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江南文人雅集的詩情畫意
來源:解放日報 | 胡建君  2022年01月13日08:16

“君子以文會友?!蔽娜搜偶脑搭^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養(yǎng)士之風。當時的諸侯、貴族招徠大批門客宴飲雅集,在青銅器、墓室壁畫中也出現(xiàn)了宴飲歌舞等題材,或可視為文人雅集圖的雛形?!对娊洝ば⊙拧分幸喑霈F(xiàn)“酒既和旨”“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宴飲歌吹的場景。

自古以來,文人雅集總是依托于詩文書畫與歌吹的閑適氛圍。即所謂“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秦漢魏晉時期,崇尚宴飲游觀等宮宴型園林雅集與山水游賞的雅集活動,皆與山水園林神情相親。隋唐時期,私家文會多有出現(xiàn),所謂“雅會襟靈,琴書相得”,皆有詩畫之境。宋代文人基于崇雅的觀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與精雅化,把詩酒相得、談文論畫、宴飲品茗的日常生活定型為一種生活范式,文人群體的文會雅集正是這種生活范式的復數(shù)集合。

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生活趨于休閑化和娛情化。人們更加追求山水之樂,所謂“快心娛志莫過山水園林”。文人雅集在如詩如畫的江南地區(qū)更是盛極一時。以《明儒學案》所記載的儒家學者與書畫家為例,有三分之二以上皆出生或主要活動于江南,并通過注重“品位”來與其他階層作出區(qū)分。近代江南文人雅集既是舊時文人為緩解科舉壓力而進行宴飲酬唱的風習,也是一種輕松的音韻學訓練,更是文人追求“外適內和”的期許。他們通過雅集實現(xiàn)談文論道、感時抒懷、同氣相求的交流范式,找到“市隱”理想的精神家園。

這或有一種類似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所言的“顯擺”或“炫耀性消費”心態(tài),但更多的則是實力、信心與文化資源的整體展示。

草堂、小筑間的山水畫意

人們?yōu)楹渭那樯搅??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道出緣由:“山水質而有趣靈……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仁山智水,足以澄懷味象,敞諸懷抱。身在朝堂的士大夫們常懷林泉之心,魏晉之后私家園林應運而生,成為審美理想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過渡與依托。

據(jù)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洛陽伽藍記》記載:“高臺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園園而有?!鄙剿@的文人雅會之地不再只是宴飲游樂之所,也讓士大夫無須棲隱巖穴而兼得入仕和出世之妙。從北齊庾信的《小園賦》可見當時私家園林受山水繪畫意境的影響,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畫理之所謂“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更成為造園空間藝術的借鑒。

明代中后期興起園林修建熱,江南城中更遍布名園。有學者大致統(tǒng)計過,當時蘇州府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余座。每一座園林背后都隱匿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比如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作為自然山水的縮景,園林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雅集棲身之所,文徵明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鄙碓谄渲校上砬逅贾?,追綺園之蹤,從而養(yǎng)志忘形、游心于藝。更多文人因地制宜地在自己的書齋之外布置山石花草,營造出一片微型山水景觀。如果連這樣的條件都不具備,還有更微型的室內園林模型——盆景,用同質的石頭來模擬大山大水,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縮景來寄托江湖之思、林泉之意。

“城居”現(xiàn)象在明代中后期盛行,人們希望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但若得閑暇,集會出游當然是樂山愛水的江南文人最樂意的活動方式,文人交往圈亦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而不斷擴展。東晉由王羲之發(fā)起的蘭亭雅集體現(xiàn)了士人山水審美之發(fā)端,并由此推動山水文化的出現(xiàn),謝靈運的山水詩,宗炳、王微的山水畫論,顧愷之的山水畫,彪炳千秋。最早創(chuàng)作蘭亭圖的是北宋的李公麟,可惜作品沒有傳世?,F(xiàn)存的以此為母題的作品則層出不窮。

明代城居的文人追慕蘭亭之會,向往真正清寂安閑的鄉(xiāng)居氛圍,常雅聚于郊外依山傍水處,有條件的更在郊野購置別墅,修建草堂、小筑等,尋求自然野趣。這在文人畫家筆下亦多有表現(xiàn),營造出自成格局的人文氣象。文徵明的《滸溪草堂圖》就反映了這種情狀。他的一位城居的朋友在安吉滸溪修建草堂以懷念祖屋。只見畫面上層巒疊翠,高木濃蔭,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草堂錯落其中,一派平淡天真之江南景象。另有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描繪他與好友蔡羽、王寵等到無錫惠山游覽、在二泉亭品茗賦詩的情景。畫面中山石層疊,松柏掩映,眾人或坐于泉亭之下,或列鼎煮茶,讓人想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的景象。沈周的名作《魏園雅集圖》則營造一種林泉雅集的蕭散閑適氛圍,描繪眾人在茅亭中席地而坐,賦詩作文,撫琴高歌,突出文人所崇尚的野趣。《魏園雅集圖》詩、書、畫三位一體,傳遞出吳中文人士大夫鐘情于天開圖畫、結廬塵世的林泉之思。

蘭亭雅集引發(fā)的詩文情懷

最著名的江南文人雅集,當然是前面提到的蘭亭雅集。王羲之召集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十許公里處)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42人參加這次雅集,集會后共得26人所作的詩歌共37首,詩歌被匯為《蘭亭集》,由王羲之和孫綽分別作序。這次雅集還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為后世的詩文雅集留下典范參照。

