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建永:說反省
來源:“諺云”微信公眾號 | 李建永  2021年07月30日12:27

俗話說:“待人三自反,處世兩如何。”這是設(shè)身處地的待人處世之金科玉律。所謂“兩如何”,就是“將心比自己,何必問旁人”,就是“前半夜為自己想想,后半夜為別人想想”;所謂“三自反”,就是“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亦即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蛟S有人說,孔子的高足曾參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既繁瑣,又煩難,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學(xué)得來的。

其實,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第一個省察、反省的問題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工作問題。曾子是孔門弟子從政者中官階比較高的。據(jù)東漢韓嬰《韓詩外傳》記述:“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后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睙o論是先在莒國作小官,還是后于齊國、楚國、晉國“得尊官”,對于生活在春秋末期歷史風(fēng)云劇變中的曾子而言,從他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之角度作出檢視反省,出于“職業(yè)道德”,決不可以“吃誰的飯,砸誰的鍋”,那自然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人謀”是否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第二個省察、反省的問題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講的是交誼與誠信的問題。曾子所反思的是在日常社交生活中是否出于良知、恪守信義?第三個省察、反省的問題是:“傳不習(xí)乎?”講的是學(xué)習(xí)問題。曾子所反思的是對老師傳授的知識與學(xué)問,理解、吸收、鞏固、運用得如何?由此看來,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只是從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學(xué)習(xí)這三個方面,作了例行性的回顧和檢點,無非是盤點、審視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錯誤和問題,以及反思這些錯誤和問題為何發(fā)生?怎樣解決?如何修正?——這,又有何難哉?

《禮記·中庸》有言:“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的確,君子之所以勝于常人者,乃多于日常、日用之私底下用功夫。知道“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難,難能可貴的是把自己擺進(jìn)去不斷地“三省吾身”。所以說,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文化價值和典型意義,就在于其直面錯誤和問題的勇氣與格局,在于其堅持不懈地進(jìn)行檢視、反省的誠意與良知。

沒有良知就沒有反省

反省,與自省和反思語義頗相近。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自?。鹤晕曳此肌⒎词??!薄胺词。夯叵胱约旱乃枷胄袆?,檢查其中的錯誤。”“反思: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焙喍灾?,反省就是反躬自省,就是捫心自問,就是良心拷問。問誰?問自己。問什么?拷問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錯誤和問題。為何自我拷問?出于本心本性,出于良知良能,出于道義責(zé)任?!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痹诿戏蜃涌磥恚贾寄苁侨酥c生俱來的天性本能,與愛親敬長的“仁義”之行,皆為正常人之本心本性所具有的通行天下之“達(dá)道”——亦即具有本源性與普遍性、公理性與普世性。因而明代大儒王陽明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心學(xué)理念,認(rèn)為“知善知惡是良知”。對于良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良知:良心?!薄傲夹模罕局溉颂焐纳屏嫉男牡?,后多指內(nèi)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rèn)識,特別是跟自己的行為有關(guān)的?!碧煨陨屏际恰叭省?,辨別善惡是非是“義”。所以說,良知或曰良心的核心是“仁義”,其重心則在于“仁”。孔子曰:“仁者,人也?!薄叭省弊钟伞叭恕焙汀岸睒?gòu)成,“仁”不僅呈現(xiàn)一個人的本心,同時也體現(xiàn)著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即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仲弓問“仁”,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庇盟自拋碚f就是“若要公道,打過顛倒”,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所以孟子又把“仁義”解釋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說,人要有人心,人要走人路。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良知良能是人之天性本能,為什么還要去“發(fā)現(xiàn)良心”,還要去“致良知”呢?《尚書·大禹謨》記載舜帝禪位于大禹時口授的“十六字心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其中“人心惟?!保钦f人心始終處于變化、變動之中,很容易為私欲所蒙蔽,從而危殆難安。故舜帝告誡大禹,必須精誠專一,信執(zhí)其中,要守護(hù)好“道心”——也就是良心、初心與正道。成語“利令智昏”與“喪心病狂”,最早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和《宋史·范如圭傳》,分別講述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南宋大奸相秦檜的故事,有興趣者可以查閱《史記》和《宋史》,看一看趙勝和秦檜在利欲、威勢和國家利益面前,是怎樣地喪失理智、出賣良知的?又是怎樣地“利令智昏”、“喪心病狂”的!無論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有些人的良知或曰良心,在面對聲色、勢利、威福、怒愛的遮蔽、誘惑或圍獵之際,是很有可能喪失和泯滅的。守護(hù)好良知或曰良心,是需要不斷地進(jìn)行真誠的自我反省,需要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批評同樣也是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面對自己良心的自白,是自我“良心發(fā)現(xiàn)”的心路歷程。良知或曰良心,說小點關(guān)乎一個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說大點關(guān)乎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一旦泯滅了良知,喪失了良心,那還有什么“昧良心”的事情做不出來?所以俗話說:“神仙難治沒良心。”

