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暖臘月時
眼下,是江南最冷的時節(jié)。沈周的《寒雀無聲圖》很有點為這蕭冷寫真的意思——閉門索居的士人,窗外冰天寒地,雀兒都凍得不出聲了,題句上還說:北風不看人情面,墻角梅花不放枝。
從前仿佛是更冷的。我如今都記得小時候自己冰冷的手背腫得老高,甚至握不成拳,在風里努力地向掌心繃著。屋檐下垂著冰凌,剔透晶瑩。我們有時候把冰凌摘下來嚼著吃,又涼又淡,但嚼著很脆,嘎嘣作響。
不知沈周的時代是如何挨過這冷的。唐人馮贄的《云仙雜記》里說有一種暖香,大冬天的客人來了,根本不用燒柴取暖,將暖香點起來,就不冷了。這未免也有點太神奇了……不過,還有一種辟寒香沒那么玄又很簡單。做辟寒香,只需把丁香密密麻麻地刺在橙子上就行。丁香就是雞舌香,看起來像雞舌,又像小小的釘子,可以直接刺進橙子皮里。大抵因為丁香稟純陽之氣以生,故而散出的辛香是能“辟寒”的。我今年看到了此香,覺得有趣,照著做了幾個。聞著很是熱辣辛香——臘月了,把寒氣消一消去。
以往到了臘八,城里有名的寺院都會舍粥。我喝過北塔寺的粥,也喝過定慧寺的粥。有一年的臘八在北塔寺喝粥,對座中一碟干絲“驚為天絲”,覺得平生都沒有嘗過這么清美的滋味。隱約記得當日專門來喝粥的人不少。舍粥的、喝粥的、打包的、交談的,熱騰騰的氣象。這是慣例。喝粥的人,多不是為了喝那一碗粥,而是為著沾一些福氣。
過了臘八就是年。雖然,現(xiàn)在是越到年底越忙乎,而在農耕時代,這大概是最蕭散、悠閑的一段時光了吧。莊稼都已經(jīng)收好,地里只留著一茬茬的枯黃,不用下地干活的人們,操心的大概是打年糕、灌臘腸、準備過年的吃食這些事了。院子里用竹竿架幾個三角棚,八角、桂皮、花椒加大鹽入鍋炒熟,涼透后涂抹在雞、鴨、魚和豬肉的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再壓到鹽缸里,最后掛在竹竿上面或懸在屋檐下晾曬。這樣的情景現(xiàn)在城里少見,在太湖農家還是常見的。
這時候若去太湖邊走走,薄寒的日頭曬著風塵仆仆的土路,田間偶爾有農人勞作,電三輪車突突突地經(jīng)過,池塘很清靜了,掛著些殘敗的蘆葦。遠遠地可以看到縹緲峰,晴天甚至能看到峰頂?shù)姆孔幽亍?/p>
太陽也好。暖烘烘的太陽下,三兩熟人,負暄閑話,再沒有比這更合宜的時節(ji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