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寫作中,我回到了童年” ——讀鮑爾吉·原野《烏蘭牧騎的孩子》
來源:中國教育報 | 吳志翔  2022年03月31日06:43

《烏蘭牧騎的孩子》 鮑爾吉·原野 著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我喜歡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的詩歌、散文和小說已有幾十年,而閱讀體驗一直比較奇特,且因奇特而誘人。誘人的感覺不僅僅來自他筆下的大草原風(fēng)物和人事,更來自他那份對文字以及自然萬物的虔敬的態(tài)度。讀他的作品,仿佛聽蒙古族歌手吟唱長調(diào),每一個音每一個字都特別貴重,都不是輕易交出來的,但凡交出來的都是鐫刻著深深的信念感,蘊含著飽滿的情感的。

在原野的第一本“少年小說”《烏蘭牧騎的孩子》中,作者其實已經(jīng)把這個秘密毫無保留地揭示出來了。他是這樣描寫丹巴動人的歌唱的:“歌詞簡單,但丹巴唱得有感情,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像是他心里珍藏的珠寶,拿出來一樣一樣給別人看。這些字是水晶的、琥珀的、珊瑚的、海螺的珠寶,它們在陽光下面閃閃發(fā)光……”在另一處,作者寫到獵人薩白的白牙,“給人感覺這些牙每一顆都很珍貴”。原野的好文字就像珠寶,就像白牙,的確很珍貴。

我首先是被原野在文字上的這種信念感所吸引,才特意購讀了這本書,我相信當(dāng)他用少年的視角來觀察大草原、來回望童年時光時,無論是自然、故事還是情感,都是在借助于文字,把“他心里珍藏的珠寶,拿出來一樣一樣給別人看”。在他這里,詞與物的關(guān)系仿佛戀人“初見”,沒有那么老練圓熟,沒有那么潤滑順暢,而是比較羞怯,相當(dāng)敬重,有點兒緊張,略有一些澀澀的阻力,于是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稚拙、質(zhì)樸的狀態(tài)。

記得有位學(xué)者說過,寫作兒童文學(xué)的過程其實就在跟自己的童年“say hello”。鮑爾吉·原野自己始終存有一份“初見”的天真之心,才可能把文字的“珠寶”“白牙”重新擦拭得明亮起來,把那些被成人世界的經(jīng)驗所遮蔽、被強大的語義慣性所覆蓋的事物原初的美好意味呈現(xiàn)出來。一群孩子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吉普車,他們享受的幸福是什么?是快速?是平穩(wěn)?非也。只有真正回到童年現(xiàn)場、與當(dāng)年那個小男孩共情的作家,才會這么寫:“他們的幸福來自于顛簸,吉普車每顛簸一下,他們的屁股全都離開了座位,集體尖叫,心里期待著下一次顛簸。”這時候,他就是在跟自己的童年熱情地打著招呼呢,一邊顛簸,一邊尖叫,誠如他自己所說:“在寫作中,我回到了童年。”

《烏蘭牧騎的孩子》吸引我的,當(dāng)然不僅僅是文字。精美的文字被琢磨成一顆顆珠寶后,還被穿成了一串故事的項鏈,并且更加地閃閃發(fā)光。

這本書,從第一句話開始就吸引著讀者:“有人說,所有的奇遇都發(fā)生在假期,這話沒錯?!奔倨谑菍儆诖笞匀唬瑢儆谔镆盎虿菰模抢锏墓适乱欢〞黄菩@和課堂里的條條框框,帶給人們野性的沖擊。

