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nóng):詩詞中的時間
一
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種時間中,當然是現(xiàn)在最為重要。古代詩詞中最常見的時間狀態(tài)也正是現(xiàn)在,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作于開元十六年(728)春天,李白在武昌黃鶴樓下為孟浩然送行,詩中說的都是當下的事實和感情:老朋友買舟東下,去揚州旅游,自己佇立于江邊,目送他遠行,久久舍不得離去。
專注于現(xiàn)在的詩太多了,可以不必多舉。先寫現(xiàn)在再談未來的詩亦復甚多,例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鼻傲湔f自己爬泰山的所見所感,最后說今后一定要登上泰山極頂——這便是由現(xiàn)在轉(zhuǎn)入未來了。
一路現(xiàn)在或現(xiàn)在—未來,這兩種時間安排的詩最為多見。過去—現(xiàn)在這樣結(jié)構(gòu)的詩亦復甚多,許多回憶往事之作愛用這樣的寫法,詠史懷古一類的篇什中用這種路徑的尤多,例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云: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前四句以西塞山為切入點寫當年西晉平吳、統(tǒng)一全國的光輝歷史,后四句就此發(fā)表感慨,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當年的軍事要塞已成為可供憑吊玩味的一道風景。第五句中的“往事”一詞明顯地將全詩分為過去、現(xiàn)在(或曰古、今)兩個層次。這樣的安排順流而下,十分自然,作者容易構(gòu)思,讀者容易接受。用這種章法來寫的詩篇不少,如李商隱《隋宮》詩云: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這里也是明顯可分為古、今兩截,前四句說隋煬帝打算把首都搬來風光綺麗的揚州(蕪城是揚州一度有過的外號,見鮑照《蕪城賦》),又大興宮室,到處游玩,終于把政權(quán)給玩丟了;后四句是對此發(fā)表感慨,說隋煬帝同他前輩陳后主的風格基本完全一樣,這一類貪圖享樂的皇帝垮起來是很快的。
這樣的詩,有一種對稱、和諧之美。此外,也有古多今少或古少今多,打破常見之平衡狀態(tài)者,前者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里大部分文字都是說先前漢朝的王昭君遠嫁匈奴,實現(xiàn)和親的往事,到第七句出現(xiàn)“千載”二字,表明業(yè)已回到當下。當然,第二句中“尚有村”云云也可以說是暗示現(xiàn)在自己來尋訪昭君故里。杜甫善于打通古今,全詩渾然一體,比那些古今之別界限分明的作品顯得更為圓融,一氣呵成,難以分割,此其所以為“詩圣”也。
后者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里大部分文字寫瞻仰武侯祠所見的景色和自己的感想,只有第五、六、七這三句寫諸葛亮的事跡,所占篇幅不到一半。杜甫寫詩揮灑如意,章法靈活,他固然也有結(jié)構(gòu)對稱的作品,而更注意追求一種欹側(cè)之美,在不平衡、不和諧中出奇制勝。杜甫是唐代詩人中的先鋒派。清朝詩論家馮班稱頌他“一變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鈍吟雜錄》卷七《戒子帖》),其成功的奧秘之一在此。
李商隱刻意學習杜甫,取得了很好成效,真可謂后生可畏。他在處理詩篇中各句之時間關(guān)系方面也是并不固守對稱均衡的古典原則,而是非常靈活機動,往往出奇制勝,渾成有味。試舉他的兩首名作為例,一是青年時代所作的《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首聯(lián)兩句寫安定(故址在今甘肅涇川北)城樓的景色,頷聯(lián)忽然用兩個典故,意謂歷史上的杰出青年大抵遭遇坎坷,難以實現(xiàn)其遠大的理想。一今一古,跳躍有力。頸聯(lián)最為警策,詩人說自己要干一番回天轉(zhuǎn)地的大事業(yè),然后功成身退,乘一葉扁舟自放于江湖之遠,等到自己滿頭白發(fā)的暮年,再來回憶過去驚天動地的往事吧。這兩句打通現(xiàn)在與未來,往返交通,錯綜成文,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王安石認為,這樣的警句“雖老杜無以過也”(轉(zhuǎn)引自《蔡寬夫詩話》)。尾聯(lián)感慨“時人不知己志,以鴟鸮嗜腐鼠而疑鹓,不亦重可嘆乎”(《唐詩別裁集》卷一五),照應前面關(guān)于賈誼、王粲的感慨,潛氣內(nèi)轉(zhuǎn),收拾得妙。
