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歌永遠嘹亮
《光明》(李東華主編《童心向黨-百年輝煌》書系之《光明》,作家張曉玲與畫家顧寶新共同創(chuàng)作。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是闡述“知識是光”的繪本經(jīng)典。它告訴我們童心是光,追逐知識的靈魂是光,和平是光,自由解放獨立尊嚴(yán)是光。
全書都是黑灰底色,表明了解放前飽受戰(zhàn)難的舊中國國之不國、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故事發(fā)生地選擇在最黑的監(jiān)獄。作家畫家的筆觸立根在最黑的地方尋找人類最強烈的心靈之光明。
書頁間的潔白光明僅僅來自于格子窗外的天空、追求自由新生活的小蘿卜頭、革命同志之間相親相愛同仇敵愾,一起迸發(fā)出來的最自然的心光、希望:我愛中國,振興中華。我很感動小蘿卜頭始終在一束光里。
在這本近乎完全灰黑的書中,當(dāng)作家寫出這行字:“我是一個好孩子,我愛中國”,真是陽光萬丈啊。
作家的功夫體現(xiàn)在節(jié)制情節(jié)和語言的自覺上。我感到她每一個字都經(jīng)過精挑細選,自然清新,又很注重與現(xiàn)代讀者的溝通,比如小蘿卜頭考叔叔的那句話,“假如雞和兔被關(guān)在同一個籠子里……”
好像每個字、每筆畫都是從狹小的格子天窗里漏下來的紅太陽和白月光。像巨石下抽穗冒出來的嫩芽,碧綠、柔軟卻韌勁無限。
兩位藝術(shù)家將精煉運用到極致,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感謝他們最大限度的精簡和選擇,每個句子與每幅畫都極力在黑灰中拒絕或者小心翼翼地表現(xiàn)“黑暗”,同時敘述、唱響著“潔白與光明”。
黑暗無奈何光。從黑暗中井噴出來的人性的高貴與不屈,渴望自由解放的靈魂,那是任何野蠻也壓不垮、關(guān)不住、殺不絕的。
全書最高音在畫外與書外,最后那只佇立著像石化了的小鳥,它并未飛翔在空中,畫家讓它佇立,它不豐腴,羸弱疲憊,像一無所有的小蘿卜頭的靈魂,可它頭頂一片曙光,誰說那不是新中國新世界的勝利曙光呢。
也許它下一秒就要展翅飛翔,飛翔在我們的希望和祝福里。
倒數(shù)第二頁最觸目驚心。我理解為畫外音——“1949年9月6日,9歲的小蘿卜頭和父母一起被殺害于重慶歌樂山下的松林坡?!?/p>
這行字不是圖畫書的行文字體,它鮮血淋漓壓軸在全書之外,是事情的真相。白紙黑字像通知,像報道,寫在一頁的右下角,字體很小,肅穆、戳心,叫人肝腸寸斷。那大片的無限的空白是祭奠英烈的白幡嗎?
真相不在作家的述說里,也不在畫家的筆觸里,作家與畫家一致要回避這個殘酷的“黑中至黑”。他們偏要講述黑暗中的光明故事——追求知識,一筆一畫地書寫我愛中國,追求國家振興民族獨立的光明心靈是最大火光,終將熊熊燃燒無邊無際。
黑夜再長,曙光終將到來。
回到全書第一句話,天,快要亮了。夜,必將光明。
或者在敵人的枷鎖、皮鞭、屠刀、槍炮下的革命者,他們高唱自由、高唱我愛你中國的心靈始終是光明幸福的。我深深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