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蘇東坡與他種下的竹
來源:四川日報 | 范學(xué)清  2022年04月18日08:35

竹是植物界公認的四君子之一,有傲骨的文人雅士,大都喜歡竹。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遠離朝堂,隱居山野,匿身于茂林修竹,崇尚自然,追求一種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書圣”王羲之每到一處,若是發(fā)現(xiàn)沒有竹子,簡直睡不著覺,必親手種上方才罷休。

對竹的喜愛,大文豪蘇東坡也不例外。年輕時候他的理想就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他不光種竹、寫竹,詩詞歌賦樣樣都來,毫不吝惜地贊美竹??v如此,他仍嫌不過癮,還經(jīng)常擼起袖子縱橫才情揮毫潑墨。他與擅長畫竹的表兄文與可(文同),研討探究出“胸有成竹”的繪畫法度,共同開創(chuàng)了以枯木怪石瘦竹為特點的湖州竹派。

竹是有節(jié)的,尤其是在厄運突如其來時。因“烏臺詩案”被人誣陷,困頓不堪的他在井壁牢獄中看到天窗外搖曳的竹影,便陡然獲得一種力量,寫下“蕭然風(fēng)雪意,可折不可辱”。僥幸不死被貶黃州后,他仍不改初衷,又寫道:“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在這里,他把自己的一張嘴吃出了新境界。

眉山人對這位千年不遇的曠世奇才,最長情最深沉的紀念和懷想方式,除了修舊如舊的三蘇祠,紗縠行古街道,更加巍峨壯觀的遠景樓,以及新修的四大城市主題公園之外,就是千百年來四季蔥蘢遍布鄉(xiāng)野的竹子。

登高遠望,丘坡田灣之間,家家戶戶無不安居于幽篁環(huán)抱之中。房前屋后,竹繞家圍,炊煙裊裊飄過竹梢,是這里最美的鄉(xiāng)村即景。

眉山人把東坡老鄉(xiāng)的竹居觀念,深深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當(dāng)中。竹,其實不光具有觀賞性,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也很大。尤其是在過去,蓋房子需要它,制作生產(chǎn)器具需要它,牽牛的繩子需要它,編竹席竹扇也需要它,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眉山青神,竹編工藝更是被發(fā)揚光大,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竹產(chǎn)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一年都要舉辦“青神竹編工藝節(jié)”,各種文藝表演活動熱鬧非凡,為東坡故里增色不少。

這里竹子雖多,但并非就不珍視。我記得小時候,小伙伴玩鬧時要是不小心踩斷了一根路邊冒出來的竹筍,被穿長衫白胡子飄飄的遠房幺公看見,是要用他的長煙桿敲頭的,以示懲戒。要吃竹筍,必須等到處暑之后,新生的筍子不能上林,方才能挖筍食用。

這是我父親告訴我的,我疑心會唱川劇《蘇東坡寫扇》的父親其實也很喜歡“食竹”。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每年秋天家里收稻谷,除了別的菜,他總要再挖幾根竹筍,剝?nèi)スS籜后洗凈切片,再摘幾片桑葉一起煮幾分鐘,他說這樣可以去除竹筍的澀味;然后撈出來瀝干,再切幾個泡紅椒,和肉片一起炒,我就往灶火門里不停地添柴,一道清新酸辣的“筍子炒肉”就上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喝酒吃肉其樂融融享受豐收的喜悅,兩大缽缽“筍子炒肉”肯定是最先見底的。

獨木不成林,竹子更是以一片一片地叢生,來彼此獲得延續(xù)和支撐,就像親密無間的一家人。親情,在蘇東坡眼中,毫無疑問就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他的母親程夫人,從小就給了他無比溫暖的慈愛,教導(dǎo)他和弟弟蘇轍讀《后漢書》,以范滂為榜樣,做一個正直清廉的人,像竹子一樣經(jīng)得起風(fēng)吹雨打,不管打霜下雪,保持本色不變。父親蘇洵更是以身作則,“二十七,始發(fā)憤”,給兄弟倆樹立了學(xué)習(xí)的楷模,并且不顧年老體衰,親自帶著兄弟倆翻越八百里秦嶺,北上東京汴梁參加科考,才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門三父子”的傳奇。而弟弟蘇轍,不僅和他從小詩文唱和,風(fēng)雨對床;在他身陷“烏臺詩案”時,不惜冒死上奏,甘愿削除自己的官職保護哥哥。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里有一個細節(jié)說,蘇軾從北方定州被貶惠州時,因路途遙遠經(jīng)濟困難一家老小無法同往,弟弟蘇轍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仍然傾盡全力東拼西湊七千緡錢,幫助哥哥渡過難關(guān)。這樣的兄弟情誼,這樣的兄弟情分,怎不讓人唏噓。

對于土地的熱愛,中國文人普遍抱有一種近乎宿命的歸屬感。漁樵耕讀,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士大夫們抵御世俗侵襲的傳統(tǒng)法寶。蘇東坡最推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視之為自己的前世今生,而他最喜歡做的除了播麥插秧、栽花植樹,另外的事情就是種竹子。不光在黃州種,在之前做過太守的密州、潁州、杭州、湖州,也大力倡導(dǎo)種竹。即便是后來以年近花甲之身被貶嶺南,他也把這聞之色變的瘴厲之地視為第二故鄉(xiāng),在惠州西湖孤山上筑室造屋,并種下了大量竹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彼惺艿搅藥X南早早來臨的春天。

六如亭后的朝云墓旁,有一片幽深的修竹長廊,搖曳在南風(fēng)海天之下,猶如一個不淪塵心的多情男子,癡癡陪伴著玉女香魂。從此他寧愿孤獨終老也不再另續(xù)。這份深情,應(yīng)該并不遜色于他寫給原配夫人王弗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仿佛松濤之聲與竹的颯颯而動,已經(jīng)合而為一,日夜回響在千年歲月的潮起潮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