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百歲孔柔
來源:新民晚報 | 韋泱  2022年04月26日16:24

這幾天,孔柔先生迎來期頤百歲的喜悅。在上海詩人中,高齡長壽者不少,但跨入百歲門檻的,惟有孔柔。

近日,我去他府上拜望,他說見過我,還記得的。我驚訝于他的記憶。二十年多前,在作協(xié)會堂舉辦詩歌活動,眾多會員中,他總是早早到來,坐在最后面的位子上。會議結束,他就獨自離場。后來,他漸漸來得少了,我也漸漸淡忘了他。

見面我問他,好多年不參加詩歌活動了,他答道,老了思想不敏銳,詩情也不靈動了,主要寫些舊體詩,就不好意思來了。我想,一些詩人進入老境,漸漸遠離新詩而重拾舊詩。辛笛先生晚年寫了不少舊體詩,還對我說:新詩易學難工??!舊體詩看著難寫,入了門就不難了??兹崤c辛笛有著同樣的寫作甘苦。生活所見,他興之所至,一吐為快,集腋成裘,二十年前,出版了舊體詩集《桴浮集》。這書名,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比作大海里一葉木舟,在風浪中漂浮。他寫新詩寫舊詩,還寫評論《深入到人物心靈世界中去》,還翻譯薩波托斯長篇小說《黎明》、伊拉賽克《燈籠》等多部劇本。他的經(jīng)歷,在上海詩人群中,是獨特而豐富的。

1922年4月,孔柔出生在山東曲阜一戶書香人家,緊鄰泰山下的龍虎街??鬃庸世?,詩書傳統(tǒng)深厚。他幼承庭訓,每日做完功課,就要誦讀一些古典詩詞,除《詩經(jīng)》之外,還有唐詩宋詞,以及譯自歐美詩人的現(xiàn)代派新詩,對詩歌產(chǎn)生無法割舍的喜愛。從摘抄名篇佳句開始,迷戀于五言七絕,也學著涂鴉。但日寇全面侵華,曲阜淪陷,學校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他與進步同學向往延安,悄悄離家,經(jīng)南京、蚌埠、洛陽去西安,卻因交通受阻,轉而去了大后方重慶,并考入重慶民治新聞??茖W校。一路上目睹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慘狀,孔柔悲憤激昂,詩情滿懷,一腔熱血投身抗戰(zhàn)的洪流中。

他想,在這樣嚴酷的環(huán)境下,必須以更有力的詩歌形式來反映這個時代。他開始放棄舊體詩的寫作,代之以新詩一抒胸襟,以適應快節(jié)奏的現(xiàn)實生活需要。他與幾位愛好詩歌的同學,不怕險惡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的貧窮,成立了“短笛詩社”,大家寧愿忍著饑餓,也要湊錢買來紙張,自費編印出版小小的《短笛》詩刊,除了他們自己寫詩,還約請時在重慶的著名詩人臧克家、徐遲、王亞平等寄來詩稿。第一期刊發(fā)后,獲得許多贊譽。他們再接再厲,很快把第二期的稿件編排好??墒?,由于詩歌內容進步,受到當局的干涉,再加上一時拿不出足夠的印費,第二期終于胎死腹中,他深感惋惜,寢食難安。

抗戰(zhàn)勝利后,孔柔來到上海,一時找不到工作。他就把時間用在寫詩上,選合適的如《報童》《給范嫣》等,發(fā)表在《詩創(chuàng)造》和《大公報》副刊上。一次,在居無定所的情況下,他把自己的一只皮箱托朋友寄放在《新民報》儲藏室內。由于報紙言論有不少進步傾向,竟受到當局的查封。待風頭平息,報社解封后,孔柔趕到報館,尋找自己的皮箱,卻已遍尋不見。他痛惜的不是箱內的一些衣物,而是自己辛苦購來的珍貴詩集,以及自己的詩歌手稿、詩友們的信件。記得手稿中有二十多首七絕詩,其中有“狹窄蜿蜒石板道/竹籬茅舍把身安”,寫出了當年的困苦現(xiàn)狀。也有“戰(zhàn)火紛飛另有天/蟄居此地似桃源”之句,寫出了身處艱難環(huán)境下的樂觀心態(tài)。

1949年后,孔柔從郵政局調到勞動出版社任編輯組長,又調往北京,任工人出版社理論讀物編輯組長。他記得,為了組到好稿,斗膽叩開人民文學出版社大門,受到社長王任叔(巴人)的熱情接待和大力支持。50年代,他被錯劃“右派”,下放云南,憑著文學功底,進入《邊疆文藝》編輯部,擔任詩歌組長。在新時期初,孔柔獲得平反并回到暌別已久的上海,進入剛復刊的《收獲》雜志社任編輯,適逢王任叔公子王克平來滬,將其父遺稿四篇交孔柔審閱,捧讀之下,不禁憮然,請克平撰寫《后記》,一并發(fā)表在當年《收獲》雜志上。

那些年,在《收獲》編輯部,是孔柔最感舒心的幸福時光。那年,他在巴金、吳強的帶領下,與編輯部同仁及各地中青年作家,到莫干山參加復刊后的第一次創(chuàng)作筆會,諶容、張辛欣等都寫出了力作。巴金寫了《序跋集》跋文,落款是“一九八一年八月十日在莫干山”。筆會八天里,孔柔詩情高漲,寫出一組《莫干山雜詠》(六首)。后來,他又隨作協(xié)老作家、老編輯赴杭州,在“創(chuàng)作之家”小住數(shù)日,與大家暢談人生交流創(chuàng)作?!妒斋@》老同事彭新琪對孔柔的人品了解甚多,評價亦高。說孔柔從上海到北京到云南,長期夫妻兩地分居,卻毫無怨言,曾獲得全國優(yōu)秀文學編輯的榮譽,是真正默默無聞、為作家作嫁衣的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