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學》2021年第12期|九妹:借讀一年
九妹,湘西女子,中國作協(xié)會員。著有文化隨筆《疊夢》《古畫之美》,筑有書房“素讀樓”。
借 讀 一 年
九 妹
一
借讀從九月開始。
銘揚進入高三,我們也開始陪讀生活,租在民中巷九十七號三樓。三樓房子正對學校操場,二室一廳一廚一衛(wèi),對于租房來說不算小,孩子住一間,父母陪讀住一間,還可以做飯。像我家就是搬過來常住,一家三口,加上兩只貓咪書童梅童,安裝空調(diào)、熱水器,又買了洗衣機、冰箱,在客廳墻壁掛上一方匾額“借讀樓”,布置一方茶臺,還在窗臺蒔養(yǎng)了幾缽花草。匾額題字,字字飽滿,疏朗清潤得很,原本是想筑一間讀書習畫之齋,題寫者就想到齊白石的“借山館”,那是齊白石三十八歲為鹽商作畫得三百十二兩銀子,到蓮花寨租下梅公祠堂,取名“百梅書屋”,又在空地上蓋了一間“借山吟館”,后改為“借山館”,說山不是我所有,借來娛目而已。我們這處陪讀的出租房,雖然簡陋,但亦可讀書習畫,借一門清芬,遂取名“借讀樓”。
民中巷兩米來寬,斜坡路面凹凸不平,幾幢舊民房都不高,暮色里別有古意。巷子里有一株高大的香樟樹,從學校圍墻里面斜生出來,樹冠伸出去很遠,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大傘撐在那里,古趣蒼茫,覆蓋了校園,隱藏了光陰,蒙影了晨昏。陪讀以孩子為中心,必然遠離原有生活圈子,借讀樓仿佛戈登·漢普頓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使我厭倦了對龐大敘事的迷戀,開始對身邊的草木,突然留意。我第一眼喜歡上民中巷的老樟樹,喜歡這株老樟樹上的枝子,枝子上的春夏秋冬。
早出晚歸,我常常在黃昏時候回到民中巷。
秋天的黃昏是柴火色,一半煙火一半清歡。走進民中巷,身后有一片斜陽照在地上,把影子拉得很長。與學校一墻之隔的民居多是出租屋,燒煤的已經(jīng)在路邊生火,還能被誰家窗子飄出的一股油炸辣子味嗆到。踩著地上掉落的樟樹籽,啪啪脆響,有時聽著聽著,聽出來自心底深處的一種聲音,這聲音好像也被秋陽染成暖色。
一日回來,我意外見到樟樹下面站著一對母子,男孩有些瘦,顯得不高,正拿著手機對著樓房拍照,中年女子挎著單肩包,也很清瘦,一襲淡紫長裙飄盡書卷味。我好奇地問了一句:“是高二學生要租房子嗎?”中年女子把兒子往后一拉,笑說:“我兒子高三時曾經(jīng)租在這家三樓,現(xiàn)在快研究生畢業(yè)了,上學前臨時來看看母校,看看當年租住的房子?!薄笆菃??我家就租在三樓,你們上去看看吧。”真是巧合,我不禁有些興奮。
母子倆隨我走進房子,男孩趕緊四下觀看,嘴里忙不迭地說:“這淡黃色窗簾還沒變呢,書桌也是我原來用的,我那時候床也是這樣靠窗擺放,床旁邊也是放了這張桌子,不過我沒有用電腦,桌子上擺滿了書和試卷……”我也了解到,男生高三時候?qū)W習成績是在年級前十之內(nèi),被學校保送同濟大學,但他當時放棄,一心想沖清華北大,高考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最后上了西安交大。我怎么聽出一種凡爾賽的梗呢?趕緊坐下泡茶給母子倆喝,請他們等到下晚自習后,給我家的高三學子鼓勵一下。晚上十點半,銘揚一身校服背著厚重的書包準時回來,熱得一臉汗水,乍見有陌生人下意識地在客廳站住了,解下書包并沒有立即沖到洗手間沖洗。我介紹學長情況時,銘揚比學長還高半個頭卻顯得有些拘謹,雙手絞著衣角略顯緊張,倒像突然之中莫名其妙地給他平添了一些壓力。
