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葉廷芳的詩文情緣
近幾年,老朋友一個個去世。大都是“80后”,有的比我大幾歲,有的比我小幾歲。最近走的,是葉廷芳——2021年9月27日6時,老葉溘然仙逝。他生于1936年12月,我生于1938年7月,長我一歲半。這位老哥的走,再加上去年邵燕祥的走,使我驀然產(chǎn)生某種孤獨感——再也不會有老友之間十分愜意的詩文唱和了。
葉廷芳是我最敬重的朋友之一。而且我們兩人都認為是彼此可交的朋友。有人問他:“您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質(zhì)?您喜歡與怎樣的人交朋友?”他說:“誠實和守信。只要有這兩條,我都愿意與之交誼,不管地位和身份,也不管貧富和文化水平。與我年輕時的求偶信條一樣?!贝嗽捝畹梦倚?。
但是,我和老葉并非“親密無間”——因為年輕時不在一個研究所,研究的領域差別大,上班時各進各的室,下班時各走各的路;退休后,住得遠,老胳膊老腿兒走動不便,偶爾相見總是在醫(yī)院候診的時候——猛抬頭:“這不是老葉嗎”“這不是老杜嗎”,于是熱情寒暄,相約“聚一聚”,但多年來只落實過一次。
我們都是1964年到“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的,我去文學研究所當美學研究生,他去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世界文學》編輯,業(yè)務“不搭界”,相當一段時間,連名字也互不相知?!拔母铩逼陂g各所之間有了某些“運動”中的交往,知道外文所有個會唱歌的“獨臂大俠”葉廷芳,但見面只是打個招呼而已。真正認識并交往,是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之后。有一天在學部大院,他忽然叫住我:“杜書瀛,你們那篇評《創(chuàng)業(yè)》的文章,太解氣了。好!”他說的是我和楊志杰、朱兵寫的《圍繞電影<創(chuàng)業(yè)>展開的一場嚴重斗爭》,批判四人幫,贊揚周總理。先是發(fā)表在1976年11月5日《解放軍報》,受到時任黨中央主席華國鋒表揚,隨即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全國各大報刊加按語轉(zhuǎn)載。
那天,我倆第一次交談了那么長時間。我們交換了電話號碼。但是,很少打電話。
2000年4月的一天,忽然接到他的電話:“老杜,知道你研究李漁。現(xiàn)在北京人藝正演《風月無邊》,是關于李漁的,我給你要了兩張票,請你去看。”老葉除了研究和翻譯卡夫卡之外,還研究和翻譯迪倫馬特的戲劇,并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為保留劇目上演,因此與人藝的藝術家們很熟,經(jīng)常有戲票。老葉請我看了好幾次戲。那之后好像大家就有了電子郵件了,我和老葉交換了地址,自那就是電子信息的往來了。此后的二十幾年間,我們有上百封E-mail,互通文壇信息,詩文往來,你唱我和,很開心。
2009年3月,我發(fā)電郵邀請老葉參加我的作品座談會。是這樣寫的:
老葉你好!發(fā)去理論室擬的4月8日座談會通知,請你來聚會,隨便談談你的批評意見。
2008年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我出版了《藝術哲學讀本》和《價值美學》,修訂再版了《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及《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我與錢競主編),平時很少有時間、有機會聽取批評,現(xiàn)在請朋友們和同事們來座談座談,提提意見,是一件十分難得的好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吃幾碗干飯。我不過是一塊鋪路石子。我是新時期文論和美學的一個普通的還算努力的參與者,頂多可以說:我盡力了,我沒有偷懶。