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毀譽之間:評柯勒律治的《文學傳記》
同為浪漫主義大詩人,跟華茲華斯相比,柯勒律治還是個散文大家:三十四卷的作品總集里,散文占了二十八卷,遍涉戲劇、藝術(shù)、政治、宗教、哲學、神學、早期心理學,甚至科學等各門學問。他在生前——毋寧說是十九世紀——最有影響的散文作品是關(guān)乎信仰問題的《沉思之助》(Aids to Reflection, 1825),而在二十世紀給他帶來持久聲譽的,詩歌之外,便是他的文學批評專著《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 1817)。英國現(xiàn)代詩人兼評論家阿瑟·西蒙斯(Arthur Symons, 1865-1945)稱《文學傳記》是“最偉大的英文評論著作”, 不過緊接著又說它是“任何語言里最惱人的一部作品”(Adam Roberts, “Introduction”, in Biographia Literaria,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4, p. xi)。喜歡西方文學理論的中文讀者,對這本著作應該不陌生,不過讀的多半是節(jié)選,直到2019年才出現(xiàn)了第一個較為完整的中譯本,讓我們在見識此書“偉大”的同時,也領(lǐng)教了它的“惱人”。這是一本不同尋常的奇書,不僅有著獨特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就連成書過程也極富傳奇色彩。
創(chuàng)作緣起:與華茲華斯一辯
提及柯勒律治,我們首先想起的是華茲華斯和他們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不過,他們友誼的蜜月期只維持了三四年的時間,很快就因為性格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尤其是柯勒律治日益嚴重的鴉片癮——而日漸隔膜,終于在1810年分道揚鑣。兩人此后的生活狀態(tài)也迥然不同:華茲華茲住在風景秀麗的格拉斯米爾湖區(qū),膝下兒女成群,有妻子和聰慧的妹妹相伴左右,1813年又獲贈“郵票發(fā)行官”的閑職,坐享豐厚的薪金,而柯勒律治獨自生活,與妻兒分居,長年輾轉(zhuǎn)各地,靠微薄的演講費、稿費和朋友們的救濟勉強度日。1814年,華茲華斯出版了長詩《漫游》(The Excursion),而柯勒律治因鴉片癮加重,不時陷入抑郁和自責的漩渦當中,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幾度有輕生之念,幸好一個叫約翰·摩根(John Morgan, 1775-1820)的朋友及時援手,將他接到家中調(diào)養(yǎng),嚴格限制鴉片酊的飲量,才讓癮癥有所緩解。1815年,華茲華茲又出版了兩卷本的詩選集(Poems),除詩歌外,還收錄了三篇詩論,前兩篇是新作,后一篇是舊文新刊:
一、序言(Preface,1815):討論寫詩需要具備的能力,特別提到“幻象”(Fancy)和“想象”(Imagination)這兩種能力,認為它們都是一種記憶的模式,沒有大區(qū)別,并批評柯勒律治對兩者的定義太過“籠統(tǒng)”(W. J. B. Owen, ed. Wordsworth's Literary Criticism, Routledge, 2016, p.84)。
二、序言補論(Essay, Supplementary to the Preface, 1815):以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為例,斷言“生前冷落身后名”乃大詩人的宿命,對他自己作品的價值深信不疑:“我努力寫出的作品必將長存?!保╓. J. B. Owen, p.209)
三、《抒情歌謠集》第二版序言(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1802):被稱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吕章芍畏Q它實際上是他腦子的產(chǎn)物,不過最終的執(zhí)筆者卻是華茲華斯,其要義是主張用鄉(xiāng)下人真正的語言描寫普通的人事,并且認為詩歌與散文相比,除格律外,并無實質(zhì)差別。
正是這三篇詩論,引起了柯勒律治極大的關(guān)注——準確地說,是不安。其實,早在1802年,他就不滿意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序言里的某些觀點,兩人分歧已現(xiàn)端倪:“我不時懷疑就詩歌的理論見解而言,我們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保‥. L. Griggs, Collected Letters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85-1806, Oxford UP, 1956, p.812)如今,華茲華斯擺出理論家的姿勢,就幻想、想象、格律等問題提出跟柯勒律治絕然不同的觀點,同時請出莎士比亞、彌爾頓兩位先賢來標榜自我,這在柯勒律治看來,便有點不自量力了。此時的柯勒律治在摩根夫婦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和精神都漸趨好轉(zhuǎn),正準備將自己的詩作結(jié)集出版,在看到華茲華斯的新書后,很快決定寫一篇序言予以回應?!肮烙媰傻饺炀湍軐懲??!彼?月的信里說道。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幾頁紙是不夠用的:“有必要將原計劃的序言擴展至一部自傳,或者我文學生活和見解的素描,考察詩歌及評論?!保ˋdam Roberts, “Introduction”, p. xx)從起筆到完稿,此書的初稿只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摩根的協(xié)助下——他負責謄錄,柯勒律治口授——完工了??吕章芍胃霭嫔坦牌妫↗ohn Gutch,1776-1861)商定,將此書跟詩集同時發(fā)行,并采用跟華茲華斯新詩集同樣的字體和排版,與其說是向后者致敬,不如說是跟后者較量。