高三學生壓力大,我還記得期中考試前一個星期,銘揚明顯有些焦慮,一天下晚自習回來,帶著哭音對我說:“媽,我高考可能考不到六百分……”這個比我都高了一個頭的孩子,因為上午數(shù)學考試成績排名全班最后,也是他高中以來考得最差的一次,情緒有些波動,有些嬰兒肥的臉上,幾道痕跡臟兮兮的,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淚水。然而,我們作為父母陪讀,除了給他做飯洗衣,就是安慰寬解幾句,在學習上無法做任何輔導,也不能幫他分析解錯??炝璩繒r,銘揚終于洗漱睡后,我給班主任發(fā)了一則長長的微信,請求他抽空一定要找銘揚談談心,鼓勵一下孩子。班主任一臉絡腮胡,其實年紀才三十出頭,他當時可能查完寢剛回到家不久,沒有嫌我深夜打擾,馬上回微信說好。第二天晚上,銘揚回家還帶來一盒雞翅,笑著問我要不要吃一個??吹剿樕系男θ?,我緊張一天的心也終于安定下來。半個月后,期中考試成績出來,銘揚排名班上中間,年級二十幾名。這成績算不上好,但也不差,至少讓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很糟糕,前次數(shù)學算是偶爾考失誤了。
學長高考數(shù)學是考了一百三十多分的,就談了自己高三復習數(shù)學的一些心得,也說了一些鼓勵的話。最后,學長學弟兩人站在“借讀樓”匾額前并肩合影。
前面茶臺上,擺放著一瓶水養(yǎng)的南天竹。夏末秋初,剛剛搬來借讀樓,我有天在下班路上隨手折回的。南天竹清峻有節(jié)氣質(zhì)若竹,姿影玲瓏,尤其入畫。
當南天竹葉子落下來鋪滿茶臺的時候,秋天變成黃色,秋光也是黃色的。
二
讀書,寫文,喝茶,習畫。
香樟樹的葉子還沒有變黃,借讀樓的冬季如期而至。
我工作地方距離借讀樓有十五站,十個紅綠燈,上下班若擠公交車要搖搖晃晃一個小時。自然而然,我的生活變成了兩點一線。歲月不聲不響,我且不慌不忙,日復一日地讀書習畫,夜復一夜地喝茶蒔花,茶臺慢慢放滿了茶,漸漸堆滿了書,底下柜子漸漸堆滿了畫。
某一日,突然被告之,我半年前發(fā)給編輯的一部宋畫書稿通過了出版社專項申報。
簽出版合同的時候,我把翌年出版時間由九月改為八月,提前一個月是為暑假,喜滋滋地一心想讓銘揚高考后參加新書發(fā)布會。興奮之余,忘記了明年其實是今年的一個夢想,永遠是未知數(shù)。
我還興奮地飛到北京看了一場“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也是故宮六百周年紀念特展,就像有人笑說,如果邀請一位古代詩人旅游,大家會選誰?悲觀的杜甫,不時癲狂一把的李白,還是少年成名的王維,恐怕都不如人間至味蘇東坡,順境他能講究,逆境他能將就,他的書畫開創(chuàng)文人畫派,詩文成就千古文豪,釀酒品茶且說“詩酒趁年華”。我想,無論邀請誰,我都要選擇這一趟故宮之旅,紫禁城內(nèi),海棠深處,東坡先生已經(jīng)等待千年。
有陽光的無風的初冬,北方還是美好的。故宮的紅墻黃瓦與藍天,每次遇見都會心動。書畫特展是在文華殿,我猶記昨年春看過文華殿前的西府海棠,含煙帶霧,或花團一簇,或橫斜一枝,或爛漫一樹,映襯著深宮紅墻、琉璃黃瓦,讓人看一眼,神清目明,厚重與輕盈、人文與自然,無不帶著希望的底色,透著世間的溫度和潔凈,使人心生震撼,又充滿柔情。一晃又一年,佇立西府海棠樹下,冬日木葉盡落,抬頭看到一串一串紅艷艷的小果子,掛在枝頭,好像一串串糖葫蘆,我竟然后知后覺地以為是山楂。