沒有反省就沒有自覺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很有名的雜文《恨恨而死》:“古來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薄拔覀儜?yīng)該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問他:諸公!……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么?四斤的擔(dān),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他們?nèi)绻?xì)細(xì)的想,慢慢的悔了,這便很有些希望。”為什么“悔了”便很有希望?因為慚愧與懊悔,是反省反思的結(jié)果,也是自覺自律的開始。《易經(jīng)》講到人的過錯時,經(jīng)常用“悔吝厲咎”四個字來概括表述,而這四個字所表述的錯誤程度卻是不一樣的。譬如,“悔”,表示懊悔、懺悔、悔恨,是認(rèn)識到錯誤、對待過錯的態(tài)度——這樣,人與事的發(fā)展態(tài)勢便趨于“吉”;而“吝”則表示恨惜、遺憾、艱難,其面對錯誤的心態(tài)是“能有多大點事啊”,搖頭晃腦,滿不在乎——這樣,人與事的發(fā)展態(tài)勢則趨于“兇”。所以《尚書·大禹謨》強調(diào):“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庇纱丝梢?,從“悔”“吝”到“吉”“兇”,不過是人的“一念之差”?!渡袝ご笥碇儭愤€講:“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逼渲小稉p》和《益》也是《易經(jīng)》中的兩個卦:給人造成損失的主要根由多因火氣與欲望,故《損》卦講究“懲忿窒欲”,得力在一個“忍”字,即不要過分地放縱自己的欲望和脾氣;為人帶來補益的重要緣由多因向善而改錯,故《益》卦講究“遷善改過”,得力在一個“悔”字,誠如古諺所謂“迷而知返,得道未遠(yuǎn)”。

不過,反省,悔悟,揭開自己的傷疤,往往是沉痛而且沉重的。相反,把錯誤一股腦兒地推到他人身上,問題和責(zé)任都是別人的了,那么自己便滿臉無辜,無比輕松。然而,《左傳·莊公十一年》說得好:“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蔽覀兘?jīng)常會看到一些最應(yīng)該反省和懺悔的人,卻總是振振有詞地埋怨別人,巧言令色地諉過于人,毫無愧悔之心,更無改悔之意??鬃釉唬骸靶∪诵须U以僥幸。”然而一直心存僥幸、鋌而走險,最終還是“行”不通的。子夏亦云:“小人之過也必文?!钡鞘冀K文過飾非、自欺欺人,終久也是“過”不去的。據(jù)《韓詩外傳》記載:“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無內(nèi)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迂曉唬骸我??’曾子曰:‘外親而內(nèi)疏,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遠(yuǎn)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不懂反省的人身上大多具有這種典型的“三不亦現(xiàn)象”:第一種是在內(nèi)部搞內(nèi)卷,卻到外邊去貼熱臉,這不是正好搞反了嗎?第二種是自己做得不好,卻總是去埋怨別人,這不是扯得太遠(yuǎn)了嗎?第三種是等到禍患臨頭,才去求告“老天爺啊”,豈不是太晚了嗎?其實,這三種現(xiàn)象是一種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遞進(jìn)關(guān)系,而導(dǎo)致“三不亦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這種人從來不懂得反省,不懂得悔悟。俗話說得好:“人勸不如自悔?!被谖蚴侨说囊环N心靈自潔功能和自我救贖功能?;谖蚧谖?,一“悔”就離“悟”不遠(yuǎn)了——“悟”就是覺悟與自覺。由“悔”到“悟”是反省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反省的全部價值和意義所在。所以英國諺語講:“懺悔可以把墮落的因素趕出靈魂?!狈▏V語也說:“悔過永不遲?!?/p>

