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崎嶸:籌建網絡文學博物館 推進網絡文學經典化
陳崎嶸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
記者:今年“兩會”,您準備了哪些提案?可否談談?
陳崎嶸:政協(xié)提案,是政協(xié)委員履職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協(xié)委員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我今年準備了3個提案。一是建議籌建中國網絡文學博物館,二是建議成立全國性網絡作家組織,三是建議設立中國詩詞日。第三個提案前幾年就提過,但尚無明確意見,故今年舊題重提。
記者:您覺得2021年網絡文學發(fā)展比起往年,有哪些進步的地方,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面對?
陳崎嶸:說起中國網絡文學2021年的進步和變化,可用古人的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2021年帶給網絡文學的挑戰(zhàn)是明顯的,網絡文學的轉折和進步則更為明顯。在我看來,主要進步有三點。第一,網絡文學“三化”趨勢日益凸顯。所謂“三化”,即是主流化、現實化、國際化:網絡文學作品自覺接納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文學傳統(tǒng)、主流審美標尺,成為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樣式;現實題材作品數量越來越多,創(chuàng)作現實題材的網絡作家越來越多,優(yōu)質的現實題材作品越來越多;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的步速加快,中國網絡文學作品不僅是越來越多地走了出去,而且還作為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范式,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作者及讀者所移植和仿效。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罕見的現象。第二,網絡文學傳播和閱讀模式發(fā)生急劇變化,由過去付費閱讀一統(tǒng)天下,逐步演變?yōu)楦顿M閱讀與免費閱讀并存。這從總體上有利于擴大網絡文學作品的受眾面和影響力,促使業(yè)界良性競爭。第三,年輕作者和年輕讀者占比越來越大,所謂“Z時代”年輕人逐漸成為網絡文學主體。誰擁有年輕人,誰就擁有未來。大量年輕人的涌入,預示著中國網絡文學前景無限。
當然,眼下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譬如,網絡文學精品力作不夠多,爆款、破圈現象較為少見;對網絡文學的引導和管理,還缺乏前瞻性和系統(tǒng)性;網絡文學批評還存在明顯的無奈和乏力現象等。
記者:近幾年,隨著安徽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網絡文學中心的建立,以及《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學術期刊啟動,網文研究的理論建設日益成熟,但網絡文學評論影響力有限。您怎么看這一現象?
陳崎嶸:我們首先還是要充分肯定這么多年來,網絡文學理論研究和評論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由于網絡文學理論界孜孜不倦的努力,人們對網絡文學的認識得以深化、視野得以拓展、脈絡得以厘清、史料得以集成。在此前提下,我也覺得網絡文學理論和批評工作滯后于網絡文學的發(fā)展速度,滯后于網絡文學的實際需要,與網絡文學現實存在“兩張皮”現象,沒有很好解決“網來網去”問題。也就是你說你的,我寫我的。網絡文學理論和批評對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及提升的引導不夠得力、得法。存在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歸咎于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界。網絡文學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創(chuàng)作方式、傳播方式、閱讀方式、批評方式、反饋方式均與傳統(tǒng)文學不同。在我看來,核心要義是遵循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規(guī)律,解決“網來網去”問題。即貼近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現場,滿足網絡作家提質需求。而解決這一問題,需假以時日、多管齊下,方能見效。
記者:如今,網絡文學涌現出一批謳歌新時代、積極傳播正能量的作品。如《朝陽警事》《你好,消防員》等。但經典作品數量略有不足,您認為該如何推進網絡文學經典化?
陳崎嶸:誠如您所言,網絡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謳歌新時代、傳播正能量的優(yōu)秀作品,但讀者總體感覺還是認為經典作品不多。在這個問題上,我的基本觀點是:一是文學作品的經典化是個歷史過程,需要讀者的積累和時間的檢驗,不宜匆忙定論。二是網絡文學作品經典化與傳統(tǒng)文學經典化不同,需要采用具有網絡文學特質的評價標準。三是經典化的作品,是由高品位、高水準的網絡作家創(chuàng)作的,所以,歸根結底,是要提升網絡作家的思想境界、藝術素養(yǎng)和生活積累。當前,就是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積極引導那些有意愿的網絡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新時代、熟悉新生活,幫助那些有潛質的網絡作家探索中國故事的當下表達、網絡表達。我深信,在由千萬名網絡作者組成的創(chuàng)作大軍和每年幾百萬部作品堆疊的網絡文庫中,必將涌現出一大批經典作品,從而向世人證明中國網絡文學的生機、活力與魅力。
(中國作家網記者李菁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