文華殿人流如川的情形,著實出乎我的想象,據(jù)說自書畫特展開幕后每天都有數(shù)萬人從四面八方奔赴而來,為蘇東坡,為書畫展。每個展廳前都是人頭攢動,順著人流觀看,半天挪不開腳步,我便看完一個單元便走出來透一會兒氣,先后四次走進展廳,方才把“勝事傳說夸友朋”“蘇子作詩如見畫”“我書意造本無法”“人間有味是清歡”看完。文化是陽光,照徹每個人的生命。這場展覽是人與時代的風云際會,是在無處看到了有,在墨中看到了豐富的色彩,從傳統(tǒng)中看到了生機,在空白中看到了無限的可能。對于我而言,就是一次最近距離地認識蘇東坡,銘記他千古風流的模樣。進入展廳往里走,蘇東坡的形象多次出現(xiàn)。展覽的開門文物就是一件德化窯白釉人物像——一位老者坐在矮凳上,低頭沉思,其相貌與衣著的特征和傳世的蘇東坡像有相近之處。人像旁是清拓東坡像,頗像蘇東坡的一張“黑白證件照”,端嚴整肅,也可看出后世對于蘇東坡的崇拜。其中,宋人《赤壁圖頁》是南宋時期流行的“一角半邊”式構圖,遺憾的是,驚濤千堆雪,泛舟赤壁的蘇東坡人小臉小看得不太清楚。蘇東坡最清晰的樣子出現(xiàn)在明代朱之蕃的《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上,這張畫也是展廳中壓軸出場的一件作品,畫中蘇東坡晚年被貶海南,在訪友途中遇雨,就向農(nóng)人借來斗笠和木屐。頭戴斗笠腳穿木屐,大學士打扮略顯怪異,但也表現(xiàn)出蘇東坡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態(tài)度。我站在此畫前拍攝了一張照片,微微一笑,眼中瞬間泛起濕潤的漣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南來北往匆匆忙忙,內(nèi)心追羨的乃是東坡先生的“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
從展廳出來,走進旁邊的故宮書店,我欲想買一本展覽圖冊帶回去。朋友突然拉了一下我的衣角,說:“那邊是不是寫蘇東坡的作家正在講座?”轉(zhuǎn)過身,果真是作家,正說著蘇東坡的蕭散簡遠、簡古淡泊,而講述者同時散發(fā)出一種簡素清淡又高雅的氣質(zhì)。講座結束,我簽得了書店最后一本《在故宮尋找蘇東坡》。寫作人的偶遇,分明使我感覺到一種力量,讀書的力量、寫作的力量,最后以藝術的方式安頓自己孤獨、寂寞、不同凡響、不為世系的靈魂。
從北京返回湘西,我也回歸借讀樓,生活里只有清茶書箋、書童梅童,窗外清風暖陽、香樟落葉。某個暖陽午后終是寫完了二十萬字的書稿,我在后記中把故宮偶遇作為一本書的結尾,然后趕在元旦之前按照合約把書稿發(fā)給了出版社。
看到郵件發(fā)送成功,我莫名其妙想起了沈從文先生的一句話:“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p>
三
南方?jīng)]有下雪,院子里的梅花仍舊一樹樹綻放。
貫休和尚有“平生無限事,只有道人知”的詩句。于許多人而言,也可以是“平生無限事,只有草木知”了。某日回到書房,偶見老梅樁的枝上微微綻開一朵花,凝眸一刻,我分明感覺到自然萬物中一定存在著某種東西,讓人在歷經(jīng)悲喜后依然被生之意趣所擊中,數(shù)月未見依然相信并惦記著,無疑,草木就是在有限的人生與無限的萬物之間的圓融交匯。
插了梅花便過年,春節(jié)時我收到書畫老師寄來的一副春聯(lián):“銘心知己宋人畫,揚臂勝游楚地秋。”行書也宕逸,也蘊藉,乃為銘揚嵌名聯(lián),且說宋人畫指我的新書,楚地秋是為武漢,以此祝福我的新書順利出版,祝福銘揚順利考上南方好大學。
善禱善頌,心愿是美好的。
