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網絡文學共同成長
山東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10月11日,是經山東大學批準,由山東大學與中國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依托文學院成立的科研機構,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網絡文學研究的外掛基地,是一個面向全國的開放性學術平臺。由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發(fā)有擔任中心主任和首席專家,全面負責中心的工作。
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搭建網絡文學研究平臺,組建網絡文學研究團隊,申報重大課題,對網絡文學相關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建設成文學與文化發(fā)展的推進器,推動網絡文學的健康發(fā)展。中心以評論與研究引導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對中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與網絡文學產業(yè)進行跟蹤研究,深度介入網絡文學的鮮活現(xiàn)場與動態(tài)實踐,實現(xiàn)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與網絡文學研究的良性互動,提升網絡文學研究的整體學術水平,強化網絡文學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和學科建設,促進網絡文學的繁榮。
中心研究人員由固定人員、客座人員和附屬人員組成。研究力量以山東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人員為主體,整合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網絡文學委員會等相關研究力量,聘請山東省內多所高校網絡文學研究者及國內知名學者,同時招收統(tǒng)招博士后開展研究工作。成立至今,中心共有專職研究人員12人,包括黃發(fā)有、叢新強、馬兵、周根紅、史建國、周新順教授,肖映萱、布莉莉、丁晉、何瑛、劉小源、張慧倫副教授,邵部助理研究員,在站博士后尹林、宋夜雨、賀予飛,張慧倫副教授為兼職研究人員,研究人員來自山東大學文學院、山東大學威海校區(qū)文化傳播學院、山東大學教育學院以及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背景涉及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歷史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師資力量雄厚,促進了網絡文學的跨學科、跨媒介研究的發(fā)展。本中心研究人員自覺承擔起通過網絡文學批評引領網絡空間正能量的重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學術效應。成立三年以來,中心以積極的面貌和靈活的機制,不斷推動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行業(yè)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xù)提升。
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中心主要開展以下幾項教學活動。一是“山大中文讀書會”系列之一“網絡文學讀書會”,重在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對網絡文學的研究興趣,讀書會由肖映萱副教授主持負責,討論主題包括網絡文學經典作家作品解讀、網絡與新媒介理論、網絡文學與性別研究、網絡文學類型文研究等方面,以學期為單位,目前已經連續(xù)開展了三期,受到了校內廣大同學的支持和歡迎。二是“文學與媒介”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高校著名學者、專家進行主題研討,關注學術前沿熱點研究,擴展學生視野。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郁主講的《談近二十年北京報紙副刊的變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郜元寶主講的《魯迅個人譯介與〈野草〉的互文關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何弘主講的《中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狀況》等。
中心共舉辦三次全國性大型學術(培訓)活動,聚合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和網絡文學作家,就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路徑和理論研究現(xiàn)狀進行深入研討和總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一是山東大學首屆網絡文學論壇。2018年12月6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網絡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基地成立之初,即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qū)組織舉辦首屆網絡文學論壇。來自中國作家協(xié)會網絡文學中心、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安徽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近20個單位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及部分知名網絡文學作家參加活動。何弘、肖驚鴻、黃發(fā)有、邵燕君、周志雄等專家做主題發(fā)言,論壇圍繞“傳統(tǒng)文學與網絡文學的關系”“網絡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困境”“網絡文學IP運營”“文藝學在網絡時代的新變”“網絡流行文化的歷史性和中國化”“網絡文學跨學科批評的研究前景”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二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發(fā)展史”開題報告會暨學術研討會。2019 年 4 月 22 日,由基地負責人黃發(fā)有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發(fā)展史”開題報告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qū)舉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丁帆,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吳義勤,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劉勇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蘇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等出席會議。網絡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基地專職研究人員黃發(fā)有、馬兵、叢新強、史建國、布莉莉等全程參加開題報告和學術研討,網絡文學研究專家邵燕君等參加學術研討。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探討了“當代文學期刊與網絡文學的互動”“文學媒介與網絡文學發(fā)展”“媒介融合與文學評論創(chuàng)新”等相關議題,并對當下的網絡文學研究與評論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三是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骨干培訓班暨“網絡時代的文學評論”論壇。2019年8月18日至21日,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骨干培訓班暨“網絡時代的文學評論”論壇在山東省威海市舉行。本次培訓活動在中宣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由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中心主辦,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基地承辦。來自中國作協(xié)、各省作協(xié)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網絡文學媒體平臺的100余位專家學者、知名作家和網站編輯參加培訓。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何弘、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彭學明和山東作協(xié)主席、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發(fā)有等出席開班儀式并致辭,論壇圍繞“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視野中的網絡文學批評”、“網絡文學評論的視角和方法”等話題展開討論。
