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夏承燾:一蓑煙雨任平生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施議對  2022年04月27日08:21
關(guān)鍵詞:施議對 夏承燾

原標題: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1964年,我考上杭州大學研究生,在夏承燾先生門下學習宋詞。據(jù)夏先生日記記載:

三月三日。陰。午后與胡(士瑩)、盛(靜霞)分研究生卷,考宋詞者共七十一人,實到四十九人,至夕閱了十本。

八月廿二日。晴。涼。研究生施議對自福建師院來,晉江人,廿四歲。攜來黃壽祺君介紹函及黃君所著《漢易舉要》《試論杜甫絕句》《論古典文學教材》三篇。

九月四日。晴。大熱。夕陳銘、施議對兩生來談詞,謂此次研究生考試,一題填四聲,北方人皆不解入聲,故北人無錄取者。陳粵、施閩,能辨四聲也。

自1964年八月入學,至1986年五月,夏先生在北京病逝,前后二十二年,雖因“文革”中斷學業(yè),但我一直以夏門弟子身份在夏先生日記中出現(xiàn)。據(jù)夏先生日記記載:

1965年二月一日。晴。夏正除夕。夕心叔、議對、汝杰共分歲宴。

二月二日。晴。夏正元日。今年破舊俗,不賀年。改《龍川詞系年》。施生來,與散步至黃龍洞,紅梅才有數(shù)朵。為說論文題可作“宋詞如何寫新題材”,此古人之“古為今用”。

1974年九月四日。星三。晴。施議對寄論陳亮文來。

1976年三月廿二日。風。得施議對函,謂有意讀詞。

三月廿三日。星二。上午發(fā)施議對閩省委黨校函,告《詞例十編》未成。

夏先生相邀合作《詞例》,信中寫道:

議對同學:

頃接三月十一日(廿二)來信,欣悉已調(diào)省注釋李贄著作,去歲已讀到關(guān)于李贄冊子,想是君寄來。讀一麟一爪,甚盼見全龍。不知何時能全書殺青,不勝企望!《福建師大學報》亦曾寄到,均此謝謝!

鄧廣銘先生在京見過兩三次,其“王安石”冊子題字,則不是我筆。

我在去年暑假來京,忽已數(shù)月。初來因患腦病入?yún)f(xié)和醫(yī)院用電流圖,不料后來傳染流行病發(fā)高燒,幾乎成肺炎。近來因病后體弱,腦病、冠心病猶在黏纏中,不能參加工作仍請假休養(yǎng)。您有志繼續(xù)治詞學,甚可愛佩。在舊根基上繼續(xù)深入,必有成就,辛勿中途廢置。燾有一稿名《詞例十編》(分字例、句例、片例、聲例、韻例等十編),從前寫了十多年,幸原稿尚在,何時寄往福州與您同寫成,不勝盼望,看將來機緣如何。

聞“教授“不能退休,您有消息否。專此復承

近好燾啟

廿三日

夏先生畢生以詞為業(yè),心無旁騖,獲知學生“有志繼續(xù)治詞學”,頗寄厚望。

2022年,夏承燾先生誕辰122周年?!断某袪c日記全編》隆重出版,這是學界一件大事。夏先生這部日記,不僅保存夏先生個人七十年詩書生涯的記憶,而且為閱讀二十世紀、了解二十世紀,開辟了一條超越時空的人生隧道。這部日記之所以具有特別意義,是因為夏先生寫日記,在于為己,而非為人。學者之為己、或者為人,孔夫子時代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分,孔夫子之后,為己、為人,則有更加明顯的界線。就夏先生個人而言,他寫日記,只是在于每日將自己的言行記錄下來,以便隨時查考及反省,而非預備日后成名,讓人當作歷史而加以點贊。用夏先生自己的話講,他寫日記就是為著以之當座右銘,以勤勵來日。這是夏先生寫日記的本初之心,也是《夏承燾日記全編》這部日記之所以具有特別意義的原因之所在。

1916年,正是夏先生開始寫日記的那個時間段,夏先生有一則札記甚是值得留意。其曰:

晚飯后與家人坐庭下,閑談予家昔年事。父親謂當十余年前,金選卿公設(shè)帳予家,時予方二、三歲,頸上生異瘡,晝夜號咷,唯金公抱之外庭,見庭聯(lián)即破涕為笑,且目注聯(lián)上字不少瞬。因大奇之,嘗囑告家人曰:是子未離乳臭,即知如此,他日必非凡人云云。噫!予生性駑鈍,年已弱冠,而尚屑瑣自牽,虛度韶光。視諸古人,既不能如終軍之稱纓,為國家建勛立業(yè),又不能如李長吉之賦高軒,王子安之賦滕王,以文章見重公卿。乃上蒙先人虛許如此,實所不解。謹述之于斯,其亦以之當座右銘,勤勵來日。雖不敢望必達金公之言,希幸不致無聞于世與草木同腐焉也可。

這則札記,是我當年在天風閣(朝內(nèi)大街九十七號)為夏先生撰寫《夏承燾傳略》時所見,并曾將其采入傳中。當年的記錄是:1916年六月十一日。今見十二卷本日記全編,這則札記載于1917年六月十一日日記。據(jù)編者按,“1916年日記原稿已佚,茲從遺篋中揀得,當系摘錄稿”。就夏先生寫作日記的本初意愿看,這則札記,可作《夏承燾日記全編》的開篇。