春節(jié)假期一過,立即使人感覺到高考臨近的緊張氣氛。學校提前一個星期開學,年前八省聯(lián)考的成績遲遲未公布,但是,并不妨礙學校接連舉行三湘名校聯(lián)考、全省十五校聯(lián)考、全州統(tǒng)考、全省模擬高考一模二模三模。我曾打印一張表格粘貼墻上,登記銘揚的高三統(tǒng)考成績,五百七十幾、五百九十幾、六百零幾……后來考試太多,一日一小考,一周一大考,班主任忙得沒有時間把每次考試成績?nèi)鐚嵏嬷议L,而我怕影響孩子心情從不問考試,登記成績不了了之。其實,高考越是臨近,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因為你無法根據(jù)排名前進幾位或者落后幾位幫孩子進行成績分析,你想說的話,老師都在班上強調(diào)了無數(shù)遍,需要改錯的題目,孩子早已多次復習。銘揚房間除了電腦,還裝有一臺打印機,他每天晚上回來都要打印厚厚一沓,或者物理、化學、生物知識要點,或者數(shù)學、英語試卷,或者古詩詞閱讀,或者他寫的中文與英文作文。這般學習狀態(tài),根本不用監(jiān)督他玩手機,相反的,每天晚上都要催促他早點休息,睡得太遲會影響第二天早上起床。猶記每日早上六點喊他起床,手機放其枕邊音樂放至最大,他也醒不來,叫喊三四次后,他迷迷糊糊醒來,耷拉著腦袋閉著眼睛還要坐在床上賴那么十來分鐘,方才正式起床。一旦起床后,呼啦呼啦地穿衣、如廁、洗漱,把牛奶、蘋果、香蕉往書包里一塞,就噔噔噔地走下樓梯,走出院門,走出民中巷,直至走進學校,這一過程五分鐘不到。
冬寒春臨,六七點鐘天色尚未全亮。我早上起不來,銘揚爸爸負責叫早,等孩子上學后,他照常還要睡半個小時的回籠覺。
早春的湘西,是一處煙雨蒙蒙的邊城。霏霏細雨中,民中巷的香樟樹漸漸萌生出一圏淡黃色新綠,拂面而過的風也柔和些許,遠山煙云輕紗般地奇幻萬狀,山形樹影,時隱時現(xiàn),就感到世界多么廣大深微,風中有無數(shù)秘密的、神奇的消息在暗自流傳。只是,我尚且無暇,不能如往昔去郊野攝影賞景。雨中來去,能感覺到住在三樓,仍舊有許多物什在潮濕空氣中長霉,特別是銘揚的鞋一天換一雙,五六雙鞋都濕透,未洗發(fā)霉,洗了也發(fā)霉。工作調(diào)動之事在這時候遇到瓶頸,不知道卡在哪個環(huán)節(jié),我的心情猶如陷入潮濕的雨季,不安、低落、焦慮,在陰晦的角落聚集,還有孤獨如影隨形?;氐浇枳x樓,面對孩子,面對高考,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我立即感到工作那些事情都太小,不足以掛在心上,不足以執(zhí)著于一時一事,靜下來喝茶讀書,等待孩子放學給他做一頓好吃的,所有的痛苦和憂傷,都在炫目的燈光下,煙消云散。
經(jīng)歷過高三,就能知道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十八歲成年禮與距離高考百日誓師。我被推選為家長代表發(fā)言,到學校開了一次籌備會后,感覺到高三老師著實太忙,便也順便接下了活動主持詞的撰寫任務。幾次彩排后,我居然還與老師、學生代表一起成了主持人。二月二十七日是距離高考一百日,活動就在這天舉行。頗為欣喜,連綿多日的春雨竟然停了。一千多名高三師生匯集于操場,成人門,成才門,成功門,隆重而又莊重,我甚至看到了銘揚的班級和隊伍中的他。然而,站在高高的臺子上,我有些緊張,畢竟是平生第一次當主持人,開口就說了一句“我是賈銘揚媽媽的同學”。臺下有人笑嗎?我沒有注意,作為家長代表發(fā)言時,不假裝、不偽飾、不糾結,實實在在地給十八歲的孩子們傾述了一番心里話:
十八而志,責任以行。