如此而已。將來某一天,這可以作為我的墓志銘:“一塊鋪路石子”。以此,足矣。做鋪路石子,是我回報社會的方式。我只有這么大能力,也只能做這樣的工作給社會以回報。1995年夏,我們六個朋友,邵燕祥、劉心武、何西來、錢競、白燁和我,在北戴河花了一個星期搞了個《北戴河對話錄》。在對話時我曾經(jīng)講:一個人生下來就先天地對這個社會欠債,因為社會為你的降生和之后的生活事先提供了并且還繼續(xù)不斷地提供著物質(zhì)和精神資源、條件,因此你必須對社會“還債”或叫“報恩”。劉心武戲稱這是基督教的“原罪”思想。我辯稱:“原罪”倒不是,但確實是“原債”——即先天地對生你養(yǎng)你的社會欠債。既是“原債”,故應“還債”或“報恩”。我總認為,一個人能力雖有大小,但無論如何應該做點兒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說是對社會“還債”也行,說是對社會“報恩”也行。做鋪路石子,就是我對社會“還債”或“報恩”。
老葉立即回復:“ 4月8日如無其他特別重要事情,我一定前往學習。”座談會上,老葉作了熱情洋溢的發(fā)言,至今難忘。老葉完全同意我“原債”“還債”“報恩”的思想。他認為,一個在社會上生活的人,一個知識分子,應該有社會擔當,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叫“還債”也行,叫“報恩”亦可。老葉一生,身體力行。他9歲時不慎跌傷,失去了左臂。他說:“如果不經(jīng)歷不同于常人的生命體驗,我就不會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堅毅品格?!彼⒅境秸H?,不但不給社會增加負擔,還要以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他當政協(xié)委員8年時間,提出了幾十項關乎國計民生的提案,而且有時是在尖銳爭論中堅持正確主張,譬如有人要“復建圓明園”,他不但提案反對,而且在《人民日報》撰文《記住恥辱比懷念輝煌重要得多》,堅決保護文物,記住恥辱。再如,他在十幾年前就提案主張終止“獨生子女”政策,實踐已經(jīng)證明他的遠見卓識。在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他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華民族有過長期輝煌的過去,但是近代落后了,還挨了別人的打。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一個特殊的使命,就是關注社會的進步,推動國家的復興,為改革敢于發(fā)聲、呼吁和吶喊?!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記者問他:“您在治學的同時也一直保持著對社會的關注,請問您認為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還有哪些有違人性的不合理現(xiàn)象有待解決?”老葉回答說:“一、大醫(yī)院太擁擠:掛號須起大早,而且還得排長隊,候診也得等一兩個小時。盡管我還是享受一定特權的——司局級待遇。二、銀行是很賺錢的單位,但有的很牛的大銀行不知為什么,營業(yè)點越來越少,去一趟至少得走20多分鐘,而且每次都有幾十號人在排隊!為什么只顧自己多賺錢,不給客戶減困難?三、大街上的自行車道普遍被不守規(guī)則的汽車霸占,迫使騎車者上人行道步行,有的帶孩子的更是艱難與危險。四、中國的‘墻文化’是非常強大的,你看國家有萬里長城,每個城市有城墻,每個單位有圍墻,每個家庭有四合院,現(xiàn)在發(fā)展到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防盜門,出租車里有防盜欄,現(xiàn)在更是連許多大街、廣場都有防護欄,甚至某些人行道上也筑起了這類鐵柵欄,成為首都北京一道奇特的景觀!這完全是一種消極治安思維的產(chǎn)物,一種不是靠法規(guī)和自覺而是靠冷漠的器械來維護秩序的國民永遠是散漫的草民!”
