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歷史縫隙中的亮光
來源:文學報 | 武歆 楊雪玲  2021年12月16日06:58

1947年2月,為保護密碼本,共產(chǎn)黨員董健民的一家三口在渤海海面英勇就義。時光荏苒,為革命獻身的精神卻永不磨滅。為了追尋她一生的故事,兩位作家踏上尋訪的路途……

北方夏季的午后,靜海區(qū)烈士陵園安靜、肅穆。烈日下,感覺歷史時光在緩慢回退。

一個叫劉淑云的講解員接待我們,問有何事?我們告訴她,為烈士董健民而來。

來靜海烈士陵園,主要理清兩件事:一個是烈士名字準確寫法,因為之前查找相關(guān)資料時,發(fā)現(xiàn)烈士名字有兩種寫法,一個是“董健民”,還有一個是“董建民”;另一件事,盡最大可能收集烈士事跡介紹,因為烈士生前特殊身份——機要員——如今能夠見到的相關(guān)資料非常少。

有二十多年講解經(jīng)驗的劉淑云,把我們領(lǐng)到紀念碑后面的展室里,帶著我們走到一幅照片前,說,這就是董健民烈士。

我們說了有些文章中“建”與“健”的混淆。劉淑云說,應該是“健”字:董健民烈士還有親屬,他們經(jīng)常來陵園“看望”她,清明節(jié)更會來此隆重祭奠,假如有錯誤,早就被發(fā)現(xiàn)了。來自烈士親屬的認可,應該是有力的認證。在這一點上,靜海區(qū)烈士陵園提供的信息是有權(quán)威性的。

但是,還有三個“細節(jié)”需要探究。

一個細節(jié),靜海烈士陵園展室中的董健民照片,因是翻拍,不很清晰,特別是發(fā)型,與之前我們看到的發(fā)型不一樣。發(fā)型不同,可能意味著不同年齡時段。發(fā)型變化,是否也能帶來新的發(fā)現(xiàn)?

另一個細節(jié),在介紹烈士犧牲過程時,靜海烈士陵園展板上有句話值得深入研究,那句話是這樣的:“1946年受黨重托,攜密件同丈夫和剛滿兩歲的孩子赴大連。途中,由于叛徒的告密,敵人的軍艦追上她乘坐的商船,并發(fā)出‘捉住董健民’的狂叫”。在這句話中,“重托”兩個字值得關(guān)注,為何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上級派出”或是“組織安排”?因為彼時董健民和她丈夫鐘琪已是中共黨員,這次任務是組織行動,為何會是“重托”?董健民一家三口人跳海犧牲的過程,最后又是怎樣認定的?

最后一個細節(jié),董健民的犧牲時間。有資料說是1947年2月。但靜海烈士陵園標明1946年冬季從延安出發(fā)執(zhí)行任務、最后犧牲在渤海上,沒有說明犧牲時間。從出發(fā)到犧牲,這段時間有多長?

顯然,這三個“細節(jié)”還需要進一步核對。那一刻,我們既緊張又興奮,感覺與烈士生活的年代正在靠近,烈士的容貌和事跡也正在我們面前逐漸清晰起來。

我們告別認真負責的劉淑云,同時也從烈士陵園方面知道了烈士家鄉(xiāng)所在地,于是立刻去董健民烈士出生地。

董健民烈士出生地,在靜海蔡公莊鎮(zhèn)劉祥莊村。從靜海烈士陵園到劉祥莊村,大約有30公里路程,開車只需要半個小時。腦子里都是董健民的故事,隨著車窗外景色變化,歷史與當下交叉在一起,感覺有些恍惚。

1939年春,董家最小的女兒董健民,不,還有她的兩個姐姐,其中一個是胞姐董清民,另一個是叔叔的女兒、表姐董仲民,董家三姐妹離開靜海鄉(xiāng)村前往天津。那時候,靜海屬于河北省管轄。這里必須強調(diào)的是,1939年的離開,是董健民人生之路最重要的一次“出走”。也就是這次出走,讓董健民從一個鄉(xiāng)村少女變成革命戰(zhàn)士。

按照相關(guān)規(guī)定并根據(jù)已經(jīng)解密的相關(guān)資料,可以還原董健民參加革命之前、特別是從事機要工作前的一些往事。

董健民走上革命之路,離不開她的引路人——叔叔董秋斯。1939年,在香港從事地下工作的董秋斯,通過天津地下黨的關(guān)系,把三姐妹接了出來。準備安排她們先到天津,然后再設法前往香港。