多閱讀啟迪心智的經(jīng)典名著,少看那些粗制濫造的肥皂劇;多用理性眼光審視現(xiàn)成的結論,而不是盲從和迷信所謂的權威;多花點時間參加集體活動,不要沉湎于虛擬的社交網(wǎng)絡;多看世界和遠方,不要在卷面成績上糾結那一分兩分;多運動,少熬夜,別總認為自己年輕就一定能百毒不侵,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成功的前提;多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領悟美,向陽而生,向美而生,向善而生,努力做一個精神貴族。
……
后來,有家長把我的發(fā)言稿要了去,又被傳到高三所有班級群里了,高考后還被發(fā)表在??睹裰腥恕飞稀T诩曳措s志時,我幽幽慨嘆,那日活動結束后,意外得知第一名進入歷史類實驗班的女同學得抑郁癥已經(jīng)休學,就是因為高三第一次考試數(shù)學考到全班最后,情緒崩潰號啕大哭,后來越考越差,年前就上不了學了。我認識女生,是銘揚的初中同班同學,齊肩短發(fā),長得很清秀,作文寫得好,手工做得好。春天沒有下雨的那個日子,像風一樣成為過去,卻挾帶著一股更加真實和強勁的命運感,與轟轟烈烈的傳奇相比,它更接近我們生存的本質(zhì)。
奧爾罕·帕慕克曾說:“在我們的一生中,會發(fā)生成千上萬件被忽略的小事,只有文字才能讓我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p>
那么,借讀樓也是一個精神世界,是在另外一個維度里的。
四
從春到夏,高考如期而至。
這一段特殊日子,不知道是不是上蒼故意考驗我的承受力。
高考前,母親突然病了,一場不經(jīng)意的感冒引發(fā)出青光眼。姐姐打電話給我說:“九,你來接娘到州醫(yī)院看下,她眼睛都快看不到了……”那天周五,雨大如瀑,銘揚爸爸請假把我母親從鄉(xiāng)里接來。學校已下晚自習,我走出民中巷接母親時,地上水流成河,我趿著一雙涼拖,母親腳穿一雙布鞋就濕透了。翌日去醫(yī)院,醫(yī)生檢查后直接開了一張住院單,讓我辦理入院手續(xù)。
周一上班,也就是母親住院的第三天,出版社編輯突然微信我,說書稿要修改,書名與內(nèi)容不太契合,如果改書名則沒了賣點,建議我修改內(nèi)容,要半個月內(nèi)修改完成。書稿發(fā)給出版社已經(jīng)半年,突然提出半個月內(nèi)進行修改,我著實有些蒙圈,但也不能不修改。那半個月,我是上班開會、調(diào)研、寫材料,中午悶在辦公室里埋頭修改書稿,下班后乘車直達醫(yī)院送飯,然后趕在學校下晚自習前回到借讀樓。
五月底,我把修改后的書稿發(fā)給了編輯。那時母親在醫(yī)院住了整整二十天,主治醫(yī)生對我說:“現(xiàn)在就是滴眼藥水觀察眼壓,你可以給你娘辦出院,小孩高考也非常重要?!庇赀^天晴,我給母親辦理了出院手續(xù)。
我也由此請假,一心陪同兒子高考。
高考前夕,有家長朋友打電話給我:“銘揚媽媽,高考這個星期讓銘揚中午到我們小食堂來吃飯啊?!蔽曳讲胖?,班上幾個尖子生家長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合伙開小食堂,且已給孩子們做了兩年飯,心里頓時感到自己陪讀做得實在不夠好。特意去看了,一樓二居室干凈、清靜,幾位媽媽正在忙碌,有的在客廳擇白菜、剝大蒜,有的在廚房掌大勺,桌上七八個菜葷素搭配,還有一大盤餐后水果。回頭與銘揚商量,他卻怎么也不肯去那里搭餐,中午寧愿吃食堂。這孩子平時獨來獨往,我以為是隨我性情安靜,沒太在意,看來他還有些不大合群。但高考在即,我不能勉強他,也無暇開導他,趕緊到超市采買了幾大袋食材,準備高考期間給他好好做幾頓營養(yǎng)餐。
誰能知道,明天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變數(shù)呢?
