,冠兩邊角下垂;“臣”字眼,蒜頭鼻,口微啟,大下巴,耳部有明顯圓形狀耳飾,天地穿,有點夸張。聯(lián)想墓中出土另兩只與之相似的玉佩,質地純黃,晶瑩剔透,體扁平,人首蛇身,首尾相接呈環(huán)狀,恰到好處;重要的是人首五官清晰,也是“臣”字眼,蒜頭鼻,口微啟,大下巴,因玉扁平,人頭是側面像,頭上一個是平頂冠,另一是類似平頂冠的頭發(fā),卷曲。這三件人頭像,若體量大些,夸張一些,會使人想到三星堆的那些仿佛外星的人物造型。但他們明顯具有西亞異域波斯人形象特征,成為共識;再聯(lián)想墓中出土那么多新疆和闐玉,絲綢之路是否在先秦及至更早就存在著的,而且道路暢通,來往方便,雙方的商貿(mào)交流可能是今人無法想象的規(guī)模和景象。在黃國沒發(fā)現(xiàn)玉器制造作坊遺址,因器物小,估計皆為手工,玉雕大師在家里就完成了,借助天光和微火,靈感和神思,經(jīng)驗和心智,虛構、設計、造型、琢磨,精雕細鏤,一現(xiàn)永恒美色、質地和光芒……你繼續(xù)。

戰(zhàn)國四公子,名震天下,除聲望德行外,就是他們皆以養(yǎng)士用士名世,都號稱門客三千。什么人都有。這樣你首先得有極高威望和手段來管理他們,再就真得有雄厚經(jīng)濟實力支撐來養(yǎng)活他們。顯然,他們有這個能力。而他們究竟擁有多少財富,超出你的想象。四公子中,春申君門客待遇最好,這天下皆知,平原君門客自是不服,非要去會會。去時為了炫耀斗富,頭上插著玳瑁簪子,腰佩寶劍,上等皮革精制的套子上裝飾著貴重珠玉。然而當他到了楚都,只瞄了一眼春申君門客,立刻大慚,無地自容:春申君門客連穿的鞋子上都綴滿珍珠!這真是自取其辱,好幼稚,殊不知,春申君人家既貴為公子,鐘鳴鼎食,又身居要職,大權在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全國人民都知道,他“雖名相國,實楚王也”(司馬遷語),正在人生的巔峰之上,無論氣勢還是財富,你怎能與他比?公元前278年,秦拔江陵郢都,楚國遷都或曰逃亡于信陽城陽城;至公元前276年,遷都于陳,即周口淮陽;到公元前253年,遷都于鉅陽,即安徽阜陽潁河之南清谷堆;到了公元前241年,在黃歇建議下,遷都最后一個都城安徽壽春。楚考烈王十五年,即楚都遷鉅陽第五年,黃歇以種種理由,獻出淮北地十二縣,重新請封江東地,春申君就占有了原吳國故都吳王舊宅,并大興土木,大肆鋪張和擴建,極盡宏麗和豪闊。一百余年后,司馬遷去參觀,大為震驚和感慨,說:“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遷都壽春,暫緩秦患之急,黃歇卻寢食不安了——楚考烈王無子。還有個人,也寢食不安了,就是趙國人李園。他有個美人妹妹李嫣,原是要獻給楚王,但楚王顯然無生育能力,妹妹如何美人,也不能自己生出兒子。李園動了心思,為妹妹也為自己重新做一個策劃:李園先尋機會做黃歇門客,不久告假回家,假期到后,故意拖延?;貋砗?,裝作誠惶誠恐,對黃歇說,抱歉,齊王看上我妹妹了,派使臣來我家求娶,延誤了時間。黃歇聽后,饒有興致,說齊王求娶,那你妹妹一定是個美人了?李園遲疑。黃歇問訂過婚了么?李園說還沒有。黃歇說可以領來讓我看看么?李園又遲疑一下,說小妹不過一女流之輩,只要大人不嫌棄,當然可以。李園回去后,就把妹妹一番捯飭和包裝,親送至黃歇面前。黃歇一見,世間絕色,驚為天人,當即就把美人留下了。之后數(shù)月里,黃歇精神抖擻,青春煥發(fā),沒多久這美人就懷孕了。李園得知后,開始推進他的下一步計劃——