另一首是李商隱在四川為幕僚時寫給中原友人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边@里采用現(xiàn)在—未來—現(xiàn)在這樣的時間安排,往復轉(zhuǎn)進,“眼前景反作后來懷想,此意更深”(桂馥《札璞》卷六),自成妙趣。李商隱也是唐代詩人中勇于探索新技法的先鋒派人士。
二
詞里面的時間狀態(tài),也大抵可以分為這幾種情形。最常見的是全寫當下的事和情,例如北宋詞人張先《青門引》詞云:“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痹~中的“晚來”“入夜”“明月”等,皆標明了當下時間的推移。
以過去—現(xiàn)在的格局來安排詞句的如北宋潘閬的《酒泉子》: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里的上片和下片的前兩句都是回憶先前觀潮的盛況,最后兩句回到現(xiàn)在。早期的詞,時間觀念大抵非常明朗?,F(xiàn)在—未來格局的詞如蘇軾寫自己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出獵的《江城子》: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部分篇幅寫現(xiàn)在的打獵,到最后設想自己到邊境上去殺敵立功,這就是指向未來了。以上這些詞寫法比較傳統(tǒng),頭緒相當分明。后來情況發(fā)生變化,同一首詞中,時間比較復雜,篇幅較長、運用典故比較多的作品尤其是如此,試舉兩首名作來看。其一,辛棄疾《摸魚兒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首詞作于淳熙六年(己亥,1179),作者的官職有變動,離開國防前線遠了,他認為這是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的結(jié)果,于是在告別湖北的時候,賦詞大發(fā)牢騷,但往往以比興出之。上片寫眼前的暮春景象,多有言外之意。下片連用兩個典故,一是漢朝失寵的陳皇后請司馬相如為其作《長門賦》,試圖挽回寵幸,沒有成功;二是譏刺一時得意的楊玉環(huán)、趙飛燕之流最后不得善終。然后又回到當下的暮春,說自己投閑置散的莫大痛苦??梢娺@里的時間結(jié)構(gòu)是現(xiàn)在—過去之一,千金買賦;過去之二,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最后轉(zhuǎn)為現(xiàn)在。連用典故往往形成這種局面。
梁啟超評論此詞說:“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保ㄞD(zhuǎn)引自梁令嫻《藝蘅館詞選》丙卷)其實,連用典故以造成蕩氣回腸之藝術(shù)效果,是后有來者的,這就要說到第二個例子,姜夔的《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屠锵喾?,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姜白石這首《疏影》和他的《暗香》乃同時之作,都是寫梅花的,其詞前小序云: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可知這兩首詞都是姜夔的自度曲,是前輩詩人范成大(石湖)給命名的?!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原是北宋詩人林逋詠梅的名句。
范成大愛梅成癖(著有《梅譜》),姜夔遂投其所好,作此二曲?!栋迪恪芬黄獙懙阶约哼^去的戀情與失去的悲哀。其戀愛之人的名字中有一“梅”字,自己曾經(jīng)“梅邊吹笛”,可惜后來失散了,不知“幾時見得”?。ㄝ^詳細的分析參見顧農(nóng)《說姜夔詞二首· 〈暗香〉》,《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9月21日《文化周刊》)
至于這首《疏影》,一頭一尾寫當下,說自己在看一幅畫有梅花、竹子和一對翠禽的“小窗橫幅”;而中間連用了四個典故,最后又回到當下。其時間結(jié)構(gòu)為:現(xiàn)在—過去之一,昭君出塞;昭君之精魂歸來化為梅花,此過去之二;劉宋王朝之壽陽公主梅花妝的來歷,此過去之三;漢武帝劉徹小時候已經(jīng)考慮金屋藏嬌,此過去之四;關(guān)于笛曲《梅花落》,過去—現(xiàn)在。一口氣用了好幾個同梅花有關(guān)的典故,頗近于賦的寫法,不免有點細碎,好在姜夔文字功夫非常了得,詞句靈活飛動,尚無太多堆砌的痕跡。
就一個詠梅的題目,姜夔一下子寫出兩首佳作,得到了范成大的激賞,也獲得非常優(yōu)厚的賞賜。
在宋人某些慢詞(分三、四片)里,還有將現(xiàn)在、過去、未來三種時態(tài)安排得更復雜的作品,但似乎只是在做新技法的試驗,佳作甚少,這里就不去多說它了。
讀詩詞如果不把其中的時間線索理清楚,就容易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印象,而不能得其要領(lǐng),賞其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