沒有自覺就沒有自新

我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有一種“射禮”。據(jù)《禮記·射義》講:“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諸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鄙浼洳恢邪凶樱荒芄肿约杭疾蝗缛?,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埋怨比自己射得更準(zhǔn)的人。所以古代把“射”作為一種禮,就是為了培養(yǎng)人們“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的反省錯誤、認(rèn)識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自覺性和道德律。據(jù)《新唐書·馮元常傳》記載,馮元常作眉州刺使時,劍南有“光火盜”武裝團伙,晝伏夜出,為害鄉(xiāng)里,“元常喻以恩信,約悔過自新,賊相率脫甲面縛”。就算是作惡多端的賊寇,一旦有了自覺的反省和悔悟,也會“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爭取到“悔過自新”的機會。與之相反,據(jù)《史記·吳王劉濞列傳》記載,漢文帝劉恒屢次寬恕吳王劉濞的罪行,希望他能夠“改過自新”,然而劉濞卻是面從心違、不思改悔,“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最終自取滅亡??梢?,沒有反省和悔悟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即使給他再多的機會、再優(yōu)厚的條件,也不會真正地“改過自新”。

沒有自覺,談何自律?沒有自律,談何自新?對于自新,《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自覺地改正錯誤,重新做人?!薄蹲髠鳌ば辍酚醒裕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睂τ凇斑^而能改”,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犯錯者能夠認(rèn)識到錯誤,并自覺地改正錯誤,那自然是“善莫大焉”;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形下,“能叫醒真睡的人,叫不醒裝睡的人”,犯錯者不肯自覺、自律地自新,那就需要規(guī)則和規(guī)矩來管教約束,需要運用“批判的武器”(批評教育)乃至于“武器的批判”(法律制裁)?!兑捉?jīng)》里有一個專論法制的卦《噬嗑》?!妒舌尽坟猿踟池侈o是相對寬大的“屨校滅趾”,即對于初次犯下輕微過錯者,要進(jìn)行批評教育,且加以輕微懲戒,教他如何做人。正如孔子在《易經(jīng)·系辭下》所闡釋的那樣:“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酥^也。”而《噬嗑》卦上爻爻辭則是非常嚴(yán)厲的“何校滅耳,兇”,即對怙惡不悛、惡貫滿盈者,必須嚴(yán)懲不貸。亦如孔子所闡釋的那樣:“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兑住吩唬骸涡缍瑑??!薄皩招缰骸焙汀昂涡缍钡摹靶!保改局菩叹撸ㄈ缂希?,都有規(guī)范、校正的法律意義。所區(qū)別者在于,“屨校滅趾”的“滅趾”,是受到批評懲戒、縮足不行之意,就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被“點醒”和“懲戒”之后自覺地停下來,吸取教訓(xùn)、改邪歸正,“浪子回頭金不換”,那真可謂“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而“何校滅耳”的“滅耳”,則是善言不入、油鹽不進(jìn),“勸了耳朵勸不了心”,拒絕接受懲戒教育、治病救人之幫助,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在犯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那自然是“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終必然是一條道上走到黑,沒有回頭路可走。其結(jié)果亦必將如《詩經(jīng)·王風(fēng)·中谷有蓷》所云:“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俗話說:“年好過,月好過,日子難過?!毕鄬Χ?,年和月是抽象的概括的,而一天一天的日子卻是具體的實在的。也許人生倏忽而過,然而每一個日子卻是具體而實在的。精彩人生,由每一個精彩的日子組成。作為社會人,有誰不生活在“比較”之中?問題是跟誰比?怎么比?比什么?孔子的教誨是,賢與不肖正反兩方面的“范例”都要比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皋陶的忠告則是——“屢省乃成”(《尚書·益稷》),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經(jīng)常自我反省,保準(zhǔn)做啥啥成。倘若真能把兩位圣人的“金句”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就有可能將人生中的諸多隱患、錯誤和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不讓“虎兕出于柙”,那該有多美好!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狈词?,自新!之所以反復(fù)強調(diào)反省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為反省而反省,而是為了開創(chuàng)未來美好的人生。一切誠摯而深刻的反省,都不單單是為了追悔昨天的失誤,也不僅僅是為了憑吊過往的傷痛,而是為了更好地審視并總結(jié)今天的自己,揮手告別昨天的所有錯誤和彎路,開拓明天的道路!

2021年7月25日完稿于果園南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