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聽有聲書算閱讀嗎
來源:光明日報 | 王言虎  2021年11月09日09:15

據媒體報道,2020年,中國有31.6%的成年人形成了聽書習慣,較上一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2020年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較上一年增長5.5%。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圖書出版與有聲讀物同步策劃、制作、分發(fā)已成為常態(tài);長音頻領域成為行業(yè)競爭的新熱點——2020年中國長音頻市場規(guī)模272.4億元,增速54.9%。

盡管我們不能確定“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的數據是否可靠,但聽書的人越來越多是事實。這幾年,在都市白領、大學生群體中,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戴著耳機聽書的人。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如今的有聲書,人們“閱讀”的介質在發(fā)生變化,日益豐富多元,這對國民閱讀水平的提高,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在每年讀書日盤點中國人的讀書數據已成慣例,而這個數據往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白x書少”的數據統(tǒng)計結果總會讓人痛心疾首一番,感慨“原來國人不讀書”。與國外一些閱讀率高的國家相比,再結合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需要,國人的閱讀量肯定是不足的。如今,有了有聲讀物,人們不必捧著本書專門找時間閱讀了,從理論上講,國人的閱讀率會有相應提高。這是有聲書帶來的閱讀紅利。

當然,有聲書也有它的局限。從有聲書受歡迎的品類來看,主要是一些小說、勵志、人物傳記、歷史科普等書籍,這些類型的書籍都是一些淺閱讀的內容,通俗易懂。人們在聽這些書的時候,其實主要在聽故事。但是,如果要去閱讀一本學術著作,或者比較專業(yè)的書籍,有聲書就不一定是很合適的選擇了。一個人可能選擇在線聽《三國演義》,但較難通過有聲書去閱讀《三國志》。

這里絕沒有否定有聲書的意思,也不是要在紙質書與有聲書之間比個高低,而是說有聲書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對一些通俗的、不需要耗費太多心思的書籍來說,有聲書是不錯的選擇,甚至比紙質書更有優(yōu)勢。但是,有聲書并不能包攬一切,有一些領域的書籍,還是紙質書更能滿足讀者的需求。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紙質書與有聲書完全可以并存。它們各自滿足了有不同閱讀需求的人群。事實上,聽書的人肯定也會讀紙質書,而習慣讀紙質書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也會選擇聽書。只要能滿足個體的信息攝取需求,那就是一本好“書”。

對于有聲書的流行,我們實不必憂心忡忡,擔憂其擠壓紙質圖書市場、導致閱讀質量下降。有聲書之所以能逐漸占有一定市場,證明在閱讀市場中,自有其“生態(tài)位”。而在整個龐大的閱讀版圖中,紙質書仍然是主流,千年的傳統(tǒng),不會那么容易丟失。正如前些年電子書的流行,依然沒能撼動紙質書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一樣。不論是哪種圖書介質出現,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寬容歡迎的態(tài)度。

就眼下的有聲讀書市場來看,也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一些書籍僅僅是通過機器閱讀,節(jié)奏不夠自然,也無法準確傳達作者的情緒與文字所隱藏的意蘊。還有一些有聲讀物制作粗糙,背景嘈雜,甚至隨意亂播廣告,極大地破壞了聽書體驗。作為一個資本大量涌入的新興市場,這個行業(yè)還有許多規(guī)則與標準亟待建立。只有規(guī)范成長,才能行業(yè)常青。

明人陳繼儒有“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之說,有聲讀物為這句話增添新的注腳。這個新興的“讀書行業(yè)”能不能走下去,最終就要看市場檢驗的結果了。

(作者:王言虎,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