不過,此書的出版過程頗費周折。9月15日,古奇就收到了手稿,但在交付印刷后才發(fā)現(xiàn),作為詩集的陪讀本,手稿做成一本書太厚,若分成兩本又顯單薄,要求柯勒律治再增寫一百五十頁——古奇說這話時,已經(jīng)是1816年的7月。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令柯勒律治措手不及,拒不同意。古奇不顧惜校友的情面,揚言對方如不照辦,就將此事抖落出去,將他在文人圈本就不好的名聲搞得更臭。兩人互不讓步,關(guān)系跌至冰點,直到1817年5月, 另一出版商決定從古奇那里接過手稿和已印刷的上冊,但建議柯勒律治給單薄的下冊再添些內(nèi)容。詩人這次終于同意了,但用的是一個取巧的辦法——拿舊作充數(shù),第二十二章后的內(nèi)容都是后加的。如此這般,《文學傳記》和詩選集《西比爾的葉子》(Sibylline Leaves)終于在1817年7月出版了,此時距他初稿完成已近兩年了。
非典型傳記:習詩側(cè)記
此書原擬的書名是“文學自傳”(Autobiographia Literaria),正式出版時改成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不過副標題“我文學生活和文學見解的生平”(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My Literary Life and Opinions)卻又明白無誤地表明此書是關(guān)乎他自己的,似有遮掩之態(tài),原因是自傳給人自愛、自大、自負的印象(H. J. Jackson, “Coleridge's Biographia: When Is an Autobiography Not an Autobiography?” Biography, vol. 20, no. 1, 1997, p.59)。盡管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出現(xiàn)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但它重在描寫作者的宗教體驗,而反映作家世俗生活的作品直到很晚才出現(xiàn),開山之作一般被認為是盧梭的《懺悔錄》。將自己當作故事主角,作者自知此舉非凡,一開頭就說:“我現(xiàn)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工作?!保ūR梭:《懺悔錄(第一部)》,黎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1頁)作品在他死后四年才出版,他大概不會想到,這部帶有鮮明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竟然引發(fā)了自傳寫作的潮流,效仿者甚眾,在法國有司湯達,在德國有歌德,而在英國,最突出的代表作家是華茲華斯的《序曲》(The Prelude)——跟盧梭一樣,它也是作者早就預備好的作品,直到死后才刊印,因為不想落得自命不凡的惡名。出于同樣的顧慮,柯勒律治在標題中用的是“傳記”,而不是“自傳”。開篇第一段里就說:“讀者閱讀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我的著述中最不涉及我個人。我用第一人稱敘述主要是為了保證此著作的連貫性。”(柯勒律治:《文學傳記》,王瑩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第3頁;本處及后文所引的譯文均出自王瑩翻譯的《文學傳記》,有修訂,后文引用處只標頁碼)言下之意是,他是客觀如實地描述,無意自我美化?!段膶W傳記》初版本
不過,跟《懺悔錄》和《序曲》不同的是,柯勒律治并不是要全面地追憶自己從出生到成年的所有經(jīng)歷,而是將焦點放在——如副標題所限定的——“文學生活”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文學見解”,勾勒出自己心智發(fā)展的軌跡,“記下因某些特殊事件引發(fā)的零星思考,更多時候是為了介紹我的政治、宗教和哲學,將從哲學原則里衍生的規(guī)則,應用到詩歌和批評當中”(第3頁)。說起早年的經(jīng)歷,他本可以大書特書的:他比華茲華斯小兩歲,是十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其父結(jié)過兩次婚,跟前妻生有四個女兒,跟后妻——柯勒律治的母親——育有九個兒子、一個女兒。柯勒律治出生時,其父五十四歲,其母已是四十六歲高齡。老約翰的職業(yè)是牧師和當?shù)匚姆▽W校的校長,也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希伯來語研究者和天文業(yè)余愛好者,對這個幺兒寵愛有加??吕章芍稳蘸蟪蔀閺V收博取的百科全書式的詩人和學者,與父親的基因和引導不無聯(lián)系,可惜天不祚壽,老約翰在柯勒律治八歲時就撒手人寰。失去了經(jīng)濟支柱,一大家子的經(jīng)濟情況頓時一落千丈,柯勒律治只好去基督公學(Christ’s Hospital)。不同于今天它顯赫的聲名,這所古老的寄宿學校當年只是個慈善學校,專收經(jīng)濟窘迫的牧師子弟。天生好社交的他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生活,成為校園奇人。他通古曉今、博聞強記,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無所不讀。據(jù)說不管什么書,早上到他手里,晚上他就能講給人聽,并且一字不差。1791年升入劍橋后,課業(yè)對他來說毫無壓力,他有大把的時間寫詩、追女孩、談政治、議宗教,后來覺得校園生活太乏味,于是偷偷改名混進了軍隊,可惜不是當軍人的料,在軍營訓練了兩個月后,連馬背都爬不上去,結(jié)果被安排去照顧一個患了天花的戰(zhàn)友。哥哥得知消息后,花了點錢打通關(guān)系,以“精神不正?!睘橛蓪⒌艿艹晒瘸??;匦:螅詿o心念學,不久肄業(yè),跟騷塞(Robert Southey,1774-1834)——比自己小兩歲的劍橋校友——籌劃去賓夕法利亞建一個大同社會(Pantisocracy)。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最終破產(chǎn),柯勒律治最大的收獲——準確說是“苦果”——是完成了個人的婚姻,娶了騷塞的大姨子——一個他并不真愛的女人。
