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是兒童成長的后花園
為什么詩歌對于現(xiàn)代人,尤其是對于孩子,可以構(gòu)成一個成長的后花園?這是建立在詩歌的審美功能和情感功能上的。
中國詩歌有非常大的情感涵容力。不管你有多么糟的情緒,打開一本中國詩歌集,總能在里面找到對應(yīng)的詩歌。
當你看到這些經(jīng)典詩歌的時候,你不僅看到了其中幽約怨悱的部分,還看到了精美絕倫的部分。這兩種感受是同時出現(xiàn)的,所以你悲哀的情感在一瞬間就被整理成了一個具象且有意義的審美形式,這種審美形式本身就可以帶給我們愉悅和價值感。所以,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我們原先那些悲哀的情感不僅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撫慰,還得到了轉(zhuǎn)化,變成了一種更高級的東西。
舉個例子。我家在無錫,這里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叫黿頭渚,是觀賞太湖最好的地方。我小時候每年秋游都去黿頭渚。如果去公園看小朋友排著隊秋游,往往會看到里面有興高采烈、打打鬧鬧的小朋友,有抓住一切機會和老師說話的小朋友,還有垂頭喪氣、松松垮垮背著書包、落在最后的小朋友——我小時候就是這種小朋友。我不是很善于運動,跟小朋友“瘋”不起來,而秋游的時候,如果不能跟小朋友“瘋”起來的話,其實沒有多大的意思,會有一種失落的感覺。
有一次秋游,在下午自由活動時間,我非常無聊,覺得被老師忽略了。坐在湖邊等集合,要坐一個小時。可是我坐著坐著就看到了在天的盡頭,在太湖的水和天交接之處的小島,然后就想到了一首剛看過的宋詞。這首詞是姜夔的:“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我當時并不知道這首詞具體講的是什么意思,感覺它就是在講一個人寂寞離群、不知道何去何從、一切東西都跟他隔著一定的距離、什么都看似觸手可得又什么都觸不到。在這首詞里,作者一個人在太湖邊發(fā)呆,燕子和大雁來了又去,黃昏的雨也來了又去,自然界按部就班地運行,自己卻好像被落下了。
我在湖邊,開始的時候悶悶不樂,覺得整個世界都欠了我的??墒钱敯盐业奶幘澈瓦@首詞聯(lián)系起來,覺得自己好像就是詞中的這個人,面對的就是詞中這個場景的時候,那種孤獨無聊的感覺忽然間變成了另外一種東西——變成自得其樂,就好像是“哇,這個世界上有這樣的美,可是你們這些傻小孩光會打打鬧鬧,都沒有看到”。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在秘密花園中挖到了一顆寶石。于是等到集合時,我也就快快樂樂地回家了。這個秋游我也很有收獲,雖然收獲的點可能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這就是詩歌對于人的情感的涵容和轉(zhuǎn)換。如果我們不把詩詞歌賦當作必須學習的負擔、當成炫耀自己有文化的符號,而是把它視為一種資源,把古人視為一些知己;當我們自己的情感不被他人理解,或者說也說不清時,就到這些詩詞歌賦里去找一找共鳴,讓詩歌細膩的情感來體貼它,用詩歌精美的形式來轉(zhuǎn)化它,我們也許就能夠比較順利地成長。對我自己來說,我長大之后讀中文系,一直和這些詩歌在一起,可能是因為它們比較容易走進我的內(nèi)心。
有很多次,我都回憶起小時候一個人躺在窗前的床上讀《唐宋名家詞選》的場景:窗外是滿天的晚霞,我讀一會兒就有一群鳥從晚霞中飛過,讀一會兒又有一群鳥從晚霞中飛過。自然、詩歌和我三者就構(gòu)成了一個無比美好的世界,所有的煩惱、忽略或不理解都被拋到了腦后。真幸運能有這樣一個秘密花園,能夠消化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壓力。
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不妨給你的孩子買一本精美的詩集,給他一些時間,讓他去找自己最喜歡的那些詩詞歌賦,開始建造自己的秘密花園。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那是孩子自己的世界,爸爸媽媽只要做好守門人,孩子不邀請你時,不要隨便探頭探腦。
(作者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本文摘自《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tǒng)文化啟蒙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