李園問,小妹,做妾好,還是做夫人好?李嫣說,這還要問,妾怎比得了做夫人。李園問,做夫人好,還是做王后好?李嫣說,哥開玩笑呢,做王后當然更好。李園問,想做王后么?李嫣說,當然想啊。李園說,那你就別怪哥胡說八道了。你在春申君這,不過一寵妾;我替你想過了,憑妹妹條件和姿色,我想把你獻給楚王。李嫣生氣了,說,哥哥胡言。李園說,不!你沒看當今楚王無子么,你已有孕在身,現(xiàn)在獻于楚王,萬幸將來生一男嬰,必立為太子,不日為王,你不就王后了么,楚國不就是我們的了么。李嫣說,我夫春申君如何答應。李園說,傻妹妹,我教你啊。

一日晚上,美人李嫣與黃歇一番恩愛之后,就把哥哥教她的話向黃歇學說了一遍,大致意思是說,當今楚王對你寵信有加,任楚相二十余載,位高權重,聲名顯赫,可大王無子,將來若改立兄弟,任人唯親,你必將失去所有;失去權位還是小事,這些年你得罪的人太多了,這便有生死憂患了。這也是你一直以來寢食不安的原因。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憑夫君對我的恩情,我想以賤妾之身換取夫君未來天下。李嫣最后如此這般就把李園的計劃說給了黃歇,黃歇感動了,同意了。之后一番周旋,黃歇找了機會,向楚考烈王進獻李嫣,楚王欣然納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李嫣順利生產(chǎn)。令人驚奇的是,生了一對雙胞胎,兩個男孩。楚考烈王喜不自禁,滿臉驕傲。兩個孩子,長名曰悍,次名曰猶。隨立悍為太子,李嫣為太后,李園為國舅,開始參與朝政。

李園是天賦大玩家、大陰謀家,此時他比任何人都清醒、警醒,他知道他現(xiàn)在在玩弄一個國家,玩好了,他將擁有整個楚國,玩砸了,他、妹妹,還有黃歇,都將死無葬身之地;而這瞞天過海的驚天內幕也只有他們三個人知曉,李園豁然明白,此事若要絕密,打入歷史死檔,必除掉黃歇。于是李園開始在暗中豢養(yǎng)訓練一批死士和刺客。

李園欲殺人滅口,被黃歇門客朱英發(fā)現(xiàn),眼見楚王病重,他不得不對黃歇說了:這人世間有不期而至之福,不期而至之禍,不期而至之人,知否?黃歇問,何謂不期而至之福?朱英說,如今楚王病重,你作為楚相,可以像伊尹、周公那樣輔佐幼主,攝政專權,等幼主長大,還政于他,這也相當于面南稱王擁有整個楚國了。此即不期而至之福。黃歇問,何謂不期而至之禍?朱英說,李園不執(zhí)掌國政,就是你的仇家;不掌管兵事,卻暗地豢養(yǎng)死士,那是為你準備的。王卒,李園必搶先入宮,殺君滅口。此即不期而至之禍。黃歇問,誰是不期而至之人呢?朱英說,我!你趁現(xiàn)在及早派我去做宮廷侍衛(wèi),楚王一死,李園搶先入宮,我替你殺掉他。我即不期而至之人。黃歇笑了說,危言聳聽。李園是個軟弱的人,你所說的,絕無可能。