然而,這些都沒有寫進《文學傳記》,因為跟文學關(guān)系不大。此書第一章直接從他在基督公學的日子講起,重點是講影響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兩個人:一個是校長博伊爾(James Bowyer,1736-1814),他告誡詩人:“詩歌,即使最為崇高的那一類和看上去最為恣肆的頌體,都有內(nèi)在的邏輯,同科學一樣謹嚴,但比科學更難,因為它們更加復雜、微妙,依賴于更多不可捉摸的因素。”(第7頁)另一個是學長威廉·鮑爾斯(William Bowles,1762-1850),其寫詩經(jīng)驗是“將自然的思想與自然的語言結(jié)合起來,并調(diào)和了心與腦”(24頁)。靈感與邏輯并不矛盾,情感與理性可以共存,這成為柯勒律治后來詩歌寫作的信條。同齡詩人當中,他重點討論的是騷塞和華茲華斯,前者側(cè)重于介紹他高尚的品德、詩歌成就以及遭受的不公正批評,揭示當時的期刊慣用偏見誹謗代替公正的評價,跟柯勒律治倡導的客觀公正的批評相去甚遠,而華茲華斯之所以遭遇非議,乃是他在有待商榷的論斷和少量詩歌中存在的缺陷——這部分內(nèi)容在第四章只稍稍提及,要等到第十四章才有更加詳盡的描述。從第五章起,柯勒律治突然將文學的脈絡擱置,開始追憶他早年哲學觀的形成過程。
思想履歷:從哈特萊到謝林
柯勒律治不僅是詩人,也是極具哲學素養(yǎng)的思想家。形而上學是他的一大愛好(另一愛好是“心理的事實”),1797到1798年特地去德國研究哲學,樂不思歸,以致在得知次子夭折的消息后,也未回國。在接下來的九章里,他回顧了自己研讀西方哲學的歷程,展現(xiàn)他是如何從經(jīng)驗主義過渡到理性主義,再到超驗主義和神秘主義。最先影響他的是哈特萊(David Hartley,1705-1757)的經(jīng)驗哲學。哈特萊受牛頓和洛克的影響,認為感覺是由于人體神經(jīng)受到了外界的刺激而產(chǎn)生的,接著引起腦神經(jīng)的震動而生出觀念,而感覺和觀念之間關(guān)系的建立,則是由于聯(lián)想律的作用??吕章芍卧缒攴哌@種理論(特地將長子取名為哈特萊),后放棄,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人的心智并非總是機械地被刺激,而是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時刻,此時他迷上了唯心主義者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的學說(他給次子取名貝克萊),不過貝克萊徹底否定客觀世界,這是柯勒律治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又轉(zhuǎn)向了康德,認為物質(zhì)與精神不能絕然分開,需要將主客體結(jié)合起來。然而,他對康德并非完全接受,尤其是混淆物質(zhì)與精神、造物主與被造物這一點,此時合他胃口的是同時代的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1775-1854), 后者認為外部世界和個體心靈彼此平等、同時存在,并且都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
這是對詩人哲學履歷的扼要總結(jié),書中的討論要晦澀冗長得多,尤其是第十二章——全書最難懂、爭議最大的章節(jié),重點是討論心智的屬性,作者借用了謝林的思想,有些段落是直接從謝林的原著中摘譯過來的。這一剽竊事件在柯勒律治逝世后不久,被德昆西捅出來,成為轟動一時的學術(shù)丑聞。詩人為什么要干這種不光彩的勾當呢?最可能的原因是他急著趕稿子。本章和接下來的第十三章總共一萬四千字是在四天的時間完成的,而談論的都是深奧的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可以想見他在給摩根口授時,一定是將謝林的著作攤在他面前的。不過,詩人不大情愿稱這是剽竊,早在第九章就給讀者打過預防針:“我想警告我未來的讀者:如果思想的相同,甚至是措辭的相似,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成為確定的證據(jù),來證明某個段落是從謝林那里借來的,或者其中的概念是從他那里學來的?!保?23頁)換言之,他和謝林之間是心有靈犀,不僅觀點相同,連用來表達觀點的語詞都一樣。這讓人想起波德萊爾在評論愛倫·坡的作品時說過類似的話:“我第一次打開他的書,帶著顫栗般的狂喜,不僅發(fā)現(xiàn)了我夢中的話題,還發(fā)現(xiàn)我醞釀好的詞語已經(jīng)被他使用了——早在二十年前。”(Enid Starkie, Baudelaire, Routledge, 1957, p.218)柯勒律治說自己和謝林在紙面上的相遇是“愉快的巧合”(genial coincidence,123頁)。這里的“genial”是個雙關(guān),除表示“愉快”外,還應該有“天才”(of genius)之意,可譯為“讓天才彼此歡欣的偶遇”——在褒獎謝林的同時,不經(jīng)意間也有點自我褒獎的意味。對這樣的贊譽,謝林欣然接受——他聽到剽竊的傳聞后不僅不以為意,反而感謝柯勒律治將自己的名字傳到了國外。謝林
