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劉文西藝術大展的思想史與文化史價值
來源:文藝報 | 朱平  2022年01月21日08:19
關鍵詞:劉文西

東方(1993,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劉文西 作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發(fā)表7周年、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8周年,“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10月1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并舉行了開幕儀式和學術研討會。青年時代的劉文西由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先生舉薦入讀上海育才學校,恩師王琦先生贈他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自此引領其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yè)實習第一次奔赴延安時起,他60多年扎根陜北大地,秉持卓越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彰顯家國情懷、匯聚人間大愛,完美詮釋了“生活是藝術的土壤,人民是藝術家的母親”的樸素真理。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西安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此次大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度專為陜西藝術家舉辦的個展,共展出200余件劉文西先生的經典畫作以及手稿、照片、實物和相關文獻資料,全面深入地呈現了那一代新中國藝術家“心中有人民,藝術為人民”的初心與使命。

劉文西以其創(chuàng)作的第五套人民幣票面上毛澤東的主視覺形象,成為中國人觀其作品最多的藝術家之一。其成名作《祖孫四代》甫一問世,紀念碑式的造型便引發(fā)強烈反響,《人民日報》曾以《四代人》為題刊載過該畫。無論是展現偉大革命征途的《歷程》《奠基禮》《毛主席到陜北》《解放區(qū)的天》,表現領袖與人民情誼的《關懷》《知心話》《同歡共樂》《毛主席與牧羊人》,還是刻畫老區(qū)生活和民俗風情的《山姑娘》《老百姓》《黃河子孫》《安塞腰鼓》,描繪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基石》《春天》《東方》《與人民同在》,均飽含深情地表現了民族、國家、領袖、人民的共同體意識,成為凝聚黨和人民精神連接與親密關系的重要藝術媒介。劉文西藝術大展共分滿腔真情繪領袖、筆墨丹青為人民、深入生活求創(chuàng)作三大循環(huán)嵌套的視覺板塊,整體設計上序列清晰、邏輯嚴謹、語體生動,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平易親和的格調中蘊涵千鈞萬仞之風,營造出領袖與人民同心共情的歷史空間和時代景觀。為了精準表現偉人的音容笑貌、精神氣質,劉文西踏遍陜北的溝峁山梁,體驗和還原黨史上一個個重要瞬間。為完成《轉戰(zhàn)陜北》系列,他多次重走紅軍長征路,化身為歷史的“在場者”(attendee),圣地、偉人、民眾與壯美山河在其畫面中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劉文西以深刻洞見與熱切情懷、無限忠誠與勇毅擔當,在蒼茫的黃土地上追求極致的完美,讓觀者收獲超凡的審美享受、汲取綿亙的精神力量、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他傾情描摹黃土地人民的總體生活狀態(tài),刻畫上卻是千人千面、神似形異,展示出一種變形(transformation)和綿延(duration)的審美效果。劉文西把育才學校養(yǎng)成的素描功底和國立藝術院孕育的筆墨感悟融合起來,秉承西安美術學院“弘美厚德、借古開今”的校訓,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徐悲鴻、蔣兆和體系之后,形成以“黃土畫派”為核心的新時期中國人物畫藝術高峰,他本人則憑借3萬余幅作品書寫出一部大氣磅礴的藝術社會史巨作,如歷時30年創(chuàng)作的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全方位表現了陜北人民昂首闊步奔小康的生動姿態(tài)。一幅幅力透紙背的作品凝結著人民的共情記憶,具有顯著的社會媒介性質,連綴交疊起其藝術人生的長度與厚度。劉文西在教學上貫徹發(fā)揚潘天壽先生的理念,引導青年學子在創(chuàng)作中既要符合時代審美標尺亦能凸顯個性風采。他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時創(chuàng)作的巨幅國畫《東方》中的四位偉人形象各具神采,有力度、有溫度、有氣度,展現出共和國的強大凝聚力,該畫在此次大展開幕式上由劉文西夫人陳光健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陳列。西安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總策劃朱盡暉教授以“六面旗幟”生動概括劉文西先生劃時代的藝術人生,即黨的文藝方針的旗幟、中國美術高峰的旗幟、藝術為人民的旗幟、中華民族經典藝術的旗幟、中國美術走向世界的旗幟以及訴說中國故事和領袖與人民魚水情的旗幟,他以“心懷國之大者”的初心踏實踐行“描繪國之大美”的使命,樹立起一座永恒的文化豐碑,為世界藝術史長廊貢獻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審美樣式。劉文西從江南到關中,長于浙東而情系陜北,突破特定地域環(huán)境對豐富人生的制囿,雄跨浙派人物畫、黃土畫派這當代畫壇的南北雙峰,以六十余載耕耘三秦大地的體驗、磨礪與思考,超越對日常生活的一般描摹,在中西融合的理想化寫實主義觀照下,形成雄健恢宏、豪爽勁拔、淳樸陽剛的筆墨風格。而畫面上體現出的雕塑般的勁朗觸感,以及流溢于畫面之外歡欣喜悅的中國聲音,更增益了作品的立體感和綿延性,誠可謂“高天厚土蘊神思,丹青妙筆譜長歌”。