朱英聽后,一聲嘆息,轉身離開楚國,不知去向?!爱敂嗖粩啵词芷鋪y”(司馬遷語),朱英危言聳聽的“無妄之災”,終于發(fā)生了。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入宮,一番安排,設下埋伏。黃歇匆忙趕來,李園埋伏在宮內的死士與刺客突然殺出。倒在血泊中的黃歇,讓亂劍砍得支離破碎。同年,熊悍繼位,是為楚幽王。少主寡后,李園為令尹,大權獨持。此一結果,我們也不需要對被殺的黃歇和殺黃歇的李園做出某種評價,因為他們都在預示著舊的諸侯時代就要結束了,而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集權的、進步的帝國時代不可阻擋地就要到來了。公元前228年三月,楚幽王悍卒,弟猶即立,是為楚哀王。兩個月后,太后李嫣與春申君當年內幕被曝,楚考烈王弟負芻以此為口實發(fā)動政變,殺哀王及李嫣,滅李園一家,負芻擁立為王,楚國大亂。負芻王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平楚,次年,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爾文笑了,插言,說故事老調,著實有趣,所謂“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常常把歷史當“文學”寫了,你看看李園和李嫣的對話、李嫣和黃歇的對話、朱英和黃歇的對話,精彩過于小說,今人不可比。也有人說李園與黃歇的故事為負芻篡位陰謀杜撰,造輿論,混淆視聽,未知由頭。真耶?假耶?最后都“文化”了,文化柔軟如水,但無堅不摧,順時間之河,或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或泉眼無聲、深水靜流,然后穿越一切大阻、巨障、塵世、物質、財富、王權,到達遙遠和未來。因此文化并不是虛幻之物,化于無形,如我常說,它是堅硬的、鋒利的,可觸摸,可指認的。當年黃歇封于江東,以吳墟為都邑,即今蘇州到上海一帶,春申君黃歇在那里無所不在,以至于今天,到處都是他的影子、足跡、印痕、遺存。無錫黃城、春申澗、黃埠墩;江陰申港、黃田港、君山、黃山;蘇州的黃埭鎮(zhèn)、春申湖、太倉;上海春申橋、春申塘、黃歇村、春申村、黃歇浦、春申浦、黃浦江、申江等等,無疑都與春申君黃歇有關。上海視春申君為開發(fā)上海鼻祖,上海也簡稱為“申”,那年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代表團成員一起高唱歌曲《告慰春申君》。這些,連你都信了,人云亦云,且振振有詞,說得那個鏗鏘。民眾追逐文化的榮光,照耀和沐浴其間;史家卻在黑暗地底,觸摸層累積淀的紋理,尋找根脈和真相。文化的行上行下,而誰在真實與虛假、真理與世俗、真情與功利之間,以手持中,度衡守正。比如上海,其歷史并不遠,開埠之前,不過一個小漁村,更早的時候,海水漫浸,陸地都沒有的,春申君跑去開發(fā)什么?做漁家老大差不多。一身海腥,怎么做鼻祖?無中生有。直到宋代,上海才由村落發(fā)展成一個鎮(zhèn),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才又變成一個縣。這又說到水。上海開埠前,京杭大運河是貫通南北的黃金水道,沿岸形成了世界上最繁華宏麗的城市群、經(jīng)濟圈、文化帶,蘇州、杭州、常州、揚州,今天說來,依然是江南天堂的景象和想象,富庶而優(yōu)雅,繁盛而從容,浩蕩大運河與時代、社會、經(jīng)濟的恢弘交響里,昆曲評彈、管弦絲竹、吳儂軟語水樣軟了儂家的心。這些皆與上海無關,上海在大運河的邊上,上海只有海,港口是上海的一切,直到今天;沒有港口,哪有上海?而元至清初,一直“海禁”,片板不準下海,上海就只能是隸屬松江的一個“縣”的格局。因靠近運河,松江乃府,上海位置連松江都不如,更不用說蘇杭了。上海崛起,蘇杭衰落,首先是康熙年間政府部分解除海禁,帶來機遇;港口貿(mào)易與海運,以及陸路交通興起,上海迅速取代蘇杭成為中心城市、國際大都會,并全方位改變了江南格局,繼而影響整個中國。這樣說,江南和上海與黃歇的關系都完全是假的了。且慢,問題就在于此,它不是假的,都是真的。那么多以春申君、黃歇命名的地名都是真真切切的,是歷史事實,絕無異議。這是必須認定的。上海自宋元初現(xiàn),清代開埠,近代才迅速發(fā)展為東方第一大都,與黃歇挨不著,也是歷史事實,絕無異議。但這個黃歇不是楚相黃歇,不是戰(zhàn)國時代的黃歇,或者說不是活著時候的黃歇,而是死后的黃歇、香火的黃歇、血脈的黃歇、文化的黃歇、無處不在的黃歇。由此我認為,理論上應是黃歇所封“江東地”的人四散開來,開枝散葉,包括遷居上海。不止上海,是他們把黃歇,連同家業(yè)、財富、經(jīng)驗、手藝、目光、胸懷、性情、氣質、習俗、美食、說唱、藝文、方言,及至整個江南煙雨、愛恨情仇、風花雪月,都帶了過去。成為海上歷史的一部分,成為海上文化的一部分,你說這個黃歇是真黃歇,還是假黃歇?