那么,為什么在一本討論詩歌的著作里,要花這么大的篇幅來講哲學呢?柯勒律治認為,“沒有哪個大詩人不同時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家”(265頁)。詩人的想象,一旦跟形而上學的沉思結(jié)合起來,會形成一種哲學想象力,能從平常的物象中發(fā)現(xiàn)深藏的意義:
他們,且只有他們能獲取一種哲學想象力,這是一種神圣的自我直覺能力,可以讓他們從內(nèi)心闡釋、理解一種象征物——猶如空中精靈的雙翼正在毛毛蟲的皮膚內(nèi)形成;只有他們能在精神的深處感到一股沖動,而正是這樣的沖動促使角蠅的蛹殼在總苞里留出空間,以便觸須日后長出。(200頁)
講的是深刻的道理,而用的是鮮明可辨的形象,顯示了他詩人的底色。跟冗長抽象的論證相比,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這樣讓人眼睛一亮的詩性段落。在闡釋心智兼有主動和被動的屬性時,他就用了一個非常鮮活的例子:
相信大部分的讀者都觀察到溪流表面上有一種小的水生昆蟲,它會在小溪被陽光照射的底部留下一種呈五點狀、邊緣色彩斑斕的倒影;讀者們也會注意到這種小動物是如何通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交替的節(jié)奏,時而逆流,時而順溜,為的是積攢力量,為進一步前行尋找一個短暫的支點。(102-103頁)
既能逆流如上,又能順流屈從,這一倔強而又靈活的意象后來被葉芝寫進了《長腳蠅》一詩里。在葉芝看來,不論是凱撒、海倫,還是米開朗基羅,他們都將人類的心智發(fā)展到了極致,“像長腳蠅飛越水面,/腦子在寂靜中運轉(zhuǎn)”(William Butler Yeats, The Collected Poems, R. J. Finneran, ed. Scribner, 1996, p.339)。
柯勒律治一方面驚嘆心智無限的潛力,另一方面也認識到其局限性:人類不可能完全認識外部世界。在上帝面前,人類的能力無足輕重,因此人的創(chuàng)造力最終要歸功于神恩,信仰應該成為一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前提。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神學思想是融合在一起的。盡管書中不乏嚴密的邏輯推演,但他最終服膺的是融理性、想象、直覺、信仰于一體的神秘主義者如??怂梗℅eorge Fox,1624-1691)、貝曼(Jacob Behmen,1575-1624)等人,因為他們的作品:
很大程度上使得我的心智免于遭受任何一種教條系統(tǒng)的禁錮,讓心在腦中保鮮,給與我一個模糊不清,卻又涌動鮮活的預感:單靠思考能力,其所有產(chǎn)物只能是死亡;它們像是冬日沙沙作響的嫩條細枝,倘若要為我的靈魂提供食糧和庇護,就必須從我尚未探入的根底汲取汁液。(120頁)
僅靠“思考能力”(即理性)認識世界不僅不夠,也是危險的,會導致靈魂的干枯。必須從源頭即詩人的內(nèi)心去尋找養(yǎng)分營養(yǎng),才能在保持頭腦清醒的同時,保證內(nèi)心的滋潤—— “讓心在腦中保鮮”。
具體到詩歌創(chuàng)造,最重要的能力是想象——整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最重要的概念,其屬性是其驚人的“融合能力”(esemplastic power)——這是柯勒律治自造的一個詞語,第十三章專門討論這個。他將想象力分成兩類:
基礎(chǔ)想象是人一切感知的活動能量和基本動力,是在有限的自我心智里,對無限自我其永恒創(chuàng)造行為的模仿。第二想象,在我看來是前者的回響,跟有意識的意志共存。(240頁)
具體說來,基礎(chǔ)想象是一種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是對上帝的模仿,源頭是上帝賜予的神性,近乎無意識,而第二想象是對基礎(chǔ)想象力的模仿,除了無意識外,更多地融合了個體的意志和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其功能是“溶解、擴散、消散,為了再創(chuàng)造;即使這一過程變得無法進行時,它也會進一切努力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理念”(240頁)。寫詩主要靠的是第二想象。這兩種想象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跟它們相對的是“幻想”(Fancy),源于人的記憶,遵循的是哈特萊的聯(lián)想主義,只可簡單地連接累積,而不能融合創(chuàng)造,跟前兩種想象有著屬性上的不同,因此是一種較低層次的能力??吕章芍握J為真正的大詩人(如華茲華斯),都是善用想象的高手,但遺憾的是,華茲華斯將想象跟幻想這兩個概念混作一談。
實踐批評:以華茲華斯的詩為例
從第十四章起,柯勒律治開始考察華茲華斯的詩學和詩歌實踐。華茲華斯深受哈特萊的影響,對其學說一直抱有好感,認為想象就是聯(lián)想律作用的結(jié)果,在1815年詩集的序言中說,“聚集、聯(lián)想、喚起和結(jié)合,既屬于想象,也屬于幻想”,并指責柯勒律治對幻想的定義“太過籠統(tǒng)”(W. J. B. Owen, ed. p.184)。這引起柯勒律治的不安和不悅,因為他認為幻想跟想象之間存在本質(zhì)的差別,聯(lián)想律不能解釋心智的創(chuàng)造性,也不能揭示宇宙萬物中那種生生不息的運行機制。為想象正名,揭示華茲華斯在認識上的誤區(qū),這是柯勒律治寫作此書最重要的目的。