劉文西藝術大展的整個展覽結構全面系統(tǒng)、豐富精彩、深刻嚴密,它以代表革命圣地延安的陜北窯洞圖像建構起獨特的社會美學空間,作為聯結三大展覽單元的核心景觀,并以中華民族的代表色即紅黃兩色為主調,在展廳空間布局上首尾呼應、回環(huán)復沓,以多維度的視覺呈現打破傳統(tǒng)的單線程觀看路徑,營造出一種全景性、交互性、精神性的立體場域,將觀者目光聚攏到審美凝視的鏡像中。展廳中央相交的兩面墻以展臺為依托構成“L”形界面,排布著數十張集中反映劉文西藝術人生歷程的黑白照片,形成類似“圖像學之父”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所稱的“圖集”(Bilderatlas)般的“思想矩陣”效果,即以西安美術學院校史文脈和延安魯藝精神為主線,構建起中國當代美學思想史的宏大圖景,展示出劉文西在生命與大地的相互淬化中,通過主體性升華將革命理想與豪情化作新時代中國人民精氣神的藝術觀念。展覽開幕式結束后,還舉辦了由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主持的研討會,40多位理論家、批評家齊聚一堂,暢談劉文西藝術創(chuàng)作的筆墨技法、美學風格、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圖式結構、教育理念等議題。劉文西先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理論體系指引下,將學院派文化底蘊與社會性藝術行動結合起來,體現出鮮明的繼承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在思想史和觀念史層面上實現了審美價值、歷史價值、時代價值的統(tǒng)一,最終取得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實踐在藝術領域的重大成果,獲得第三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劉文西的藝術人生是一種向上、向善、向美的,是超越時代的社會美育力量的集中體現。貫穿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藝術主張有四點:一是熟悉人。劉文西描摹的主要對象是帶有強烈視覺指向性的老區(qū)人民,他們在歷史與時代交相輝映的黃土地上,不斷演繹延安精神的嶄新傳承。畫面里那厚重的黃土地和滾滾黃河水哺育下的陜北人民,走過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走進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二是嚴造型。藝術造型是一個邏輯建構過程,不僅指外形塑造上的單純精確,而是感性和理性和諧統(tǒng)一的產物。其筆下人物洋溢著健康活潑的審美韻律,這是畫家深入基層獲得強烈體驗性反思的結果,透射出鮮活生動的正能量和人生向陽的大美情懷,讓人莫名地歡喜動容。三是講筆墨。格局和眼界對筆墨至關重要,不同風格的筆墨雖無必然的優(yōu)劣,但流露的氣度胸襟有高下。劉文西作品起點高、立意高、境界高,有俯瞰天下的宏觀眼光,又落筆于微觀具象,恰當適宜的中觀視角(Meso Perspective)令其畫中人物突破了傳統(tǒng)局限,通過對藝術真實的巧妙把握,以多畫種技法融合的筆墨表現完成造型,呈現出帶有強烈設計感的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形象。四是求創(chuàng)新。求創(chuàng)新既是踐行前三者的結果,也是實現前三者的前提。前三者分別從內容題材、創(chuàng)作技法、傳統(tǒng)標準三方面,為當代人物畫設定了歷史與現實的互動情境。求創(chuàng)新則在融合前三者基礎上,促使藝術家完成地域風貌再造和人民形象重塑,創(chuàng)造出延安文藝精神坐標下氣韻生動的視覺史詩(Visual Epic)。劉文西從上海、浙江到西安的人生歷程,始終遵循以一大精神、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建黨精神,以超凡的定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用畫筆展現大美中國、大美歷史、大美時代,顯示出人民藝術家的真誠本色和耀眼亮色。也惟其如此,才鍛造出其畫面中的豐滿神采和凝重韻味,人物形象俯仰有神,觀念圖式睿智深邃,鑄就了其獨樹一幟的審美風格,形成延安文藝精神的鮮明視覺表征以及符號學意義上的象征圖譜,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中國化的實踐典范,在各個年代均能引起大眾群體心靈震撼和審美共鳴。展覽原計劃展出至2021年10月底,應廣大觀眾要求延展到當年12月,觀展人群絡繹不絕,展覽本身也成為京城秋冬的一道亮麗風景。

劉文西一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和教育理念,黃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顰一笑,都讓他無比激動和長久感動,因此他以最青春的時光和最美好的作品回饋這片土地對他的厚愛與啟迪。而因其文化胸懷、審美格局、藝術貢獻、社會影響的高融合度與強輻射力,劉文西被公認為新中國人物畫壇第一人,并激勵著今天的美術家永葆理想信念、道德風范、仁愛精神、悲憫情懷和責任擔當,立志為民族立傳、為國史存證、為社會寫真、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陜西藝術界將以“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為契機,深刻學習《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一次文代會、第十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勇立潮頭笑昂首,身處高峰抬望眼,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以藝術賦能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民奉獻更多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

(作者系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副教授、劉文西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