我與老葉是學者之間的君子之交,從物質(zhì)層面說,真格是名副其實的“淡如水”——幾十年來只有一次趁春節(jié)假期聚在一起吃了一頓便飯,而且是為了互贈自己的著作。平時,只是通過電子郵件談文論詩。
2020年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我寫了一篇紀念文章《讀〈人·獸·鬼〉,憶錢鍾書先生二三事》(后發(fā)表于《文藝爭鳴》2021年4月號),發(fā)給老葉指正。老葉回復說:“謝謝大文供賞。小的與錢先生楊先生亦有不少接觸;與楊處同一‘菜園班’。錢楊屈居7號樓時,小的下班時常順便去看看他倆。錢百壽時,楊親約我撰文紀念。這次無緣了,也寫不出新內(nèi)容了,憾甚!幸有仁兄出馬,倍勝于老朽也!”我隨即回復:“你與錢楊接觸肯定比我多,可惜你寫他們的文章我未得拜讀,若有電子稿,能否發(fā)來?”老葉很快發(fā)來:“遵囑發(fā)去關于錢的一篇《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原載《社會科學報》2010年11月11日,后收入《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楊的兩篇《楊絳先生印象記》(原載《文匯報》1997年12月22日“筆會”欄,最后一段為1999年6月所加)、《走在人生邊上的風景》(原載《新民晚報》2014年7月27日)?!?我即刻拜讀。感人肺腑,以至落淚。我說:“你發(fā)來關于錢先生楊先生的三篇文章,非常感人,好文章!因是公開發(fā)表的,書瀛未經(jīng)你同意,就轉(zhuǎn)給詩論家吳思敬共賞——這樣好的文章不能獨享。吳思敬非常贊賞你的文章。轉(zhuǎn)去一閱?!眳撬季凑f:“轉(zhuǎn)來的葉廷芳先生的三篇文章,泣血文字,非常感人,使我對錢、楊二先生的人格與學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把這三篇文章以及您昨天發(fā)過來的《讀〈人·獸·鬼〉,憶錢鍾書先生二三事》,做成一個文件夾,保存起來。謝謝您,謝謝葉廷芳先生!” 老葉又給我發(fā)郵件說:“仁兄過獎了!老朽不善撰文,寫點身邊瑣事而已。思敬亦為吾友也,過去匡漢住此時,他常來。善詩,為人亦正。葉”
近年我心有所感時,憋得慌,常常胡謅幾句打油詩以疏解。2018年春節(jié)期間,我給老葉發(fā)了一個郵件:“老葉你好!春節(jié)即到,預祝全家春節(jié)好!今冬北京無雪,但春天例行來臨,2月4日立春,胡謅小詩《立春即興》,借以問候老朋友。”同時也把這首打油詩發(fā)給邵燕祥,代祝春節(jié)好。
“你說今天立春好節(jié)氣/終于熬過無雪的冬季/其實從見你那刻起/春天已住進我心里//白云朵朵從頭頂飄飛/我看到的是簇簇白玫瑰//冷風颼颼吹過華北平原/我聽到春姑娘拉動琴弦//楊樹枝頭的芽鱗在瑟瑟抖動/我看到春天把小手伸向天空//院子里的玉蘭卷著鼓鼓的花芽/不幾天它就舉著春天盡情暴發(fā)//古人云“草色遙看近卻無”/春姑娘藏在唐園的深處。”——2018年2月4日杜書瀛
2月8日,老葉發(fā)來一首“和”詩《迎春時節(jié)和書瀛兄》:
縱使生命已進入冬季。
你仍把春天擁在心里。
難怪在你的字里行間,
依然散發(fā)著春的暖意。
2018.2.8 葉廷芳
2月9日,我回老葉:“謝謝你的和詩。寫得很好。我情不自禁轉(zhuǎn)給邵燕祥看。他回信,并附打油詩數(shù)首。轉(zhuǎn)給你。”邵燕祥的電郵是這樣說的:“老杜:轉(zhuǎn)來的廷芳兄詩亦拜讀,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儼然。我近年偶有打油,現(xiàn)從2017年年頭年尾戲作中各錄五首供過目,不足為外人道也。今年以來無詩,以心情不佳,恐與天氣無干,亦不足為外人道也。一笑!并請轉(zhuǎn)老葉一看。燕祥致意。”
老葉即刻回復說:“咳,仁兄!怎么能把我那十分鐘即興涂鴉寄給燕祥兄呢!他可是真詩家呀,豈不讓人見笑!?燕祥畢竟是燕祥,思想老辣,筆鋒依然剛健。佩服!有詩興不妨繼續(xù)寫下去!焉知成了個晚到的詩人!”