夏先生十分珍惜自己的稟賦,亦以一個“笨”字作為治學的根本。夏先生一生所做事,千百萬件,但當中兩件,札詞例和寫日記,卻是每日功課;兩件事,也已成為夏先生治詞業(yè)績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文革”中,夏先生當然知道,今天寫日記,明天就可能被抄家,所有日記都將被當成罪狀受到批斗。但他不忘初心,還是天天寫日記。記得當時,受魏佑功先生囑咐,我曾多次到夏先生家中,與談時事。每次談話,夏先生都記錄在當天的日記里。如曰:

五月十七日。晴。夕議對來,商作一文論,以新觀點讀唐宋詞,約分五題:一、詞的感情;二、藝術(shù)欣賞;三、糟粕特多之原因;四、民族矛盾與階級斗爭;五、附說考證。議對謂有此則予舊作各詞論不必改,范文瀾之通史亦只另寫一序而已。

六月九日。晴。風。六時議對來,啟發(fā)許多語。謂第一須認錯交出槍來。為之心胸開朗,進飯二碗,思交出全部日記,重新做人,徹底坦白,甚感之,當是黨囑助我。

六月十日。晴。風。傍晚施議對來幫助,甚感之,當是黨囑助我。

六月十二日。陰。休日。晚議對來助予。

六月十七日。夕議對來,囑再想錯誤事實,深作檢查。

六月廿二日。傍晚施議對來,謂此次敵我矛盾是你死我活之斗爭,檢討要低頭認罪,自恨過去錯誤,不是作辯論。此語對予有啟發(fā),為之心平氣靜。夜眠尚安。

以上是1966年五、六月間夏先生日記摘錄。當其時,浙江省委組織“林夏戰(zhàn)役”。林淡秋同志作為黨內(nèi)資產(chǎn)階級的代理人,夏承燾先生是黨外資產(chǎn)階級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二人被推出,代表斗爭大方向。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夏先生雖以東坡精神看待周圍的一切,但仍未完全忘卻此身之是否為我所有。那時候,夏先生看大字報十分認真,有學生揭露,“不是棋邊即耒邊,好風如扇月如鐮。菜根滋味老逾美,蔗境光陰夢也甜”,是攻擊人民公社敬老院。又揭露“相逢都在湖風里,白鷺東飛我向西”,以為不滿社會主義制度,向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夏先生看了便以“牛鬼蛇神夏承燾”的名義,寫了《說我?guī)资着f詩詞的原意》一文進行答辯。其曰:

“臨安人民公社敬老院”詩,第三句用古語,“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院里老人都在階下種菜佐餐,我用此以喻滋味好。第四句用顧愷之吃甘蔗,從末梢吃起,吃到根,說是“漸入佳境”。我的意思是說敬老院里的老人過美好的生活。有人解作:蔗境(佳境)只在夢里,說我譏院里生活不好。我以為原詩是“夢也甜”,而非“只夢甜”,此說可商。

又曰《湖上雜詩》:

“相逢都在湖風里,白鷺東飛我向西”,那時我住在浙大西湖宿舍(平湖秋月隔壁的羅苑),這詩是從斷橋經(jīng)白堤歸家時所作,故云“我向西”(平湖秋月在斷橋之西),無他隅見。

在現(xiàn)實世界,從“一代詞宗”到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腳色被替換,但夏先生始終的堅守,即其本初意愿,不曾被動搖。

1975年七月三十一日。由杭州到北京。夏先生開始人生最后十年旅程。由“一代詞宗”到“一代詞的綜合”,終于進入人生中的忘我之境。在團結(jié)湖寓所,夏先生手捧一冊《夏承燾詞集》(自校本),反復把玩。時而看看封面,時而看看扉頁。他拿起筆來,在夏承燾三個字邊上,另寫上夏仲炎和夏中華兩個名字。這時候,不知是不是已將自己的名字也給忘記了? 不過,先生好像正在構(gòu)造一首將地、天、人融合為一的篇章。中間兩個對子已經(jīng)有了,就等首尾二聯(lián)。跟隨著先生的節(jié)拍,循序漸進,這不正是先生二十四歲所作《登長城》嗎?

不知臨絕頂,四顧忽茫然。地受長河曲,天圍大漠圓。

一丸吞海日,九點數(shù)齊煙。歸拭龍泉劍,相看幾少年。

地受、天圍,一丸、九點,龍泉寶劍在握。多么廣闊的視野,多么廣闊的胸襟。環(huán)顧四周,已不知今世、何世。

1986年五月十一日(四月初三)凌晨四時三十分,夏先生病逝于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我守護病榻,曾以彊村老人絕筆詞韻,賦得《鷓鴣天》一曲以寄哀思。詞曰:

病榻懨懨忍便分。遼天何處喚歸魂。春蠶到死絲方盡,絕代宗師哭謝鄰。

新浙派,眾星尊。髯公青兕認前身。平生事業(yè)猶無竟,桃李門墻起異軍。

夏先生身后,值得慶幸的是,終于有一位可以付托終身的后生學子出現(xiàn),亦終于有一家愿意以最高品級將此藏山之作奉獻于世的出版社出現(xiàn)。這就是夏門隔代傳人吳蓓女史及浙江古籍出版社,二者皆為夏先生日記編輯出版做出巨大貢獻。今日,《夏承燾日記全編》出版發(fā)行,夏先生的本初意愿得以實現(xiàn)。夏先生于泉下有知,必當掀髯一笑,慶幸其畢生心血沒有白費,而作為夏先生的弟子,同樣亦欣喜不已,慶幸夏先生的傳世衣缽,得以圓滿保存,夏先生的詞學真?zhèn)骷捌湓姇聵I(yè)將進一步得以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