目前網絡文學中心的研究成果有:一、著作類:黃發(fā)有的《網絡文學內外》(海峽文藝出版社2020年)、周根紅的《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化》(海峽文藝出版社2020年)、劉小源的《來自二次元的網絡小說及其類型分析》(東方出版中心2019年)、叢新強的《新時期文學視野中的“新生代”小說與文化延伸》(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9年)。
二、論文類:黃發(fā)有的文章《論網絡文學評論的拓展與深化》(《當代文壇》2020年第2期)、《現(xiàn)實題材成為網絡文學新亮點》(《人民日報》2019年4月19日)、《史料多元化與當代文學研究的相互參證》(《南方文壇》2019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9年第14期全文轉載)、《網絡文學新趨勢》(《文藝報》2019年1月28日)、《網絡文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網絡文學評論》2019年第6期)、《論文學語言在電子文化語境中的變異》(《文藝研究》2018 年12 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3期主題轉載)。周根紅的文章《當前網絡文學評價標準建構的批評與反思》〔《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叢新強的論文《文化走出去的新載體——“網絡文學共同體”如何構建》(《人民論壇》2020年第21期)、《生命:體驗的與思辨的——中國首屆網絡文學大獎賽散文作品評述》(《山東文學》2012年第2期)。馬兵的論文《不可抗拒的見證》(《文藝報》2019年1月7日)、《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與新世紀本土批評話語體系建構》(《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批評的分歧抑或重疊的共識》(《上海文學》2019年第11期)。劉小源的文章《被遺忘的晚清反案小說:中國網絡同人小說的本土文化淵源》(《百家評論》2019年第1期)、《二次元文化與網絡文學》(《東岳論叢》2017年第9期)。丁晉的文章《網絡文學改編對導演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透視——以〈鬼吹燈〉與陸川〈九層妖塔〉為例》(《百家評論》2019年第2期)。肖映萱和他人合作的文章《由“一夫”至“多寶”:數(shù)字人文視角下女頻小說的情感位移》(《文藝理論與批評》2021年第4期)。何瑛的文章《晚上10點,為俗常生活增添一點浪漫夢想——對微信公號讀詩的文化解讀》(《光明日報》2021年4月17日)、《廣闊的虛擬世界,也不過是無邊現(xiàn)實世界的一部分——青少年如何正確看待網絡文藝》(《光明日報》2021年8月11日)。張慧倫的文章《五四“出走”主題在網絡小說中的變奏》(《文藝評論》2019年第6期)、《試析網絡仙俠小說的伴隨文本及其互動影響》(《百家評論》2019年第1期)等等。此外,網絡文學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也在《文藝報》等報刊上發(fā)表關于網絡文學作品的評論數(shù)篇,有李彤的評論《屬于當代青年的創(chuàng)業(yè)史——談〈網絡英雄傳〉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孫濤的評論《〈傳國功匠〉:傳統(tǒng)文學與網文的融合發(fā)展新嘗試》、葉楠楠的評論《當代軍營的青春之歌——從〈青春綻放在軍營〉看當代軍旅小說的新變》、曹鑫源的文章《〈糧戰(zhàn)〉:當代視閾下的糧食戰(zhàn)爭》、徐舒桐的文章《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紅雨〈鐵骨金魂〉讀札》等。
三、資料類:黃發(fā)有主編的“網絡文學前沿探索叢書”在2020年出版第一輯,包括歐陽友權《網文觀潮》、吳俊《當代文學的轉型與新創(chuàng)——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文學史觀察》、黃發(fā)有《網絡文學內外》、邵燕君《網絡文學的“新語法”》、周根紅《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化》、桫欏《網絡文學:觀察、理解與評價》六種,第二輯(六種,作者為陳定家、周志強、王祥、許苗苗、肖映萱、賀予飛)將于2022年集中推出。中心還策劃推出了“文學傳播研究叢書”,包括劉方政《中國戲劇片論》、鄭春《重讀歷史和人物》、葉誠生《重建文學的歷史相關性》、叢新強《世俗與神圣之間》、馬兵《故事,重新開始了》、史建國《在場與反顧》。黃發(fā)有主編的“年選系列”著作,包括《中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2019》(海峽文藝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其中收錄的文章涉及到網絡文學史、網絡文學評價標準、網絡文學版權保護、人工智能寫作、網絡文學經典化、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等方面;《中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2020》(海峽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收錄了關于網絡文學起源、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網絡文學新趨勢、網絡文學研究新方法等方面的新成果。《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報刊刊發(fā)了這兩本書的書評,歐美多所著名大學當代中國文學研究課程將之列為指定文獻或參考書目?!吨袊W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系列作為本中心的特色項目,每年一卷,將持續(xù)出版。
四、科研項目:黃發(fā)有主持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新中國文學史料與研究系列叢書(45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助項目“中國當代文學稀見史料研究”,2019 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閱讀、傳播與資料庫建設研究”子課題。周根紅主持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的導向引領、制度設計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2021年度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中國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研究”。劉小源主持2019 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研究”。丁晉主持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量化分析的新世紀中國電影敘述結構與產業(yè)互動研究”。《中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系列、黃發(fā)有的《網絡文學內外》、賀予飛的《網絡類型小說的審美研究》獲得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支持計劃資助。
網絡文學研究中心在學生教育教學、學術交流、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擴大了網文研究的社會影響,在推動宣傳部門和文學管理部門科學決策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該中心的建立與發(fā)展,給信息時代的山大文學研究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開拓新的學科增長點,以開放性的格局匯聚全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學術力量,打破學科和學術壁壘,打造人文社科學術重鎮(zhèn)和原創(chuàng)思想策源地,推動山大學派的生長與發(fā)展,促進雙一流建設。受到疫情的影響,山大網絡文學研究中心近幾年的科研和活動計劃沒有完全落實,期待未來幾年在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學術培訓、刊物編輯、學術會議等方面持續(xù)向前推進,為中國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