他們的分歧不止是在想象方面,還表現(xiàn)在對詩歌語言與格律問題的認識上。華茲華斯的觀點是我們熟悉的(見1800年《抒情歌謠集》序言):自然是美善的,鄉(xiāng)野是培植情感的最好的土壤,詩人要用鄉(xiāng)人真實使用的語言,描寫普通的人和事。柯勒律治反駁說,未受過多少教育的鄉(xiāng)人在修養(yǎng)和知識上存在缺陷,詞匯偏貧乏單薄。他并不否認日常語言的重要,但覺得人類最好的一部分語言源自心靈的反思,跟鄉(xiāng)野之語無關(guān),并且底層人的語言并不比其他階層的人的更真實,同樣需要詩人提純改造。華茲華斯眼中的散文和詩歌無本質(zhì)差別,但柯勒律治卻認為雖然都是由語言組成,但兩者在措辭、組織和語序方面存在根本區(qū)別,不可通約;詩歌中的格律充當著酵母和媒染劑的作用,目的是要平衡情感和意志。
以上是關(guān)于詩歌理論,那么具體到詩歌實踐,華茲華斯的表現(xiàn)如何呢?柯勒律治早在大學期間,就讀到了對方的詩作,驚嘆不已,并且這種看法從未改變。他將華茲華斯作品優(yōu)點歸結(jié)為:一、語言上的嚴峻純潔;二、思想和感情的協(xié)調(diào);三、新穎的措辭里散發(fā)著適當?shù)牟W;四、如實描寫自然;五、深廣的同情心;六、一流的想象力。最后一點尤其值得注意,柯勒律治認為華茲華斯雖然在理論上混淆了幻象與想象的概念,但在實際的寫作中,他的想象力——遠比幻象重要——是當代作家當中最高的。不過華茲華斯的詩歌也存在缺陷:一、同一首詩里,語言風格不一致;二、描寫有時過于求實;三、偏好塑造戲劇化的人物,但人物特色不鮮明;四、情感與人物身份不相符;五、主題和意象上的浮夸。柯勒律治在闡釋每一點時,都直接引用大量的詩歌原句,做到有理有據(jù),名之曰“實用批評”(practical criticism)。讀者也許會說,如此直言不諱華茲華斯的缺點,豈不是在壞華茲華斯的詩名?但柯勒律治說,自己這種客觀公允的批評要遠勝過諂媚者一味的謬贊,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揄揚對方的名聲。他特別強調(diào),華茲華斯作品中有問題的詩句也就一百來行,“他的缺點和優(yōu)點相比,微乎其微,而且沒有哪個是源于詩人天分不足”(421頁),因此是瑕不掩瑜。
如果有讀者認為柯勒律治這是雞蛋里挑骨頭,那是因為他是以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絕對天才”(Absolute Genius)的代表——這兩座高峰作為標準的。就作品與創(chuàng)作者的關(guān)系而言,這兩位大詩人表現(xiàn)出離心(centrifugal)和向心(centripetal)絕然相反的模式:
前者往外發(fā)射,融入所有形式的人類性格和情感,是水火并收的海神普羅透斯(Proteus);后者是將所有的形式和事物引至自身,融入統(tǒng)一到自己的理想當中。所有的事物和行為模式都在彌爾頓身上被重塑,而莎士比亞成為所有的事物,但永遠保持著自我。(266頁)
以這兩位大詩人為參照,柯勒律治發(fā)現(xiàn)華茲華斯在風格上接近彌爾頓,擅長寫哲理詩或抒情意味濃厚的作品,卻偏偏想學莎翁,試圖創(chuàng)作各種戲劇化的人物,可惜并不成功,結(jié)果是表面上人物各異,但內(nèi)里實際上是詩人自己。華茲華斯盡管詩才超群,可在柯勒律治眼里,只能算是“最接近莎士比亞和彌爾頓”(410頁)——而不是跟他們并駕齊驅(qū)——的大詩人。
結(jié)構(gòu):胡亂雜糅,還是戛戛獨造?
上文談的是內(nèi)容,那么在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上,此書有無特別之處呢?柯勒律治自評《文學傳記》不過是“沒條理的雜燴”(immethodical… miscellany)(Adam Roberts, “Introduction”, p. xi), 但我們不必拿作者的話當真??吕章芍瘟晳T貶抑己作,曾稱《忽必烈行》只是一個無所價值的殘篇,但這首名詩如今卻被認為是內(nèi)涵豐富、近乎形完意足的杰作。實際上,他特別看重作品的有機性:“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其各部分必須跟其它更重要、更基礎(chǔ)的部分統(tǒng)一起來。”(307頁)又說,理想的寫作狀態(tài)是:“將人的整個靈魂投入活動當中,讓各種能力,依照相對的價值和尊貴程度彼此服從。他散播一種語氣和統(tǒng)一的精神,通過我所謂‘想象’的神奇綜合力,讓各部分混合,近乎彼此融合?!保?52頁)具體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會言行不一嗎?前文已經(jīng)提到,他在此書寫作時并非一直處于理想的狀態(tài)——尤其是結(jié)尾部分用來充數(shù)的文字,能跟前文構(gòu)成一個緊密貫通的整體嗎?
我們來看第二十二章的結(jié)尾,他在此處特地做了說明:為了讓讀者了解自己早年文字的風格,他準備選取自己在1798到1799年旅德時寫給妻友的三封信件,“可能是最有趣、跟此書的標題最相關(guān)”(422頁)。因為是源自自己在國外的真實經(jīng)歷,都跟文學詩歌有關(guān),自然帶有文學傳記性質(zhì),算不上跑題,只是語氣要散漫、輕松很多,隨處可見俏皮話和譏諷語。他將自己取名為“Satyrane”, 此詞源自“Satyr”(好色之徒),是斯賓塞長詩《仙后》中一個人物,先前是個狂野的森林之神,后變?yōu)槎Y遇淑女的騎士??吕章芍文贻p時思想激進、無視傳統(tǒng),常有放縱不羈之舉,因而得了“偶像破壞者塞特雷恩”(Idoloclastes Satyrane)的諢名。第一封信記的是赴德渡船上的見聞,以漫畫的手法描寫了幾個行事古怪的旅客,如愛吹牛的丹麥話癆(自稱在十四歲時,就幫助主教回答了所有關(guān)于哲學和宗教的問題)、落為仆役的瑞典貴族(其面部像是得了壞血病,面色像跟一根紅燙的撥火棍漸漸冷卻下來的一樣)。第二封信記錄德國的街市見聞、點評法國當代戲劇的衰落(詩人假想自己作為原告,跟拙劣法國情感劇的辯護者對簿公堂)。第三封信寫自己和華茲華斯拜訪一德國老詩人,聆聽各種“高見”:彌爾頓的無韻詩寫得很差;席勒是個速朽作家,連一個民謠詩人都比不上;淚水是最動人的力量。對這種奇談謬見,柯勒律治自然少不了含譏帶諷,他甚至直接拿對方的樣貌開涮:“老人永遠不要抹粉——一頭雪白的大假發(fā)襯著老人的皮膚讓人惡心,上面的褶褶道道只叫人想起下面藏著的污垢。”(463頁)夸張而不失細致的描寫、詼諧機智的諷刺,加上妙曲橫生的對話,讓人捧腹。如果說前面論述哲學、詩學的部分太過一本正經(jīng),這一部分差不多是由各種搞笑段子連綴而成。