這樣,歷史就變得極其有趣,在江南帶有黃歇印記的命名,多帶“黃”“申”二字。是否在傳承的文化認定里,比如“申”,就特別重要,或約定俗成。我就在想,信陽乃申伯封地,申伯文化可能同樣在當時傳承的文化認定里,無論官方還是民眾,就特別重要,或約定俗成。因此到了隋代,信陽建有申塔、立有申碑,大書法家顏真卿為之題字。相信這絕不是臨時起意,或官方行為,領導一時沖動,拍腦袋的產(chǎn)物,而是代表一個地方的時間集成和整體精神向度。特別需要一提的是,“申”和信陽的“信”,在古代也是通用的。于是推測,其時一定還有其他印跡,如文字的、文藝的、建筑的、器物的、日常生活和習俗的,等等,只是時間久遠,了無蹤跡了。可以肯定,信陽之“申”,乃申伯之“申”,申伯之“申”無疑是其所封申國之“申”,很顯然,春申君之“申”與其,按現(xiàn)在流行說法是,一毛錢關系沒有。然而,信陽、申城、謝城、負函,尤其城陽城、太子城,加之名震天下的“三關”,之前為楚國軍事重鎮(zhèn),之后為楚避難流亡的臨時國都,一個國家如此重要的地方,公子黃歇前前后后就沒有來過嗎?他的妻妾侍女、家丁奴仆沒有來嗎?住在哪?內城?外城?黃歇在信陽,那時,申國是否仍有實物遺跡尚存,申伯家族是否還有人在,申國子民對入侵楚國懷有怎樣的愛恨情仇,申國歷史、記憶、傳說和申伯文化給他怎樣內心的感受、震撼和影響?后來被封“淮北十二縣”,“申”在其中,是否因為申伯,成為最重要的區(qū)域和地理,并富有特別的意義?等等。那么我要說的是,信陽申城乃申國、申伯之“申”,春申君之“申”,未必不是緣于申城之“申”,上海申城,絕無疑義,就是春申君之“申”。

如果這推斷成立,他們其實都是一個“申”,乃申國之“申”。

這想法,有如長空裂電,“申”之本義,震驚了我。于是想,我們是否忽略了對申國的認識,以致忽略了對申伯的認識。申伯何人?那可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的人物,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能有幾個?

回望淮上諸侯,申國唯大。早在西周時期,南方楚國興起,危及中原王朝,周宣王遷西北之申于南陽謝邑,建立“南申國”,為“漢陽諸姬”方國之長,組成強大防線,抵御楚國進犯,后南申國從南陽擴展至信陽淮河水岸,遷來謝城,建“申國”,因在東,稱“東申”,南陽申國就叫了“西申”。歷史推進,激來蕩去,你來我往,逐步發(fā)展,這里就形成了一個城市群:謝城、太子城、負函以及城陽城。

