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談“接地氣”——隨同王蒙先生新疆調(diào)研的感言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柴劍虹  2021年07月24日08:07
關鍵詞:王蒙

乙丑夏日,有幸隨同王蒙先生再次回到新疆調(diào)研。一周時間,從伊犁巴彥岱、那拉提,到哈密巴里坤草原、伊吾胡楊林,在伊寧市講黨課,參加圖書捐贈儀式和作家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感受文化街區(qū)獨特的民族風情,經(jīng)行天山峽谷,佇立蒲類海畔,瞻仰烈士陵園,觀賞民族歌舞,詮釋“胡楊精神”,在這片他曾經(jīng)生活和工作了16年的廣袤而多彩多情的土地上,他每到一處,都充滿了與各族民眾舊雨新知歡聚的動人場景和熱烈氣氛,也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一位“接地氣”的人民藝術家回到“第二故鄉(xiāng)”的轟動效應。

這次調(diào)研,使我進一步認識到,社會生活,萬事萬物,“人”是核心,作家“接地氣”,就是“聚人氣”。對于王蒙先生六十多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日常生活來講,從北京到新疆,就是在和各族干部、群眾的融洽相處中,不斷汲取獲取采取創(chuàng)作源泉、動力、素材,激發(fā)靈感,匯聚智慧,有了底氣、勇氣、名氣、牛氣乃至“霸氣”,煥發(fā)“文氣”,創(chuàng)作出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接收所歡迎所理解的優(yōu)秀作品。

這里,請允許我先摘引伊寧市委副書記、市長卡米力江·玉蘇甫江在這次江蘇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為“王蒙書屋”捐贈圖書儀式上講話中的兩段話來說明:

人與土地是有緣分的。巴彥岱鎮(zhèn)是伊犁河谷千百個鄉(xiāng)鎮(zhèn)中的一個,也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因為王蒙先生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和生活,而有了別樣的意義。眾所周知,巴彥岱是王蒙先生最懷念的地方,是他用汗水澆灌過的土地。1965年4月,王蒙先生來到巴彥岱工作生活,在這里,他學會了維吾爾語,與這里的各族群眾結下了 深厚感情?!瓌偛?,王蒙先生與老朋友們的深情擁抱,激動人心、感人至深,充分體現(xiàn)了王蒙先生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這邊風景》這部史詩般的巨著,是王蒙先生送給伊犁最厚重的禮物。通過王蒙先生的妙筆,人們知道了遠在邊疆的巴彥岱農(nóng)民的智慧、幽默和令人感動的人情味兒。而在巴彥岱的艱苦歲月,也充實了王蒙先生的人生,豐富了他的寫作空間。故人再回故地,新書重溫舊事。即使已經(jīng)過去半個世紀,在王蒙先生的文章里,美好的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

贈書儀式開始前,我擠入拍照的粉絲群中,用手機攝下了王蒙先生與維吾爾鄉(xiāng)親朋友深情擁抱的瞬間,維吾爾老人的雙眼充滿淚水,我的眼淚也不禁奪眶而出。因為我意識到,正是這種淳樸、誠摯的感情與友誼,可以化為排除萬難、奮勇前進的生活動力,可以激發(fā)文藝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熱情。我相信,王蒙先生寫出被維吾爾人民譽為史詩般巨著的《這邊風景》,絕非偶然。對于這部于2019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杰出作品,已有眾多贊譽,茲不贅引;作者在該書“前言”中的幾句話堪稱閱讀指南:

雖然不無從眾的嘶喊,本質上仍然是那親切得令人落淚的生活,是三十歲、三十五歲、四十歲那黃金的年華,是瑣細得切膚的百姓的日 子,是美麗得令人癡迷的土地,是活潑的熱騰騰的男女,是被雨雨風風撥動了的琴弦,還有雖九死而未悔的當年好夢。

也曾有過狂暴與粗糙,愚傻與荒唐……你仍然能發(fā)現(xiàn)作者以怎樣的善良與純真來引領與涂抹那或有的敵意,以怎樣的陽光與花朵來裝點那或有的缺失。那至少是心靈感受與記載的真實,是藝術與文學的映照與渴求,是戴著鐐銬的天籟激情之舞。

王蒙先生1963年進疆時,尚未滿30周歲,卻迎來了真正剛強“而立”的別樣的考驗和機遇。1962年“伊塔事件”后的新疆,正處于強風暴雨過后人心趨穩(wěn),期盼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璀璨前程的大背景之中,雖說時代發(fā)展社會變革也帶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契機,但更重要的是作家憑借著自己親民良知、心靈感受和創(chuàng)作渴求,從1973年開始,將存于胸中大量真實的生活素材釀為佳蜜,撰成巨著。多年之后,王蒙先生在《〈郵事〉創(chuàng)作談》一文中稱自己這些作品為“非虛構小說”:“虛構是文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非虛構是以實對虛,以拙對巧,以樸素對華彩的文學方略之一。于是非虛構的小說作品也成為一絕。絕門在于:用明明以虛構故事人物情節(jié)為特點與長項的小說精神、小說結構、小說語言、小說手段去寫實,寫地地道道有過存在過的人與事,情與景,時與地?!庇谑?,我們的文學百花園里有了似天山雪蓮的《這邊風景》,有了像月季、玫瑰、紫丁香的《風箏飄帶》《郵事》,更有了如爛漫山花的《笑的風》這樣風格鮮明、獨樹一幟的“王蒙非虛構小說”。

通過這次隨同王蒙先生在伊犁、哈密兩地的調(diào)研,我的理解,這類“非虛構小說”的孕育、誕生,似不能簡單地用文藝理論界通行的“文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來解釋,而必須深入了解、理解作家“接地氣”的完整過程(包括信仰理想、心理活動、精神需求和社會實踐等等);同時,也必須融“地氣”與“文氣”于一體,正確把握“以實對虛,以拙對巧,以樸素對華彩的文學方略”,巧妙運用“小說精神、小說結構、小說語言、小說手段”(注意:往往是“情不自禁”地將第一人稱與第二、三人稱合三為一)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因此,我認為寫作“非虛構小說”,是對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方法、風格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當然也是對那些憑空想象、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知半解、淺嘗輒止式寫作者們的告誡。

此次調(diào)研期間,適逢“王蒙研究全國聯(lián)席會議第一屆學術年會”及作家采風活動在伊寧舉行,王蒙先生在年會開幕式的簡短發(fā)言中動情地說:“這次回伊犁對我的教育、沖擊超出了我的預料,仍然有心潮澎湃的感覺——伊犁越來越美麗了! 一路走下來,忽然感覺到我又回到了在伊犁生活的那段時間,那些極有特色的民族語言、服裝、歌曲、舞蹈……包括伊犁人引以自傲的一切! 我會在有生之年時時表達我對伊犁的想念、祝福! 我相信伊犁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請你們多關心、多宣傳、多鼓吹伊犁!”這是王蒙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位老作家對年輕作者的期盼。

在伊吾淖毛湖地處干旱缺水的荒漠胡楊林,王蒙先生站立在一棵胡楊樹下,仰首撫摸樹干,深情地說:“胡楊,我愛你!”這就是一位“接地氣”的人民藝術家,對深深扎根于大地的“胡楊精神”的由衷贊美!

(2021年7月13日于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