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祥夫,書寫平凡生活中隱藏的大美
來源:《映像》 | 周智海  2021年10月09日13:49

王祥夫,作家、畫家。歷任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云岡畫院院長等。著有長篇小說《亂世蝴蝶》《米谷》《生活年代》《百姓歌謠》《屠夫》《榴蓮 榴蓮》《種子》《風月無邊》等,中短篇小說集《永不回歸的姑母》《尋死無門》《顧長根的最后生活》《憤怒的蘋果》《狂奔》等,散文集《雜七雜八》《紙上的房間》《何時與先生一起看山》等五十余部。曾獲趙樹理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等。

王祥夫是當代文壇一位特別的作家。他的作品關切現實生活,筆觸重在底層敘事,風格隱忍蘊藉。深厚的家學和傳統(tǒng)文化底蘊,使他的藝術作品飽含對人生的贊美,對生命的悲憫。其文學作品有著獨特的語言氣質與敘事技巧,講述、書寫平凡生活中隱藏的大美。其書法、國畫,則有著傳統(tǒng)文人的意趣,彰顯著中國書畫的沖和散澹。他的藝術修為及處世之風,則又類大隱之士。

早年王祥夫熱衷于文體實驗,嘗試創(chuàng)作先鋒小說?!逗冕闺s錄》《小鼻村記事》《棉花》等等,相繼發(fā)表于《鐘山》《人民文學》《上海文學》。之后的創(chuàng)作,王祥夫從“先鋒”轉入“寫實”,這與時代發(fā)展背景下社會、生活發(fā)生的嬗變分不開,也與他在鄉(xiāng)下掛職三年分不開。正所謂“文變染乎世情”,幾年的掛職體驗生活,使他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文學觀念,從各種探索主義和先鋒派漸漸回歸到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上來。他發(fā)現,現實主義才是最先鋒的。走現實主義道路的作家,是最具探索精神的。從那時起,王祥夫的小說開始直面現實,記錄現實,“一定要把‘蒼生’放在第一位”。其作品《歸來》,可視作其“寫實”代表作之一,筆法繼承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字里行間所呈現的“中國風骨”撲面而來,處處顯現人物思想行為善的光芒。

《真是心亂如麻》(2011年中國小說排行榜短篇小說第一名)中,王祥夫以平民視角考量世界,再以高超的藝術功力表達苦難與溫暖這一哲學命題。小說處處寫平凡,處處有溫暖。王祥夫藝術的構思,不事雕琢,巧妙地把平凡生活中的苦難與人群中間的溫暖兩個對立面揉起來,小說中的人物生存越苦難,溫暖越有力量。在敘述平凡生活和辛苦艱難時,將隱藏在人心中的點點溫暖和隱隱大美展現在讀者的淚眼面前。

作為底層敘事的主要代表作家,王祥夫認為:“小說在寫法上孰好孰壞并不重要,社會意蘊是第一要義?!馈堑谝灰x的。當下的‘底層文學’之所以被更多的人們說好,是有‘道’,是有‘社會意蘊’,而非只是在那里擺弄‘術’。”

《五張犁》,王祥夫著眼“城市化的進程使大批的農民失去土地”這一現實,以極具張力的筆法和潛藏在文中的深刻思想,對農民失去土地發(fā)出追問,引發(fā)思索。這也使其成為作者反映農村作品中被評論界最為推崇的一部作品。

藏身在眾生之中,王祥夫時刻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他觀察著人民生活的歡笑,悲傷,品察著人們生活的智慧,憤怒,也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民充滿敬佩,由衷贊嘆美好的人性和強烈的生命意志。短篇力作《半截兒》的主人公是我們生活中并不鮮見的兩個殘疾人,他們身形殘缺乃至畸形丑陋,但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生命俯首敬畏。文中這對殘疾夫妻雖“貧賤”,但他們相濡以沫的深情,給人以無盡的感動與力量。在王祥夫的作品中,人性的可貴與偉大,是永恒的主題。

王祥夫從現實經歷出發(fā),他的作品中必然有著城市與鄉(xiāng)村兩個維度。而在其反映社會問題的題材中,他的作品涉及城市與鄉(xiāng)村在一體化進程中的方方面面。不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可見作者的現實關注。而其中最為敏感也最為富有特色的就是作者對城鄉(xiāng)之間矛盾的關注,乃至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郊農民向城里人角色變換上出現的問題。這是作者作品題材中的亮點,也是作者挖掘得最為深刻的方面。

王祥夫關注當下社會整體的精神狀況,對道德脆弱性表達出一個觀察者的憂慮,正因為如此,他的很多作品在個體心靈體察的層面上有著獨特的審視。《鱈魚》講述的是缺失母愛的孩子,由此產生的對母親的憎恨,同時反映著當前很普遍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親人愛的缺席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該如何解決。小說《真是心亂如麻》中,作者通過講述一個保姆在老人去世后無所適從的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一個保姆的內心世界,體驗她糾結無助的內心活動,叩問我們:為了生存而反叛傳統(tǒng)道德是對是錯?作品也對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新的可喜的探索和嘗試,使我們對底層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更進了一步。

王祥夫的作品有著“中國風”底色,中國傳統(tǒng)文字之美和對情感的蘊藉,隱約而堅定。這得益于他與生俱來的文人氣質,中國古典小說、明清話本、文人筆記小說的深厚積累,使他的作品繼承了古典傳統(tǒng)的文學精髓,同時他又以對現代文學發(fā)展方向的精準把握,對社會生活的深入挖掘,以及對當前文學流派的研究與借鑒,建構起自己獨特多元,看似平淡實奇崛的寫作風格。

短篇小說《泣不成聲》中,王祥夫以深情與悲憫的目光凝視生活,直面不幸。在主人公身患絕癥與突如其來的事故、兒子離世這些痛苦接連到來時,母愛彰顯著偉大的力量,支撐著病重母親完成一項簡單而艱難的事業(yè)。這是中國母親特有的大愛和堅韌。中國的古典小說有白描的傳統(tǒng),即用最簡約的筆墨,不加任何烘托,勾勒出人物栩栩如生的情貌來。作者的平靜述說,又山環(huán)水抱,柳暗花明,曲徑通幽,不重實而重意的寫作手法,與中國古代文學追求的“神韻”“意境”同途,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所蘊含的力量與美。

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上邊》,更是吟誦隱藏在平凡生活中那感人的善與美的一首清歌。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平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題是親情。王祥夫用高超的文字功力,擊打著讀者的內心,追問著這個時代——在這個即將荒廢,即將被時代遺棄的“村落”,親情、土地、生活,如何能夠回歸?他用冷靜的目光凝視著當下的我們對“日暮鄉(xiāng)關”的滿懷愁緒,以及傳統(tǒng)生活在時代變革中的無奈和深思。

有評論家說:“王祥夫作品的文學性源自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自己獨特而富有中國韻味的藝術審美世界。王祥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得作品富有中國韻味,更建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為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彼?,在他的作品中,有“溪頭欲覓路,春泥不可行。歸來南窗下,袖手看新晴”的閑逸幽情;有“春如十二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的溫婉羞澀;有“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的悲壯惆悵。

王祥夫還是當今畫壇上十分優(yōu)秀的文人畫畫家。作家和畫家的雙重身份,使得他在寫作與畫畫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風格,因此其作品大都“文中有畫,畫中有文”。正如元代文人、畫家趙孟頫所說:須知書畫本來同。

縱觀王祥夫的文學與繪畫,隱隱一根金線熠熠生輝,那就是,傳統(tǒng)中華文化與人性最珍貴的美交織著的偉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