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螺寺有鎮(zhèn)寺“三寶”
春天到來,正是外出郊游的好時節(jié),位于懷柔的紅螺寺是不錯的選擇。“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久負盛名的京北巨剎紅螺寺,背倚紅螺山,南照紅螺湖,掩映于松林竹海之中,氣勢非凡,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獨具魅力。
相傳紅螺寺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紅螺寺在歷史上聞名遐邇,是長城內外的佛門圣地。這與它曾經是金中都圣安寺的下院有極大的關聯。
圣安寺是金、元兩代皇室家廟。金代高僧佛覺大師、元代佛學泰斗級人物云山大師都曾駐錫于圣安寺,最終又都歸隱于紅螺寺。
金世宗完顏雍在金大定二年(1162年),將當時皇室最權威的圣安寺住持高僧佛覺禪師派往紅螺寺做住持,佛覺禪師在紅螺寺講學多年,影響日遠,四方學者云集。
此后,在成吉思汗時期,還鐫刻“榜示碑”,安放于紅螺寺山門墻上?!鞍袷颈敝兄v述,紅螺寺是皇家寺院,是為皇室祈壽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對本寺非理騷擾”,并確定了寺廟的界限和土地樹木等,不得侵占、砍伐。
元代時,云山禪師是圣安寺的住持,經常受到皇帝的召見和請教。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云山歸老紅螺寺。他見到大明寺(即紅螺寺)風雨侵蝕,棟宇毀壞,他覺得“重修之責,責無旁貸”,“乃命其徒,以累朝所賜珍玩,兌換錢幣,又加諸善信襄助,再修大殿,重塑佛像,令寺宇莊嚴,山谷亦因此改觀?!泵髑鍟r,紅螺寺也一直受到皇室重視。
因為悠久的歷史,寺院中的御竹林、銀杏樹和紫藤寄松“三絕景”更是聲名遠揚,廣為人知。其實,作為千年古剎,寺內還有三件珍貴文物留傳至今,被譽為“鎮(zhèn)寺之寶”。這三件寶物分別是:明代匾額、天啟銅鐘和清代際醒祖師舍利。然而,長期以來,這三件寶物卻一直不為人們所知。
明代匾額鑲嵌于紅螺寺山門上方,上書“護國資福禪寺”,藍底金色,秀麗端莊,這是紅螺寺的正式名稱。歷史上它曾經叫過大明寺,紅螺寺是民間俗稱。元時昭文館大學士樊從義所撰《紅螺山大明寺碑》碑文對此有詳細描述:“京城之北,皆佳山也。然多為大雄氏之居,而紅螺山大明寺為最勝。環(huán)寺諸峰,如龍如鳳,嘉林蓊郁,微徑幽邃,白云青澗,遠絕塵囂,是宜有道者之隱于此焉?!?/p>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英宗的姐姐順德長公主大婚,皇室為成婚大禮大修佛事,出資重修了紅螺寺。英宗朱祁鎮(zhèn)來寺降香,在看到佛頂放光后,認為是護國賜福的祥瑞之象,龍顏大悅,親筆賜書“護國資福禪寺”的寺名。
熟悉歷史的人,對明英宗朱祁鎮(zhèn)并不陌生,他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軍入犯,英宗聽信王振之言御駕親征,抵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兵敗被俘,是為“土木堡之變”。英宗被釋回京后,被景帝軟禁于南宮。八年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盡管這位皇帝的生平并不光彩,書法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但作為皇帝御筆,這塊匾額經過500余年風雨滄桑,仍保留至今,古韻猶存,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天啟大銅鐘”懸掛于紅螺寺大殿內東側,是紅螺寺保留下來的一件重要文物。這口大鐘為明代天啟乙丑年(1625年)皇帝御賜,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大鐘高為171.6厘米,口徑為103.6厘米,重約一噸,青銅材質,雙龍鈕,鑄造工藝細致精美。
俗語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話對世俗生活來講有些貶義,常用來形容混日子,但對寺院來講,敲鐘、念經和禮佛一起,共同組成了寺院每天的行儀。寺院一般早晨和黃昏各打鐘一次,叫做“晨昏鐘”,它們標志著一天的開始和結束。
打鐘講究節(jié)奏,鐘聲抑揚頓挫,傳之久遠,回蕩不息。打“晨昏鐘”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零八下,為什么要打一百零八下呢?這是暗含一年的意思,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加起來是一百零八。還有一種說法,百八鐘可去掉一百零八種煩惱。紅螺寺的鐘聲渾厚洪亮,據說當時方圓15里內都能聽到。
紅螺寺大鐘的珍貴主要在于文字精美。大鐘共鑄造陽文6406字,補刻明熹宗朱由校敕賜鐘銘及造鐘人太監(jiān)王體乾官職姓名共雙勾陽字89字,另內有鑄鐘工匠4人姓名,陽鑄10字,字體均為楷書,清晰流暢,布局規(guī)整嚴謹。鐘的表面滿布整部金剛經及誦經儀軌、誦經功德等文字。
明代青銅器制造是整個封建社會中最輝煌的時期。紅螺寺的這口鐘,其鑄造技術高超,字體、紋飾、圖案等線條細膩流暢,鐘壁曲線適度,壁厚設計科學,音色純正渾厚。大鐘整體一次澆鑄完成,表里沒有任何補鑄痕跡,鑄造工藝水平之高,即使以現代技術和裝備,也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它是明代鑄造的大器中的精品。天啟大銅鐘現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可謂“國寶”。
紅螺寺的第三件寶物是際醒祖師舍利子。1993年4月2日,在紅螺寺大殿西側普同堂地下室,發(fā)現了際醒祖師舍利塔。塔上銘刻有“傳臨濟正宗三十六世上徹下悟醒公老和尚塔”字樣,塔內有一小石函,函內存有際醒祖師的舍利子。經進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顆舍利和三顆牙齒。際醒祖師舍利子重現于世后,成為紅螺珍寶,供人們瞻仰。
際醒祖師(1741年至1810年),河北豐潤人,俗姓馬,字徹悟、納堂。號際醒,又號夢東,是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際醒祖師精通經史,二十三歲出家,嘉慶五年(1800年)到紅螺寺創(chuàng)建凈土道場,時稱法門第一人。祖師專以凈土為悅,恒常講演。四方學者云集,聲名遠揚。當時朝鮮等地的僧人也不遠萬里,前來求經學道,這使紅螺寺聲名遠播,香火日盛。際醒大師在紅螺寺創(chuàng)造并實行了“福田制”,把約360頃的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給農民耕種,還在寺內設“舍粥場”賑濟孤貧,開設藥房舍藥救人。際醒大師是紅螺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