“介荊豫之間,芒芒四境,長淮繞于后,巖關峙于前?!保ā渡袝び碡暋罚┢渲猩陣爸x城,即今河南信陽平橋區(qū)平昌關北古城;太子城在信陽北三十公里處的長臺關,是申伯為其外孫、周幽王廢太子宜臼而筑的居所。自是離申國謝城不遠,其間與有關建筑錯錯落落的,形成城市整體。太子城當初為宜臼臨時居所,規(guī)模絕不會大,時間也不長,緊接著就發(fā)生了申伯組織發(fā)動的西安之變,殺周幽王于驪山腳下,周王朝自西安遷都洛邑,西周覆滅,東周建立,宜臼即位,是為東周第一代王——周平王。大約是得于這個歷史機緣,太子城在其后發(fā)展中,迅速擴張和興起,成為一座大城,并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成為豫南區(qū)域性中心城市。負函緊鄰太子城,是楚武王破申所筑,成為楚國一處軍事設施?!柏摗蹦吮池?、抱持之義;“函”則包容、函納之義,這大約都是今人的揣度。西周滅亡,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天方授楚”,以致楚武王破申,楚文王滅申,但都不可能像棋盤上棋子,吃掉后就拿下了。一個國家你把它的城破了,王打敗了,殺死或逃亡,國家的人還在,你的軍隊再強大,也不能代替這個國家的人耕田種地、生兒育女、雞飛狗跳、一日三餐,而沒有了這些民眾的日常生活,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人氣”,你占領的那個地方與死地何異?因此楚武王破申后,拿下太子城,在太子城的邊上修筑軍事設施,事實是加固和擴建太子城,駐扎軍隊,收住流民,進行武力征服和管制;而楚文王滅申后,則是將大批申國官員和民眾遷徙到楚都湖北江陵,將申地實行縣制,命申俘彭仲爽為縣令,讓申人管理申人。

《左傳·哀公十七年》載:“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毕⒛讼⒖h,申是申國。起碼到目前止,這是關于中國“縣制”最早記載;申人彭仲爽既是首位縣令,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出身非楚國王族的令尹,足見申人的不凡和卓越,還有看不見的申國文化影響力。到了公元前491年,楚人于淮河申地,借三關之要,“乃謀北方”,楚國三位重量級人物出場:“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致蔡于負函?!保ā洞呵镒髠鳌罚┻@時負函為“三大夫”加修還是新筑,不得而知,但這里應該完全為楚國所有了。負函本屬蔡,所謂收住蔡國流民,其實是當?shù)貞?zhàn)亂無家可歸的原信陽申地住民,他們寧死不離故鄉(xiāng)。統(tǒng)一收住,以便統(tǒng)一管理,防止其謀反和叛亂。這樣一個有深厚歷史根源和文化傳統(tǒng)的古申國之地,打下它不容易,占領它不容易,統(tǒng)治它更不容易。從楚武王、楚文王、成就楚國春秋霸業(yè)的楚成王、楚莊王,及至歷數(shù)百年之后的楚昭王,還在擴建負函,解決難民,這只能證明,申國雖亡,人心未死。而“漢陽諸姬”本是周朝老牌諸侯王國,實力不菲,且互相勾連,成為統(tǒng)一抗楚防線,不可小覷,后來又與北方春秋初霸鄭莊公結為同盟,誰敢輕舉妄動?更為重要的是山川、河流、淮地、封土、民性、血緣、家國文化的凝結和聚合,既有猛力,也具韌性,是不可以生生撕裂的,甚或是不可戰(zhàn)勝的。楚國要逐鹿天下,問鼎中原,必占據(jù)淮河,控有三關,而負函“這是楚國侵入中原地區(qū)最理想的據(jù)點和要道……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井上靖語)。但如何占有負函,“義陽三關”不通,楚只能溯漢水向東,或結盟黃隨,或借道鄧國,利用它的附庸或親戚,占唐河,取淮源,揮師東進,打通申國東西之間的要沖花蕊店,順淮河而下,先攻申國都城謝城,再來拿下太子城。這說著容易,實現(xiàn)起來并不那么簡單,僅謝城和太子城,中間距離好幾十公里呢,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才能照顧得過來?這些都不是一年兩年一次兩次實現(xiàn)的。因此我們看到,從楚國文、武二王始,便對申周邊諸侯國要么采取懷柔政策,或各個分解和擊破。究竟與淮上之絞、軫、鄖、樊、隨、黃、弦、鄧、蔡、息,尤其與申國,如何來回拉鋸式征戰(zhàn),由于孔子對待歷史的個性化“態(tài)度”,修《春秋》,本是基于天下“禮崩樂壞”痛心而著,卻又尊周禮、寓褒貶、尊王攘夷、懲惡揚善為原則,這就矛盾了。就像楚國問鼎中原,自立為王,不可以入史;申伯犯上作亂,滅亡西周,不可以入史;鄭莊公更是大逆不道,殺弟滅親,射王中肩,更不可以入史。即便把他們作為惡進行討伐和鞭撻也行啊,但孔子寧可“多闕文”,也不錄一字,就是不讓你露臉,因此申國這么大的一個諸侯國,留給我們的歷史面目模糊,故事不甚了了,申國、申伯就這樣被“忽略”了。但太子城在,負函在,地上地下的實物在,包括死死生生的原住民在,是不能一筆勾銷的,比如地上的由“負函”而被楚國改建的現(xiàn)在的“城陽城”“楚王城”,及其那么一大片的內城、外城;比如一批震驚世界的戰(zhàn)國大墓出土,壁畫、服飾、毛筆、竹簡、陶俑、金幣、樂器、木漆器、青銅器不說,你總記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升空吧?從太空傳來的《東方紅》樂曲,就是這里出土的編鐘演奏的,那是中國出土的第一套編鐘,地位無可取代,印在中國通史和教科書上的,其墓主人就是楚國“三大夫”之一的左司馬眅。想想那時,就覺得信陽淮河兩岸,朝也熙熙,晚也攘攘,大路通天,人聲鼎沸,一派大都市的繁華和輝煌,就連孔子也屁顛屁顛輾轉奔波到了信陽負函,葉公沈諸梁即葉公子高,接待了這個“喪家狗”,并在負函城里,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葉公問政”。