從天津到香港,在1939年的動亂年代里,真是無法想象三個十幾歲的女孩子是怎樣前往的。因為她們要穿越敵占區(qū),戰(zhàn)亂、匪患還有無處不在的特務對進步青年的搜查、逮捕,稍有不慎,就會帶來生命危險。根據(jù)逐漸解密的檔案資料得知,三姐妹在漫長的沿途中始終有中共地下黨的幫助,否則她們不可能到達。

三姐妹歷經(jīng)艱難,終于來到香港。叔叔董秋斯非常高興,除了一如既往給他們講革命道理之外,有一天突然問她們?nèi)忝?,愿意不愿意前往《西行漫記》里的延安?/p>

那時候,《西行漫記》對進步青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許多青年就是看過這本書之后,開始前往延安參加革命的。董家三姐妹都看過這本書,所以毫不猶豫答應下來,她們異常高興,想要立刻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董家三姐妹按照董秋斯的安排,脫下香港的旗袍,換上女工衣服,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幫助下,跟隨一個歸國服務團,開始了她們自己的“西行漫記”。

在這個歸國服務團中,有進步青年學生、歸國華僑,還有同情中國的外國友人。是一支人數(shù)龐大的隊伍。三姐妹跟隨這支隊伍,從香港到廣西、貴陽、西安、延安,這樣遙遠的距離,再加上處于戰(zhàn)爭期間,困難真是無法想象。這一路,汽車、輪船、步行,幾乎所有的行走方式,三姐妹都嘗試過了。在這場漫長的艱苦行程中,董清民因病去世,最后董健民和表姐董仲民到達延安。隨后她們姐妹倆開始在陜北公學學習,畢業(yè)后的1940年,董健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這一年,董健民只有17歲。

通暢的路戛然而止,在距離劉祥莊村還有五里地的時候,我們的汽車不得不停下來。因為修路的緣故,前往劉祥莊村的路被封閉了,只能把汽車停在一個叫楊家場村的村口,只有徒步前往。就像當年董健民三姐妹徒步離開劉祥莊村一樣。

到處都是裝載原料的巨型卡車,還有穿著黃色背心的鋪路工人。壓路機隆隆駛過,剛剛鋪好的路面,在陽光下散發(fā)著灼熱的氣體。那條通往劉祥莊村的路面,高出路邊有一米。

望著這條在太陽下散發(fā)著蒸汽的路面,不由得想起久遠往事。當然是關(guān)于董健民。

董健民和董仲民從陜北公學畢業(yè)后,組織上安排姐妹倆一起到社會部機要科工作,任譯電員。她們的主要任務是面對重慶方面地下黨,進行秘密電臺的通訊工作。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董健民認識了一個叫鐘琪的同事。鐘琪也是共產(chǎn)黨員,來自河北省。工作中的接觸,讓兩個年輕人產(chǎn)生好感并且相愛。1942年,他們在棗園窯洞舉行婚禮。據(jù)已經(jīng)公開的資料記載,證婚人是李克農(nóng)。因為當時李克農(nóng)是社會部副部長,他為部下做證婚人,完全有這個可能。

我們從少量的歷史照片中,可以看見董健民、鐘琪某些方面的情況。他們穿著邊區(qū)生產(chǎn)的灰布棉衣,腳上穿的是自己編織的草鞋;還有他們看過的書籍,有毛澤東的書,還有大量文學書籍,比如魯迅、巴金等人的小說以及蘇聯(lián)文學作品。之前就愛好文學的董健民,在走入革命隊伍之后,閱讀文學書籍的習慣依然沒變。

在機要隊伍中,有一個必須嚴守的規(guī)定,譯電員要把密碼視為自己的第一生命,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排在第二位。當時董健民與鐘琪的結(jié)婚誓言是——為了千百萬人能夠得到解放,為了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理想,寧可犧牲自己生命,也絕不泄露黨的機密,誓與密碼共存亡。

從加入機要隊伍這天開始,董健民、鐘琪這對“機要夫妻”,就已經(jīng)做好了隨時接受嚴峻考驗的心理準備。

1946年初,周恩來率領(lǐng)中共代表團前往重慶與國民黨談判,董仲民和丈夫一起跟隨周恩來前往。董健民與姐姐告別,叮囑姐姐注意安全。那時候,董健民不知道,她也將很快走上新的戰(zhàn)場。不久,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東北局,并派兩萬名干部和十萬大軍立刻挺進東北。此時,中央社會部根據(jù)董健民、鐘琪平時的政治表現(xiàn)、業(yè)務能力還有他們已經(jīng)建立家庭的工作便利,決定安派他們前往東北。這次工作談話與行程安排,都是李克農(nóng)親自布置的。這年的年底,董健民夫婦抱著兩歲的孩子、帶著中央密碼前往東北。

