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如何讓大遺址“活起來”“傳下去”
來源:光明日報 | 武杏杏 張渭蓮  2021年12月07日09:31

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文化遺產見證著一個民族文明所達到的歷史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fā)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為新時期做好大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提供了規(guī)劃保障和政策支撐。

所謂大遺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遺址,由遺存及其相關環(huán)境組成,一般是指在我國考古學文化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原始聚落、都城、墓葬等,例如長城、秦始皇陵、殷墟、古運河等。大遺址凝聚著中國古老文明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思維習慣,承載著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認同,是中華民族融匯創(chuàng)新的重要體現。我們要結合國內外文化遺址保護開發(fā)的成功實踐經驗,加強大遺址保護利用,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加強大遺址考古工作,夯實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根基。大遺址考古通過對規(guī)模大、價值高的古代遺址開展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田野調查、發(fā)掘與研究,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是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科學依據和基礎。因此,考古工作應貫穿于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全過程,在科學確認遺址價值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掘理念和方法,將大遺址保護利用納入考古規(guī)劃,進而在保護利用的成本投入、展示方式、可行性操作等方面提出指導性建議。將考古科研成果輸出為可普及的知識,讓專業(yè)學術成果回歸人民、普惠大眾。

統(tǒng)籌推進大遺址的發(fā)掘、保護、利用和傳承??脊虐l(fā)掘對地下文物既是保護,也是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大遺址考古應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使學術研究與文物保護形成良性互動。既要考慮文物保存和保護的技術局限,又要彰顯學術價值以廓清為什么要保、保什么、如何保等問題。對于普惠大眾的利用,應以“價值利用”為導向,兼顧“相容使用”,發(fā)揮大遺址的社會教育功能和使用價值,充分運用創(chuàng)意、科技手段多維度、多方式展現大遺址價值內涵。

善于運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拔幕z產不能再生,也不能永生”,但數字化保護和利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其另一種意義的“永生”。借助數字化手段對大遺址的范圍、布局和重要的遺跡、遺物等建立完整檔案,并通過數字化復原展示,凸顯虛擬現實融合的沉浸感,能夠有效賦予大遺址“新生命”。例如,金沙遺址數字博物館不僅將語音講解和3D展示效果相結合,對典藏文物和發(fā)掘現場的遺跡進行詳細介紹,且提供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實景游覽和參觀實時評論功能,大大激發(fā)了公眾的興趣和情感,拉近了遺址和公眾的距離,提高了遺址的社會影響力。

激活大遺址的生命力,還要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既發(fā)揮好政府主管部門的宏觀指導和監(jiān)管督查職責,也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參與、市場機制在大遺址保護開發(fā)上的重要作用。既堅持公益為主、惠及民眾的原則,切實維護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舉措的公益性,避免片面追求商業(yè)化,又充分發(fā)揮文化資源的經濟帶動功能,發(fā)展依托大遺址的休閑旅游、教育、科技、新聞出版、影視傳媒、景觀利用、環(huán)境保護等產業(yè),將大遺址保護利用與民眾現實生活相融相通,最大程度釋放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潛能。

(作者:武杏杏、張渭蓮,分別系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