因為高考改革,這一屆師生成為新高考模式的試驗者,剛進入高三,豈知又突然爆發(fā)了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學校不能正常開學,上了很長一段時間網(wǎng)課。轉(zhuǎn)眼經(jīng)年,疫情此起彼伏,雖說湘西并無疫情,但高考還是受到影響,學校原來同意通宿生高考期間可以回家吃飯和午休,因為疫情防控,臨時規(guī)定所有學生早進晚出,吃飯在學校,午休也在學校。這就使得高考三天變得與往常一樣,每日清晨做好清淡早餐,喚醒孩子,送他到學校門口,晚上十點做好夜宵,再到學校門口接他回家。民中巷聽得見學校鈴聲,操場候考,老師整隊,發(fā)放考試袋,排隊進教室,核對準考證,發(fā)放試卷,考生開始答卷……我們在樓頂看得清清楚楚,也聽得明明白白。高考期間都是晴天,氣溫高達三十二三度,到操場集合許多同學都打著傘,我卻遠遠看到銘揚手拿一把紙扇時而遮陽時而扇涼。
高考三日,銘揚爸抄心經(jīng),我伏案畫了一幅《向日葵》,一日畫葉,一日畫花,一日畫藍天白云。每個人都是行走的向日葵,向陽而生,向美而生,只不過高考是孩子的一次厚積薄發(fā),而盡情綻放。春天在陽臺蒔養(yǎng)的一株鐵線蓮,蓬蓬一叢,前不久結了三個花苞,因了事多繁雜,我根本沒有在意,就是每天出門前習慣性地往花盆里倒半杯水,免得炎熱干枯。很意外的,這株植物給了我們驚喜,七日清晨悄然綻放第一朵花,八日黃昏微微開了第二朵花,九日早上燦爛盛開第三朵花,淡黃的外苞片,素潔的六瓣花,絨毛狀的花蕊,果真是莖細如鐵絲,花開似青蓮。因為高考,鐵線蓮開花這一點微小的事情,便能讓我看到美好,能夠體會到在某個日子如此平淡而又豐滿的快樂,內(nèi)心變得柔軟起來,沉默中有了期待和希望。
這樣陪考看起來很輕松,經(jīng)歷過就會懂得,高考是一個家庭的刻骨銘心。
網(wǎng)上流行各種“逢考必過”的秘籍,我也未能免俗,給銘揚準備了紅、綠、黃三件T恤衫,紅是開門紅,綠是一路綠燈,黃是走向輝煌。銘揚笑說是迷信,但也不排斥。第一天穿了紅色T恤,背著書包,還提著一包資料,去了學校。晚上在校門口接他,他笑說一句:“語文還行,數(shù)學有些難,希望明天英語能把數(shù)學丟的分數(shù)考回來?!蔽衣牭冒蛋涤行┚o張,因為有老師說這次新高考數(shù)學不分文理科出題,而且為了兼顧歷史類考生,題目相對往年高考要簡單些。銘揚高中三年就是數(shù)學稍差,他們這個物理實驗班多半同學的數(shù)學能考一百二十分以上,而他每次只能考一百分左右,如果他數(shù)學趕了上去,成績也進年級前十了。當天晚上,他還照樣坐在電腦前打印復習資料,我們也得照樣催促他早點睡覺。第二天考試結束,我遇見幾位家長都說物理特別難,是省里出題有意加深難度,有位物理老師已交代家長不要問孩子物理考得怎么樣。銘揚下晚自習回來,什么都沒說,吃完一碗水餃后,又整理化學、生物復習資料。他背了高中三年的深藍色大書包,考完一天就取出幾本資料,明顯輕了許多。第三天考試,分別考化學、地理、政治、生物四門。銘揚選科是化學與生物,一前一后,上午八點開考化學,中間漫長等待,直到下午六點考完生物,算是最磨礪考生的一天。這天班級群里,每考完一門,班主任就在群里發(fā)一張合影,通知家長按時接孩子。五十個學生,就這樣一批一批與班主任告別,與學校告別,與高考告別。高考結束,我們買了一束玫瑰花,也拿著我涂抹了三天的油畫《向日葵》,到學校門口迎接孩子。遇見平時交往最多的幾位家長,相互幫忙,一家一家在校門口合影留念,黃色向日葵成為人群中的最亮色。
然而,高考結束,僅僅是考試結束。