邵燕祥也回復我:“老杜:信悉。知你近來詩心萌動,我們寫詩的隊伍又擴大了,好!你寫的春消息很動人,但我們這里還沒感受到。立春已過,今天是所謂小年,臘月二十三,小孩子們已經(jīng)沒有多少祭灶的概念了。呵呵!順祝雙安!燕祥拜?!?/p>
以上是我們?nèi)说幕?。覺得有趣,記了下來。
燕祥的十首詩,非常好,但他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 ,可能認為其中有些詩“不宜”公開,所以我不敢全都公之于世,但有一首,即寫給沙葉新的,很有趣,不妨共賞:
遙寄沙葉新病中
日出天天日日新,忽念沙兄“少十斤”;近來天地都多病,況是兩間被卡人。被卡難阻善作劇,劇似人生生似戲;愿君續(xù)作連臺本,落實騙子是真的。真成假處假成真,成群騙子鬧紛紛;小騙裝神又弄鬼,大騙儼然冠名神。有憎緣于有真愛,鐵筆狀寫先生蔡;精神一代傳一代,錚錚鐵骨刷存在。猶記成都一執(zhí)手,京滬千里相望久;遙聞笑語聲依稀,能令騙子繞墻走?!保ㄉ橙~新戲稱其名一半即“少十斤”。)
我與老葉有時也以鮮花作為賀年禮物,2019年2月7日我給他發(fā)去我家盛開的鮮花照片,說:“老葉你好,新春快樂!附件是我家的兩盆花,發(fā)去,再賀年!”他很高興。他回復說:“畢竟是美學家,頻頻送來自創(chuàng)的美讓我分享:日前是新撰的大作,今日是自栽的鮮花。時間真是飛快,不知不覺三天大年已過完!不知道我等還能過幾個這樣的大年!真是人生如夢?。≈陨鷩@,是因為虛度了太多的年華!還有多少該讀的書沒有讀,該做的事沒有做!唉!”
2019年10月3日,在國慶假日的最后一天,我給老葉發(fā)去一首打油新詩《詩人的失落與追求》,最后幾節(jié)說:
然而
詩遠去
我心牽掛
我渴望著
新時代的詩魂
快快降臨華夏
即使我
化為灰燼
化為煙霞
也會伴著
唐之情園
燕趙之河
以及我那
亭亭玉立的
燦爛光華
向著詩國
不懈地追求
不懈地攀爬
我要將雙手
死死抓住
詩魂的尾巴
假如
詩魂
是一團火
我寧愿
做一只
撲火的燈蛾
老葉回信說:“謝謝經(jīng)常贈詩。更佩服你在一個沒有了詩的時代還戀著詩!近年來死神不斷追擊著我!住了5個月的院以后,昨天才出院?!蔽页粤艘惑@,即刻回復說:“老葉,不知你住院。一定要好好保重!祝一切好!”
對老友的病體,我只能以小詩當作精神藥物給以安慰。
2020年2月17日,我給老葉發(fā)郵件說:“我把以往的詩,集成一束,發(fā)去笑笑。里面附有與邵燕祥談詩的通信,朋友們傳看可以,勿與陌生人道?!?/p>
過了5天,2月22日,老葉回復說:“老兄勤奮,詩作不斷,壯心不已!值得學習。人老了,還有那么多的詩興!堪佩!老朽年來多病,無所作為!慘也!葉。”并贈了一首和詩《再贈書瀛兄》:
你的文論已立我心頭,
而今詩筆又頻頻打油。
仁兄何須再羞羞答答?
任繆斯縱情為你伺候!
老葉有時也對我的打油詩提出中肯的批評。2020年9月,我寫了一首打油詩《大實話:你仍然光著腚》,里面提及一些文藝界亂象。老葉批評說:“此詩不應聯(lián)系蕓蕓眾生!”又說:“任彥芳寫過此題材,那是霹靂,是雷電!你提及的那位歌星是香港人士吧?曾寄過好多本詩文給我,還在一個集會上見過。對此等人用不著皇帝的新衣這樣重大的題材去對付她?!?/p>
以往的電郵很頻繁,互相回復也很及時;但今年以來,他的電郵少了,5月28日我給他發(fā)問候,他隔了兩天,到30日(那是個星期天)晚上9點零2分才回我:“我離閻王爺只有幾步之遙!永別了,朋友!”當時我懵了,怎么忽然如此?我趕緊回信安慰他。沒有想到,他是提前與我告別——從此再無電郵和其他音訊給我,直到國慶期間得知他離世的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