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宋代的街頭唱詞人
來源:齊魯晚報 | 孫葆元  2021年11月17日08:09

宋詞是用來唱的。

宋人給我們留下一萬多首詞,其中有許多是我們今天也耳熟能詳?shù)?宋詞也標志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詞怎么唱?一闕詞牌就是一支曲譜,詞作家的責任是把詞寫好,歌唱家自會吟唱。所以創(chuàng)作詞叫“填詞”。有那么多待唱的詞,就有那么多時代的歌唱家。在宋人看來,詞就像李清照在《詞論》中所言,“可歌”是基本要素。因此詞人重視自己作品的傳唱,宋詞演唱也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也或許才讓詞在宋代如此興盛!

宋代的歌者分三類,一類是宮廷歌唱家,在北宋叫教坊,是專門為皇家演出的,這里會聚著朝內(nèi)一流的歌唱家和樂器演奏家,僅開封皇家就有四百多人。

與皇家教坊對應,北宋軍隊中也設有樂工,除了歌者,還有雜劇演藝人員,表演傀儡戲的人員,有演奏琵琶、笙、箏、板、笛、杖鼓、羯鼓、大鼓的人員,統(tǒng)稱諸軍樂,僅保衛(wèi)京畿駐軍中的樂伎就有四百余人。所有藝人均由朝廷供養(yǎng),可謂衣食無憂。

第二類藝術家則屬于民間,他們在勾欄瓦舍里賣藝,寄身市井遠不如宮廷藝人優(yōu)越,他們受人欺侮,隊伍里卻不乏名家。據(jù)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歌唱家有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嘌唱弟子有: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演雜劇的藝人則有張翠蓋、張成率領的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兒、楊總惜、周壽奴等人。除此之外還聚集著演杖頭傀儡戲的、懸絲傀儡戲的、講史的、講小說的、說渾話的,斗蟲的、弄鬼的,林林總總煞是熱鬧。這可以說是汴京市井社會對于文化需求派生出的文化市場。杖頭傀儡是用木棍支撐的傀儡,演員躲在幕幔下演出,懸絲傀儡正相反,是用絲繩吊起傀儡,演員在幕幔上邊演出。講史是評說以往,借史鑒今,元代稱平話。講小說是宋代的說唱藝術,講些傳奇、脂粉、靈怪故事。說渾話有點像今天的相聲,說些滑稽詼諧的段子。宋人王灼在他的筆記《碧雞漫志》中說,這種表演就是說一些“滑稽無賴語”,藝術形式起于北宋至和年間,“兗州張山人以詼諧獨步京師”。

除了這些自主擇業(yè)者,還有一些名伶被權(quán)貴收為家妓,宋孝宗淳熙五年,參知政事范成大被彈劾,退居蘇州石湖故里。他是一位政績卓著的朝臣,為了國家安危,曾不避刀斧出使金國,捍衛(wèi)國家尊嚴,險些被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詞人,一生著作頗多。轉(zhuǎn)眼多年過去了,宋光宗紹熙二年冬天,年輕的詞人姜夔來拜訪他,此時園中臘梅盛開,范成大就邀請姜夔為梅花作新詞。姜夔欣然接受,不幾日創(chuàng)作了兩首詞,一首《暗香》,一首《疏影》。范成大便命家中的樂工演唱。演唱的歌伎叫小紅,她十分喜愛這兩首詞,尤其首句,“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是愛詞,更是愛寫詞的人,范成大把這一切看在眼里。那年除夕,姜夔拜別范成大,要趕回湖州過年。臨行,范成大將小紅喚過來,贈給姜夔為妻,姜夔滿載而歸。范成大家的小紅就是被供養(yǎng)得衣食無憂的歌伎。

小紅是幸運的,像她這樣的歌者大量寄生在勾欄瓦舍里。勾欄和瓦舍是宋代大型娛樂場,里面設有戲臺、神樓、腰棚(觀眾的雅座),瓦舍里還有賭場、妓院。三教九流,人員混雜,每個藝人都能在這里找到棲身之地。

南宋詞人柳永長期混跡于此,不僅為歌手寫詞,還把歌手的名字寫進他的詞里,他在一首《西江月》里這樣寫道:“師師生得艷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痹~寫得極其大膽,這首詞也告訴我們勾欄里那些鮮活的人,讓本應在紅塵中消失的歌者留下芳名。歌手依賴著詞人,只有詞人能提供演唱的本子,詞人也依賴著歌手,只有通過演唱才能讓作品流傳于世。宋代是一個唱和的時代,有多少宋詞就有多少歌手。

第三類就是流動于街頭的歌者,宋人送給這種職業(yè)一個名字,叫“路岐人”。據(jù)南宋詞人周密記載,“或有路岐人,不入勾欄,只在要鬧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边@是一群游走的歌者,穿梭于巷閭,來往于城鄉(xiāng),他們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四海為家,然而人員龐大,占領著城鄉(xiāng)演藝市場。周密又說,他們中“又有村落百戲之人拖兒帶女,就街坊橋巷呈百戲使藝,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貲?!敝苊芤灿浵逻@些路岐人的名字,如王雙蓮、呂大夫等,這是音律最端正的歌手。

路岐人多唱嘌耍令,唱嘌與耍令是兩個不同的含義。嘌唱,宋人在《都城記勝,瓦舍眾伎》介紹說,這是“上鼓面唱令曲小詞,驅(qū)駕虛聲,縱弄宮調(diào)”的演唱形式,“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這是路岐人特有的演唱曲種。最形象化的路岐人是《水滸傳》中的閻婆惜,書中寫道:宋江做押司時,有一次在路上行走,被王婆攔住,王婆是一個能把死人說活的媒婆,她指著路旁另一個婆子對宋江說,“押司不知,這一家兒,從東京來,不是這里人家,嫡親三口兒,夫主閻公,有個女兒婆惜。他那閻公,平昔是個好唱的人,自小教得他那女兒婆惜,也會唱諸般耍令?!边@就是一位拖兒帶女,行走江湖的路岐人。

那么,什么是耍令?耍令是一種流行于市井的民俗俚曲,多用演唱表現(xiàn)底層的社會生活,曲調(diào)卻帶有番歌胡曲的因素。在宋代,朝廷與契丹和女真族多有領地之爭,對這種曲子是禁止的,比如北宋宋徽宗時,尚書省上疏指出,“今來已降新樂,其舊來淫哇之聲,如打斷、哨笛、砑鼓、十般舞之類,悉行禁止?!敝傅木褪橇餍杏诿耖g的這些嘌唱與耍令。站在歷史的高度,我們能不能說,這是民間藝術的融合呢?

路岐人是宋代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從這個現(xiàn)象上我們看到,這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民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南宋末年,朝廷出臺了一個對藝術家的“和雇”制度,所謂“和雇”,就是官家出錢,尋找優(yōu)秀的樂工到宮廷或其他地方演出,朝廷每年犒軍演出很多,這就需要大量演藝人員,路岐人正好是這一文化需求的補充。

一定的文化現(xiàn)象必然與一定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當我們考察宋代的經(jīng)濟狀況時,就不能忽略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