鐵木耳和海蘭花等五個少年的父母是烏蘭牧騎——紅色文藝工作隊的演員,經(jīng)常到草原深處為牧民們演出。在耍了一通花招兒以后,鐵木耳他們成功地跟隨父母一起來到白銀花草原。不過這個“成功”卻是險象環(huán)生,差一點兒要了海蘭花三姐弟的命。如果不是鐵木耳向父親丹巴坦白海蘭花姐弟獨闖沙漠的計劃,如果不是海蘭花的父親寧布帶著牛奶和水騎馬去沙漠追尋,如果不是媽媽山丹帶著三峰駱駝前去接應(yīng),后果不堪設(shè)想。所以在這里,作者借父母們的口,嚴(yán)肅地批評了幾個孩子冒失的行為,尤其是告誡他們不要說謊,一定要誠實,“把品格支撐起來的柱子叫作誠實善良”。

這番沙漠歷險給了大家第一個教訓(xùn),鐵木耳也受到了懲罰,他的屁股被打腫了,而懲罰并不一定是壞事,“懲罰是人生一件寶貴的禮物”,可以讓人認(rèn)識并記住自己的過錯。這算是旅途開啟之后孩子們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吧。就像作者自己在“后記”里寫的那樣:這五個孩子從到達(dá)白銀花草原的第一天起,“遇到的都是故事”。孩子們在這些奇遇里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那份無比珍貴的感情,發(fā)現(xiàn)了音樂的力量,發(fā)現(xiàn)了勞動的美好,發(fā)現(xiàn)了助人的快樂,發(fā)現(xiàn)了自己身上蘊藏著的正直善良的品格,也像珠寶一樣熠熠生輝。

作為一名讀者,一定非常喜歡獵人薩白講的那些故事。通過傾聽這位獵人講的故事,孩子們其實發(fā)現(xiàn)了人與自然環(huán)境、人與動物之間存在著一種說不出來的關(guān)系。大自然里藏著奧秘,草原上的星星好像想說話,孩子們“覺得不能辜負(fù)星星射過來的目光”,月亮也把草原照耀得好像波光粼粼的海洋,風(fēng)親切地?fù)崦恳桓荩鴦游飩兡?,也好像通人性似的:機(jī)靈的黃狗、忠勇的馬群、懂得感恩的狐貍、會惡作劇的喜鵲、高貴而傲慢的老虎……現(xiàn)實中的動物跟故事里的動物,真實的生命與想象的生命,好像融合在了一起,就像獵人薩白說的,“蒼天讓每一樣生物懂得美”,而且,“它們愛這片大地,愛大地上的河流和青草。它們生活得非常辛苦,但是幸福,如果沒有人類打擾它們的話,它們對自己的一生非常滿意”。哪怕最后攻擊他們的狼群,也給孩子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逃生以后鐵木耳深吸了一口氣,“他覺得自己就在吸氣這一瞬間長大了”。

在這里我也沒有聽出老生常談的說教,因為作者說出來的故事,同樣是鐫刻著深深的信念感,蘊含著飽滿的情感的。即便故事并沒有那么傳奇,但敘述者是把它當(dāng)成天地間頭等大事在講,于是再普通的故事也變得不普通了,讀來自然耐咀嚼,有筋道,每一個字都顯出很珍貴的樣子,簡直是口齒噙香。

我一直覺得,一部好作品帶給讀者的收獲往往是一言難盡的,這就是所謂“渾整的習(xí)得”。我只覺得跟隨著作者以及他筆下的鐵木耳等孩子,共同體驗了一番草原、內(nèi)蒙古、童年、母語、大自然,而它們指向的是遼闊、誠實、純樸、信仰和美好。我們的內(nèi)心受到了觸動,就像輕風(fēng)溫柔地拂過臉龐,“紅色的嫩芽”已悄然萌發(fā)。

回到書的開頭,海蘭花說她想尋找一只在賽罕汗烏拉山里的神鳥,它的名字叫烏音嘎。書里也經(jīng)常寫到孩子們對這只會跳舞、會唱歌、會畫畫的神鳥的尋覓。那么,到最后,他們找到這只神鳥了嗎?“噓——”別說出來,每個讀者不妨自己去努力尋找這個答案,并將它珍藏在心里吧。

(作者系浙江教育報刊總社《小學(xué)生時代》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