等待高考成績,也是一種漫長的煎熬。六月二十四日,班主任在群里通知下午兩點可以查分。我看到消息就請了假趕回家里,擔心萬一分數(shù)不高怕孩子獨自承受不了。結果卻是無法登陸查分系統(tǒng)。班主任又發(fā)群消息說晚上十點才能查分。吃畢晚飯,銘揚爸拿起行頭去打乒乓球,說趕在十點之前回來。晚上八點多鐘,有朋友突然告之其侄女已經(jīng)查到分數(shù)。聞之,銘揚趕緊打開電腦,同樣,電腦和手機都進不了任何一個查分系統(tǒng)。時隔一個小時,我的手機突然收到省教育院信息,得知銘揚的高考成績六百二十五分,全省排名四千七百名,他說沒考好的數(shù)學考得一百多分。很快,班級群里有家長吐槽孩子物理考得四五十分,等到班級高考成績統(tǒng)計出來,近半學生物理沒考及格,銘揚考得七十四分不算最好但也非常不錯了。全省近六十萬名考生,從分數(shù)與排名看,銘揚都算是考得很好,而且是他高中三年考得最好的一次。
緊接著,填報志愿。新高考可以填報四十多個平行志愿,銘揚的分數(shù)進不了塔尖上的幾所大學,但能進排名靠前的雙一流大學。我與銘揚琢磨了一個星期,最后填報學校時,我覺得北方太冷,銘揚卻讓也填上一所北方大學。七月十九日,也是晚上九點多鐘,我再次收到省考試院信息,銘揚被唯一填報的北方那所大學錄取。
幾天后,因為書稿修改不理想,我與出版社解除合同。失意肯定是有的,生活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洪流,被裹挾著前行,好多時候不甚歡喜,亦有許多的無可奈何,在某個時光,我也不過是個落寞的中年人。
如果說六月等待分數(shù)是一種煎熬,七月等待錄取有一些焦慮,八月等待通知書就顯得輕松多了。我的手機收到郵政快遞發(fā)出的信息,時隔五日,銘揚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從北到南如期而至。恰巧書畫老師詢問高考情況,我說考到北方,也告之書稿事情,其發(fā)來四字:南轅北轍。這讓我想起嵌名聯(lián),最初所寫“銘心知己梅花雪,揚臂勝游芳草春”,秀澹閑雅,不沾人間煙火,原本與楚地與宋畫皆無關聯(lián),而“雪”字運筆如飛,不經(jīng)意間似是冥冥之中預示了北方的冰天雪地。
九月至,送銘揚上學,我們在哈爾濱停留了幾日。哈爾濱這座城市很大,中央大街很古雅又有異國風情,松花江一望無際卻風平浪靜,我還特意去尋訪了北宋五國城遺址和蕭紅故居。依蘭、呼蘭這些地名,聽起來就像是江南一帶,其實這些北方古城有山有水有亭臺樓閣有舊時月色。北方,比我想象中美,也比我想象中好。
去時飛機,返程時我選擇乘坐火車,切身感受北方與南方之間的萬水千山。普快K728是哈爾濱至昆明,兩天兩夜抵達湘西,途經(jīng)十一個省市。過松花江,過黃河,過長江,列車哐當哐當駛入江南的時候,我剛好看完了四集英劇《南方與北方》。此劇講述了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一位來自南方的女子瑪格麗特·希爾與來自北方的紡織業(yè)巨子約翰·桑頓之間“傲慢與偏見”般的故事,鄉(xiāng)情、親情、愛情被演員演繹的讓人牽腸掛肚,像舊時倫敦的月色,飄著薄霧,飄著花影,蒼茫、荒寒。我尤喜女主角瑪格麗特,她不算太漂亮,柔中帶剛,盈盈輾轉(zhuǎn)之間頗讓人心動,而其名字讓我想到《飄》的作者也叫瑪格麗特,方才得知古英語中“瑪格麗特”乃是珍珠的意思。最后一集讓人印象深刻,瑪格麗特隨家人搬到北方后,經(jīng)歷了父母朋友的去世,獨自回到南方時一切都已變得物是人非,竟然迫切地想回到北方;一直在北方的桑頓,生意受挫后專程去了瑪格麗特在南方的美麗家鄉(xiāng),還摘了一朵黃色玫瑰花回北方。最終,一南一北相反方向的列車沒有錯過,瑪格麗特和桑頓在車站重逢,然后他們一起登上了去北方的列車,北方理解了南方,南方愛上了北方。
我相信那一朵南方玫瑰如珍珠般會在北方散發(fā)出迷人的芬芳。
生活大概就是這樣,前進中起歡愉,遺憾中得安穩(wěn)。
而我們的借讀樓生活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