其實,前文也出現(xiàn)過這種喜劇味的章節(jié)。第十章是全書最長、內(nèi)容最駁雜,也是最有興味的章節(jié),標題就能看得出來:“由題外話和奇聞軼事組成的一章,作為討論想象或形塑力本質(zhì)和起源的前奏——關(guān)于掉書袋和掉書袋式的表達——就出版問題給年輕的建議——作者文學生涯中的各種奇聞軼事以及宗教、政治觀點的變化”(第2頁)。前一章在討論沉悶的哲學議題,這一章突然開始調(diào)侃,插入諸多跟哲學無甚關(guān)聯(lián)的話題,語氣是輕松幽默的。他講自己年輕時怎么熱心辦刊,為了吸引訂閱者,四處奔走游說,可惜效果甚微,不僅外人沒興趣,自家人也不當回事:“有天早上我碰巧比往常起得要早,我瞅見她為了生火無比奢侈地往爐膛里加了大量紙張,于是我溫和地制止了她的浪費行為;‘啊,主人’(可憐的女仆回答道)怎么了,不過是《守望者》嗎?”(146頁)原來,自己辛苦經(jīng)營的報紙竟然被仆人用來生火了——這是辛酸后的調(diào)侃,是笑中帶淚的自嘲,目的是要告誡那些有寫作抱負的年輕人不要靠寫作去謀生,以免重蹈覆轍。他還回憶起跟華茲華茲早年漫步鄉(xiāng)間的時光,途中閑談時因為經(jīng)常提到斯賓諾莎(Spinoza)這個名字,被不明就里的間諜錯當成了“大鼻子間諜”(Spy Nozy),以為他們是在醞釀什么政治陰謀,跟蹤了他們幾天,無果而終。這樣的趣聞看似“題外話”(digression),但因為基于詩人真實的經(jīng)歷,說的又是跟文學相關(guān)的趣事,其實也不算“題外話”。
更有名的“題外話”出現(xiàn)在討論想象力的第十三章。就在作者旁征博引——涉及的名字有彌爾頓、笛卡爾、阿基米德、康德、維吉爾等——的當兒,作者突然說收到了一個朋友的來信,于是將信件全文轉(zhuǎn)錄過來,其要義是:盡管作者對想象的看法十分新穎,但朋友認為這個問題太過復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因此建議作者將這章已寫的部分刪除。一語驚醒夢中人??吕章芍喂麛嗖杉{了建議,此前的討論就此打住,取而代之的是基礎(chǔ)想象、二級想象和幻想的簡短定義,而更詳細的論文準備留給一部更宏大的著作。我們得感謝這個朋友適時的阻擾,否則這一章——按他估計——最少也有一百頁。這就像是高談闊論的封閉會場里突然闖進了一個明眼人,氛圍的確被攪亂了,但場內(nèi)的聽者多半要會心一笑,因為終于有了喘息松氣的機會,何況仔細聽來,這個闖入者跟主講者正襟危坐的論道并非毫無干系——這個朋友在信里說的仍然是跟想象力有關(guān)的問題,只是更簡潔、更切中要害。
那么,誰是這個令作者無比敬重的朋友呢?其實是柯勒律治自己,信里內(nèi)容也是他一手杜撰的:“寫那封信時……我的筆除了在墨水臺里蘸一下外,不曾離開紙面。”(Adam Roberts, p. 203)這讓我們想起《忽必烈汗》序言中那個神秘的珀洛客(Person from Porlock)——詩人說正是他打斷了自己神奇的夢中長詩,而真實的原因很可能是他自己寫不下去了。他在臨死前的一個月承認:“《文學傳記》上冊結(jié)尾處(即第十三章)關(guān)于形而上的論辯專論是有欠考慮和不成熟的,包含至理的片斷,但沒有考慮全面。所幸我現(xiàn)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要深刻多了?!保↘athleen Coburn, et al. Table Talk, vol.1, Routledge, 1990, p.492)他在寫此書時,鴉片癮雖有好轉(zhuǎn),但偶爾反彈,導致心緒不穩(wěn)——他有躁郁癥的傾向——而無法集中寫作。插入題外話,雖說沖淡了既定的話題,有輕佻之嫌,但也不失為一種策略,至少給原來過分沉悶的討論帶來了一股輕松謔笑之風。讓本該連貫綿密、一氣呵成的行文戛然而止,轉(zhuǎn)向新的話題,這種手法跟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那本獨立特行的《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如出一轍——同樣是傳記,傳主項狄直到第三卷才出現(xiàn),就在讀者準備見識他如何出生時,作者突然插入了十幾頁的題外話(Donald H. Reiman, “Coleridge and the Art of Equivocation”, Studies in Romanticism, 1986, p.335)。就文體而言,《文學傳記》一書由個人回憶錄、哲學論文、詩歌批評、軼事趣聞和信札絮言雜糅而成,雖不能說是渾然天成——如第二十三章對一哥特戲劇的評論確實與全書主題關(guān)系不大——但總的說來各文體間是彼此相互關(guān)聯(lián),語氣是嚴肅與活潑兼具,調(diào)侃中不乏深刻,以至有論者認為這是作者在不經(jīng)意間完成了對傳記——甚至是對書——的顛覆,認為他是“戲仿‘書’這個概念本身,戲仿它正要努力成為的樣子”(Jerome C. Christensen, “The Genius in the Biographia Literaria”, Studies in Romanticism,1978, p. 231)。如此說來,混搭拼貼、嘲諷戲仿是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流行的寫作手法,早在《文學傳記》里已現(xiàn)出了苗頭??吕章芍?/p>
可堪經(jīng)典?毀譽不一
