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學,是時間的陳釀
來源:文藝報 | 陳啟兵  2022年03月18日09:32

文學大家柳青先生流傳久遠的名言:“文學是個愚人的事業(yè)”。能從事文學寫作者,應當是智商都不低,否則,何以敢操刀需高智慧的文學寫作。對柳青先生的名言,我的理解是:文學作者需具備當年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與韌性,才能像《西游記》唱詞“走出個通天大道,寬又廣”。作者要想出手的作品賣得動、傳得廣,讀者愿讀、喜讀,成為長久不衰的經(jīng)典之作,就得經(jīng)歷青燈黃卷、漫漫長夜的煎熬、修煉。這好比釀造名優(yōu)特酒,釀造和沉淀時間越長,品質愈好。就像美酒,瓶上就標明是多少年的陳釀,時間越長,品質愈優(yōu),價格愈貴,越受人追捧。

我生活圈中的人,多是文學愛好者,客觀地說,他們智商都不低,但同我一樣,只能算小有收獲,無甚大的作為。緣由雖然很多,但主要癥結在于缺乏植根深固、恒久定力。如此之說,有些得罪人,但若不實言,亦不能陳述癥結。令人糾結的是,這種癥結在一些文學寫作者中較為普遍。幾個人聚在茶館或餐廳,相互神吹調(diào)侃一陣,就宣稱能弄出長篇小說或電視連續(xù)劇劇本。對這類人,“恭維”地說,算得上是“高人”,實則是浮躁得無以復加。其寫出的作品,無疑是形同養(yǎng)殖場用激素幾十天就能催生出的雞鴨或兩三個月就能出欄的肉豬,吃到人嘴里,雖然嚼的是肉,但卻沒有原本的美味與質感。

有的文學寫作者動筆伊始,就想一鳴驚人、洛陽紙貴。撞運發(fā)了作品,自視甚高,“文學不過如此,沒有多大難度”。但若再無作品發(fā)表,不認真總結、反思,卻是想著法子去走門路、拉關系,把文學路子走偏。這類急功近利者,多是對文學寫作定位不當。有一些文學寫作者,其寫作是希望引起領導關注,把文學當成晉升、獲利的敲門工具。如果作品發(fā)表了,讀者不買賬,又無領導關注,晉升與獲利無望,目的落空,便抱怨“文學無用”。

還有一類作者,抱著“玩文學”的心態(tài),如同京劇票友,玩它兩票不當真,把文學當成休閑弄起耍。如此兒戲肯定會沒戲,于是很快又認為“文學無聊,沒意思”。

凡有志于文學寫作并想有所作為者,首先得克服、戒除浮躁、功利的心理。文學無捷徑可尋,無僥幸路子可走。若要想在這條本就崎嶇艱難的路上走出通道來,應遵循文學寫作的時間需求,不出粗制濫造之作,平心靜氣,精心釀造,步步扎實地走下去。“作家是靠作品說話的”,如果不在自身作品上做足功課,練好內(nèi)功,而是靠經(jīng)營“旁門左道”,即使有可能會一時得逞,但最終會作繭自縛、走進死胡同。有寫作欲望,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系人的自然屬性,但關鍵是要擺正心態(tài)和目標。自身沒寫出有分量的作品,讀者為何來關注你?一代武學小說宗師金庸先生辭世,引發(fā)全球武俠讀者關注。金庸先生祖籍地婺源縣,將縣城內(nèi)“才士大道”更名為“金庸大道”。如此高規(guī)格地悼念一個以文學寫作為生者,是因為,金庸先生以如椽之筆,創(chuàng)造出了銘刻人心、影響遍及海內(nèi)外的煌煌文學業(yè)績。

任何文壇名家、大家,寫作伊始,肯定是沒有想引起哪個領導關注的念想。他們贏得的殊榮,在于留給世間的不朽著述為其發(fā)聲。文學需要的是堅毅的精神、砥礪奮進的意志、百折不撓的堅持。文學寫作有些類似莊稼人種莊稼,精耕細作、辛勤耕耘,就會得到豐收。倘若你以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待莊稼,毫無疑問,莊稼也會相應地反饋給你,長勢稀拉,甚至是無所收獲。

審視古今中外的不少文學名家大家,他們的成功,在于窮其一生,也只創(chuàng)作出為數(shù)不多甚至僅一部作品,但卻成為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的經(jīng)典著作。仍以本文開篇所言的柳青先生為例,人們對他尊崇有加,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創(chuàng)業(yè)史》。他能寫出那部名垂當代文學史的經(jīng)典,在于他始終是沿著自己設計的人生軌跡奮進,切實耐住文學寫作的寂寞,堅守文學理想和情懷。這些都明確無誤地彰顯出:文學寫作不是急就章,而是時間的陳釀。

(作者系重慶報告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