明代江南文人雅集多向蘭亭雅集致敬,常聚于山水之間,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惠山茶會圖》有蔡羽題的《惠山茶會序》作為引首,敘述茶會場景。后跋蔡羽小真書詩14首、湯珍小楷詩8首、王寵小楷詩9首,文辭妙麗,令人神往。沈周在《魏園雅集圖》上題畫曰:“擾擾城中地,何妨自結廬?!?位好友在畫上留下了墨跡。此畫中眾友雅集之地“魏昌園墅”的主人魏昌則在畫上題跋曰:“酒酣興發(fā),靜軒首賦一首,諸公和之,石田又作圖,寫詩其上。蓬蓽之間,爛然有輝矣?!辈㈩A見性地要以此詩畫并舉的作品“傳之子孫,俾不忘諸公之雅意云”。

誕生于昆山巴城的玉山雅集,是元代歷史上最空前的江南文化盛會。蘇州名士顧瑛在陽澄湖畔興建玉山草堂,遍請文人墨客吟詩題句、書畫品鑒,前后持續(xù)20年,參與其中的文學家與藝術家多達300余人,一時名流如云,可謂元代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久的詩文雅集。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詩文水平最齊整的雅集,玉山雅集前后共產生5000多首詩歌,被《四庫提要》贊為“文采風流、照映一世”。這標志著元代文化人從書齋走向市井的雅俗合流之風,并對明清兩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持續(xù)影響。

山水之間,文人墨客們身心自由蕭散,更有打破常規(guī)之舉。其中一次雅集竟在顧瑛為自己修建的墓前舉辦,可謂驚世駭俗,腦洞大開。據(jù)記載,當時參加那場雅集的大概有12人,除了尋常的賦詩作畫外,顧瑛還做了一次特別的公開對話。他認為,人生終究難免一死,與其等自己死后故舊哭祭于墳前,莫若生前與友人痛飲賦詩于山野之間,顯示出主人特立獨行的風范與哲思。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如果說生的欲望和生活必需品的獲得發(fā)生在私人領域范圍內,那么公共領域則為個性提供了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如果說前者還使人有些羞澀,那么后者則讓人引以為豪。當年臨風而立慷慨陳詞的顧瑛,一定也被自己打動了吧。

追尋先人足跡的當代延伸

斯世與斯人,邈矣不可尋,不同形式的雅集圖式則成為文人雅集在繪畫史上最集中的體現(xiàn)與留存。學者王進等人認為,雅集圖的大量流行,為每一次雅集留下了真實寫照,記錄性的畫卷和文字使得活動的傳播性和影響力大大增強,令觀看者產生巨大的共情和效仿心態(tài),使得雅集這種原本在精英群體內部流行的小眾的社交活動,成為廣大知識群體認知中風雅生活的象征。

延伸到當下,這些流傳至今的文字或者畫卷,的確令人生發(fā)景仰追慕之心。對于當代人來說,這是步古人后塵的“附庸風雅”的活動,但對于古人來說,則是他們習以為常的、日升月落的每一天的生活方式。比如,2021年由劉海粟美術館、昆山市侯北人美術館、蘇州美術館、蘇州美術院共同主辦的“文采風流——玉山雅集特展”,就是一次延續(xù)江南文人之風雅過往的“重啟”。展覽由解讀篇、人物篇、傳承篇、名勝篇四部分組成,進一步闡述了玉山雅集的文化價值及其對江南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貢獻。展會上推出元明時期歷代繪畫精品及展出各個時代古籍善本10部,并催生各種相關雅集活動,作為今人對先賢的遙相致意。

遙想明末清初,畫家弘仁和江注追慕江南文人雅集的風華,在黃山的琴簫合奏據(jù)說引得仙猿啼鳴。四百年云煙縹緲,近日我有幸與上海昆曲研習社一行,追尋先人足跡,去黃山雅集唱曲。集會眾人各盡其長,畫家墨貓感念《西園雅集圖》,循此創(chuàng)作《黃山唱曲圖》,計十有五人,或站或立,從容蕭散,饒有古風。我則為當天雅集填詞《金縷曲·黃山唱曲》:“哪處曾相見?遍黃山,重循舊徑,又聞鶯燕。一霎仙猿啼嘯處,曲社鳴鑼開宴。更合取,溪聲濺濺。多少鴻泥成往跡,共座中一曲桃花扇。歌未罷,暮云變。云間不似尋常院。且流連,曙光亭外,雨絲風片。誰慰飄零誰人和,擫笛彈詞千轉。曲雜奏,松濤幽咽。亭會歌吹濃于酒,忽醉時山谷星如霰。端正好,漫磨研?!彪S后,我請篆刻家王鴻定老師刻“金縷曲”印章,請陸康老師抄錄詞作并與畫作裝裱成手卷,完成最后的“紙上雅集”的呈現(xiàn)。

當下的匆忙俗世間,“風花雪月”的理想漸行漸遠,作為一種風雅的生活范式與文化現(xiàn)象,形式多樣、意義純粹的文人雅集或許值得后人一再地追慕、效仿與研究?!敖袢仗鞖饧?,清吹與鳴彈。”在某些時刻,讓我們放慢腳步,在弦歌聲聲、詩酒唱酬中,偷得浮生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