葉公問政的背景是負函蔡民,即本土信陽申國子民,被楚國收服后并不聽話,不僅不接受統(tǒng)治,更是以中原之禮、大國之態(tài)不與楚蠻文化相融合為由而不服管理,葉公受命在此治理,十分煩心和無奈,于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本瓦@六個字,天之木鐸,大音希聲,電光火石,照亮世界,葉公茅塞頓開,腦洞大開,才知圣人果然高山仰止,不是誰個都能冒牌,他一定要好好款待老師。楚人本來好客,是夜,負函城里燈火輝煌,高朋滿座,葉公設席,高規(guī)格宴請孔子師徒,菜品為當?shù)仫L土特色,有淮河大白刁魚、南灣花鰱和青蝦、長臺關野生鱔魚、淮南悶罐肉、明港中華鱉、信陽毛尖蝦仁、城陽城山珍野味、甘岸燒小黃魚、昌平仔雞燜板栗,興許還有提梁卣盛著的美酒,有錦瑟、排簫、骨笛、塤、伏虎大鼓與編鐘鳴奏,有歌舞獻藝。就在這時,門外有人大聲唱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驚異問是何人,曰楚國狂人接輿,孔子起身慌忙出門追去,要與其交談,接輿大笑而去,根本就不睬他,轉而消失在蒼茫夜色之中。這事兒是真事兒,當然未必是發(fā)生在負函。我不過借來也與“喪家狗”的孔子斗個樂子。眾所皆知,當年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有鄭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人,額頭似堯,脖子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部以下不及禹三寸。哎!那個憔悴頹喪、失魂落魄啊,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鬃勇牶螅吲d壞了,欣然笑著說: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是喪家狗,說的真是對極了!

北大教授李零說,任何懷抱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心靈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孔子和李零意義上的喪家狗,也是一種“格”。這個“格”,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思、大夢、內心、天下,也是骨骼和品格。與生俱來,生死不惜,比如屈原,比如孔子,比如楚狂人接輿,比如那些無數(shù)個懷抱理想,憂國憂民,上下求索,不舍晝夜,在現(xiàn)實世界苦苦追尋精神家園、心靈家園的人。

陳峻峰,作家,現(xiàn)居河南信陽。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三炷香》《個人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