這一次,他們一家三口人,從延安先到山東,在煙臺乘坐商船,先到大連,然后再經(jīng)陸上,直抵國共正在“較勁”的東北。為了董健民一家人能夠安全上船,上級派了一個班的戰(zhàn)士,化裝成各種身份的人員,沿途秘密護送,直到看著他們安全上了商船,這一個班的戰(zhàn)士才撤退。

這時已是1947年初。董健民一家三口終于離開青島港,乘坐的商船過了黃海,安全;但是行駛到渤海時,突然遭遇國民黨軍艦近距離炮轟、機槍掃射,危險再次降臨……

關(guān)于烈士犧牲年月,此時來到重要節(jié)點。根據(jù)天津檔案館公開資料顯示,此時應為1947年2月。靜海烈士陵園表明1946年冬季,是指董健民、鐘琪從延安出發(fā)的年月,從這些信息來看,也就是說他們從延安到青島,竟然走了三個月時間??梢娪卸嗝雌D難。

雖然兩個方面關(guān)于烈士犧牲年月表述不同,但大致意思一樣。一個是出發(fā)年月,一個是具體的犧牲年月。

1939年的春天,董家三姐妹徒步離開村子。但那時候,無論是她們還是上級組織,都無法預料8年之后、發(fā)生在1947年2月渤海海面上的英雄壯舉。當國民黨軍艦炮轟商船、導致商船拋錨之后,士兵們蜂擁而上,開始在商船上挨個檢查乘客。

曾經(jīng)在延安受過特殊訓練的董健民、鐘琪,曾經(jīng)接受過射擊、駕駛各種車輛、騎馬等各種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接受機要工作教育?,F(xiàn)在想來夫婦倆之所以抱著頭部被彈片擊傷而血流滿面的孩子跳海,一定是沒有任何辦法保護手中的密碼本了。假如在陸地上,他們尚有搏斗、逃走的可能,但在茫茫大海上,只有用死來保證密碼的安全,這是當時唯一的正確選擇。

但在查閱資料中,還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董健民、鐘琪在延安訓練中,還有一項游泳技能的訓練。也就是說,董健民與鐘琪夫婦都會游泳。而他們選擇的就義方式,竟然與水有關(guān)。

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披露,當時船上還有其他趕赴東北的干部,具體人數(shù)不詳,但因為叛徒出賣,所以敵人炮艦能夠目標準確地包圍商船,最終船上的中共干部們?nèi)剂x無反顧地選擇了跳海。事后得知,在跳海的人中有一位幸存者,他是一位沒有暴露身份的交通員,他是在鐘琪的命令下,從船尾下水的。下水前,鐘琪為他準備了一個空木箱,這位交通員依靠這個空木箱,漂流在大海上,最后終于逃離險境。后來他把商船上英雄們跳海的情況,如實匯報給了黨組織,在延安的李克農(nóng)、羅青長等人還在社會部為董健民、鐘琪舉行了簡樸的追悼會。

五里路不長,終于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來到了劉祥莊村的村口。還是因為修路,依舊無法進村。我們只能站在村口,向村中眺望。

此時已是傍晚時分,落日的余暉撒滿了靜謐的村莊、烈士出生地——劉祥莊。這時候,我們再次想起靜海烈士陵園展室中“重托”二字,再去分析這兩個字的含義,似乎有著多重的意義,不僅是當時黨中央對于黨員的無比信任,其實也是英烈對于未來青年人的憧憬和期望。

想到這一家三口、年齡加起來也才只有51歲的烈士之家,“我”和“我們”能夠做到像他們一樣的英雄壯舉嗎?

如今回想起來,即使面臨那樣的險境,他們依然還有多種選擇:比如把密碼本和相關(guān)文件投入大海,因為出發(fā)前他們在裝有密碼本的油布包里,放上了兩個銀元,加了重力,以便于更好沉入大海;還比如,可以把受傷的孩子交給船上的其他乘客,也有活下來的可能……但是董健民、鐘琪沒有那樣做。

為什么?

最終,他們選擇了三人在一起,不,四個人在一起,因為密碼本也是他們的家人。這個選擇,其實也是遵守了他們的結(jié)婚誓言——密碼本比他們生命還要重要。

在董健民、鐘琪的心中,他們與密碼本、孩子,一起走向大海深處,是最好的選擇;而做出這種選擇的時候,沒有時間讓他們有半點的猶豫;在面臨生死的危急時刻,他們立刻做出決定,堅決、果斷。

在劉祥莊村邊,望著烈士的家鄉(xiāng),似乎看到了烈士的身影。那個模糊的身影,穿過歲月的烽煙,正向我們堅定走來……變得逐漸清晰、逐漸光亮,成為照射我們邁向前方的一束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