要理解這樣一本內(nèi)容龐雜、風格雜糅的大部頭作品,除了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外,還要有耐心和同情心,可惜這樣的讀者在當時幾乎找不到。正如柯勒律治在書中描述的那樣,流行的期刊評論習慣因人廢言,常?!耙哉摂啻嬲撟C”(358頁)。柯勒律治因為鴉片癮背上了懶惰和自我放縱的罵名,被視作虛擲詩歌才華的負面典型,加上在政治上從早年的激進派轉(zhuǎn)變?yōu)闇睾偷谋J嘏?,成為背叛理想的代表人物。大散文家海茲利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狂熱的激進派,早年是柯勒律治堅定的追隨者,后來態(tài)度大變。他一方面肯定柯勒律治的才華,“他是我所認識的唯一配得上稱作天才的人物,唯一讓我學有所獲的人物”(Roberts, cxlv.),但在《文學傳記》出版后,卻在《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上撰文,稱全書值得一讀的只有那個涉及奇聞軼事的第十章的章節(jié),否定哲學和詩歌部分,抨擊柯勒律治“醉心于哭哭啼啼而的自戀、無病呻吟的嗔怒,令人作嘔的自我美化和對同代人令人惡心的撻伐”(J. R. de J. Jackson, e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Critical Heritage Volume 1 1794-1834, Routledge, 2002, p.322)——這近乎誹謗了。柯勒律治說寫作此書的“主要動機和持續(xù)的沖動是盡可能保持對華茲華斯現(xiàn)實明智的仰慕”,可惜華茲華斯讀后大為不悅,說柯勒律治的“贊美過于夸張,批評太不體貼”,因此只瞟了部分章節(jié),“我實際上甚至對最好的評論都感到惡心”(Richard Holmes, Coleridge: Darker Reflections 1804-1834, Pantheon Books, 2000, pp.457-458)。當然,華茲華斯的話未必可信。對書中涉及他的章節(jié),華茲華斯肯定是仔細讀過的,尤其是那些被柯勒律治點名批評的作品(如《山楂樹》和《童年頌》),他后來特地做了針對性的修改。
年輕的一代詩人,對此書的態(tài)度更加曖昧。拜倫承認喜歡此書的喜劇元素,但覺得那些哲學章節(jié)實難消化。在《唐璜》中,對“湖畔詩人”一一嘲諷,對柯勒律治的判詞如下:“請看柯勒律治也展翅而飛,/可惜像蒙眼的鷹,為頭巾所蔽,/他盡拿一套玄學向國人解釋—/我希望他把‘解釋’再加以解釋?!保ò輦悺短畦罚ㄉ希?,查良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2頁)這前一個“解釋”指的就是《文學傳記》里哲學部分的論述。雪萊有類似的指責:“他似乎無所不知/不論新舊,不論海陸/可他的心智是霧霾一片?!保↗ack Donovan et al., eds. The Poems of Shelley: Volume Three: 1819-1820, Routledge, 2014, p.121)不過他在《詩辯》(寫于1821年)中極力推崇想象力,強調(diào)詩歌與愉悅相伴,似乎又在呼應柯勒律治在《文學傳記》中“詩歌的直接目的是愉悅”(248頁)的觀點。濟慈在1817年12月21日及27日給弟弟的信中,提出了他最有名的詩歌概念“天然接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時,特別以柯勒律治作為反例,指責他對理性太過關(guān)注。這真是令人遺憾的誤讀,因為濟慈主張擱置理性、接受不確定的美的世界,其實跟柯勒律治在第十四章提出的“主動懸置不信”(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觀念并無二致——簡直可以用柯勒律治評價讀到謝林時的“Genial Coincidence”來形容了。濟慈錯過了跟前輩在紙面上美妙的邂逅,很可能他沒有仔細閱讀或尚未讀到《文學傳記》。而濟慈關(guān)于“詩人無個性”(impersonal)的看法(見1818年10月27日致理查·伍德豪斯的信件)已經(jīng)很明確地體現(xiàn)在柯勒律治對莎士比亞“離心”特質(zhì)的討論中了。這是天才所見略同——濟慈自己悟出了高見,還是濟慈受到了前輩的啟發(fā)?不過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濟慈說這番話時,《文學傳記》已出版一年有余,而另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是,在1819年3月,濟慈特地前往柯勒律治的寓所請教詩藝,并將晤談的內(nèi)容寫進了他的書信,柯勒律治對濟慈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說來,《文學傳記》雖然飽受詬病——直到1847年才出了第二版——但它又像一條隱秘的地下河,正悄悄地滲入有緣的詩人的心里,其深藏的智慧和洞見需要慢慢被人發(fā)現(xiàn)、消化和接受,只是此書等待的時間太長了。即使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它依舊沒有擺脫被冷落的命運。推崇他詩歌的拉斐爾前派和唯美派作家如羅塞蒂、佩特同樣認為此書晦澀難懂,只有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他將柯勒律治和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看作英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兩位思想家——認為前者作為文學批評家的成就需要時間來證明:“作為詩人,柯勒律治的地位已經(jīng)確定。他在傳播健康品味和經(jīng)典智識方面功勛卓著,并贏得了適當?shù)奈恢?,位居我國偉大——甚至是最偉大人物之列?!保↗. R. de J. Jackson, e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Critical Heritage Volume 2 1834-1900, Routledge, 2002, p. 70)
密爾是有遠見的。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學傳記》地位遽升??吕章芍螌ο胂蟮耐瞥绾蛯嵺`批評的方法啟發(fā)了瑞恰慈(I. A. Richards,1893-1979),后者稱柯勒律治是現(xiàn)代語義學的先驅(qū),他一系列的著作如《文學批評的原則》(1924)《科學和詩歌》(1926),尤其是《實用批評》(1929)和《柯勒律治論想象》(1935)里表明他是跨越了一個多世紀之后,接過了前輩倡導的批評理念,開啟了影響深遠的新批評學派。另一位新批評大家——艾略特,雖然他對浪漫派,包括柯勒律治的詩歌無甚好感,但就詩歌批評而言,他無法拒絕前輩的影響。艾略特的詩學觀點,如情感與理念需要有機結(jié)合、寫詩是對個性的逃離,都能在《文學傳記》中找到類似的表達。艾略特將詩人的心智比作催化劑,跟柯勒律治將格律詩比作“酵母”“媒染劑”的手法——都從科學和工業(yè)當中尋找意象——何其相似,而艾略特最為推崇的玄學派詩人,如鄧恩和赫伯特,也是柯勒律治在《文學傳記》中稱贊的對象。這也就是為什么早在1920年,他就下過論斷:“柯勒律治也許是英國評論家當中最偉大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最后一個?!保═. S. Eliot, The Sacred Wood, Alfred A. Knopf, 1921, p.1)艾略特的觀點得到了眾多批評家的認可。英國評論家圣茨伯瑞(George Saintsbury,1845-1933)將他列為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三位批評家之首——另兩位是亞里士多德和朗基努斯(Adam Roberts,“Introduction”,p. cl)。美國評論家海曼(Stanley Edgar Hyman,1919-1970)認為柯勒律治是亞里士多德之后最重要的批評家,而《文學傳記》是現(xiàn)代批評的《圣經(jīng)》(Stanley Edgar Hyman, The Armed Vision: A Study in the Methods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Knopf, 1948, p.11)。海曼的話也許是過譽之辭,但《文學傳記》如今已被牢固地安放在西方的文學批評傳統(tǒng)中,其經(jīng)典地位無可置疑。
中譯本的瑕疵
如此重要的著作,終于出了中譯本,對讀者來說實在是一個福音。翻譯是辛苦的差事,尤其是像《文學傳記》這樣廣涉博引的體大思深之作。除英語外,此書混雜了古希臘語、拉丁語、意大利語、德語,涉及古今西方各類文獻。幸好譯者找到了一個非??煽康陌姹?,其編者亞當·羅伯茲(Adam Roberts)教授提供了十分詳細的注釋:將非英語句子悉數(shù)譯成英文,給所有的引文都標注了出處,文中涉及的陌生的人事都有相應的背景介紹等。若能將羅伯茲的注釋全部譯成中文,當是讀者之福,但可能是版權(quán)問題,王瑩女士只譯了羅伯茲注釋中很少的一部分,有些非常有價值的注釋都沒有譯過來。至于譯本質(zhì)量,整體上看還是不錯的,特別是涉及敘事描寫部分,尤為流暢可讀,但譯本有待改進的地方也不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誤譯。翻譯要建立在正確理解愿意的基礎(chǔ)之上??吕章芍蜗矚g特別寫結(jié)構(gòu)復雜的長句子,這給理解和翻譯造成了不小的困擾。我未將原著跟譯文逐句比對,但凡本文中涉及的引文,我是仔細核對過的,發(fā)現(xiàn)有待商榷的地方還是有一些,應該是譯者疏忽所致,比如第一章第一段里,詩人說自己用第一人稱的敘述,目的是“giving a continuity to the work”,譯者將“work”譯為“工作”,竊以為“著作”更合文意;又如在評價華茲華斯的詩歌特色(410頁)第一段時,用到“Fancy”和“Imagination”這兩個詞,譯者都給譯成了“想象”是不合適的,前者當譯為“幻想”。
二、漏譯??吕章芍谓o正文提供的眾多隨文腳注,也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助于我們理解原文,譯者將它們悉數(shù)略去,委實遺憾。如第三章中,柯勒律治特地給了一長篇注釋,詳細介紹了“湖畔詩人”(Lake poets)這個重要名稱的由來:原來,始作俑者是評論者杰弗里(Francis Jeffrey,1773-1850),他曾拜訪過詩人,并受到了熱情的招待,可一轉(zhuǎn)身就翻臉不認人了——不久就在報上撰文抨擊,將柯勒律治、華茲華斯和騷塞三人并稱為“一伙常在湖畔逗留的哭哭啼啼、疑神疑鬼的詩人”。盡管羅伯茨說柯勒律治的回憶有失準確,但這是難得一見的當事人之言,可備一說,大有保留的必要。
三、未嚴格遵照原著的體式。柯勒律治十分看重作品的結(jié)構(gòu)和形式,原著中有一些特別的安排。如前文提到三封信件,其標題“薩蒂蘭的信件”(Satyrane’s Letters)是另起一頁,表明接下來是獨立的一章。這是作者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但譯者將三封信件直接放在評價華茲華斯詩歌的第二十二章后面,混成了一章。又如,原著開篇的卷首語,也被中譯者給省去了。柯勒律治先給的是歌德的德語原文,接著是自己的英譯文,意思是:
他也許沒有教訓人的沖動,不過還是希望能向他認識的或心有靈犀之人傾吐心聲,這些人分布于世界各地:他希望利用余生,在跟老朋友接續(xù)舊有聯(lián)系的同時締結(jié)新的紐帶,此外還要在年輕一代當中贏得新的朋友。他希望讓年輕人少走彎路,他自己就在這路上迷失過。(第1頁)
雖然柯勒律治口口聲稱《文學傳記》是為華茲華斯而寫,但這一段引文顯示他心目中的讀者是更大的人群,且不分地點、無論時間先后。這是明顯的夫子自況,也是每個有抱負的作家共同的夢想——譯文最好保留。隔著兩百年的距離,此書終于來到中文的世界,相信這一譯本——尚待進一步修訂完善——會像詩人期望的那樣,在中文的世界里為他“贏得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