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重慶日報文學獎評選啟動 ——傳遞時代強音 抒寫巴渝新篇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
山水之城,美麗之地——今日重慶,兩江潮涌,百舸爭流,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在打開。
時代,永遠需要記錄者。
即將迎來創(chuàng)刊70周年的重慶日報,忠實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80周年,5月13日,依托重慶日報《兩江潮》副刊,首屆重慶日報文學獎評選活動將正式啟動。
文學之光璀璨兩江之上,新時代重慶文學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號角,正在吹響!
開創(chuàng)
首設文學獎,展示重慶文學力量
山水之城,歷來文風熾盛。重慶文學傳統(tǒng)燦爛而悠久:歷代文學名家在重慶留下不朽華章;新中國成立后,小說《紅巖》從重慶風靡全國,一大批重慶作家、詩人主動融入國家、民族和個體的前途命運,密切觀察新時代、熱情書寫新史詩,以創(chuàng)新圖變的精神和接續(xù)奮斗的姿態(tài),匯入了新時代文學的大格局。
作為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于1952年創(chuàng)刊。70年來,重慶日報堅持黨報擔當,關注著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創(chuàng)刊于20世紀70年代的重慶日報《兩江潮》副刊,則是重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幾十年來,《兩江潮》高揚時代性、文學性、地域性,已經(jīng)成為全國知名的副刊品牌。潤物無聲春有功,對于重慶這座城市文化氛圍的塑造和文學隊伍的培養(yǎng),《兩江潮》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幾十年來,一批批《兩江潮》作者以充沛的激情、細膩的筆觸,記錄著時代的脈搏,記錄著人間的冷暖,記錄著社會的變遷。近年來,通過舉辦 “我和我的祖國”“成渝走筆看雙城” “百年榮光”等主題活動,《兩江潮》團結起一大批作者,重磅推出的《尋找湮滅的名字》《山路為證》《難忘是下莊》《君自垂千古 吾猶戀一生——楊雪峰妻子的心路歷程》等作品,更在中國新聞獎、重慶新聞獎等評選中屢獲大獎。
首屆重慶日報文學獎,正是在重慶日報創(chuàng)刊70周年來臨之際,依托《兩江潮》設立的。該獎項由重慶日報主辦,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重慶分公司、重慶悅瑞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承辦,其參評篇目主要聚焦于黨的十九大以來發(fā)表于《兩江潮》的作品。
本屆評選活動將在初選、初評、終評的基礎上,分別評出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在此期間,還將組織文學采風,攜手作者丈量巴渝大地,感受時代新貌。獎項揭曉后,優(yōu)秀作品朗誦會、獲獎代表分享會等系列文學活動將陸續(xù)開展,專家、作者們將共同探討文學議題,致力于更好地發(fā)揚重慶文學傳統(tǒng),展示重慶文學新氣象,進而推動新時代重慶文學高質(zhì)量發(fā)展。
追憶
半世紀副刊,引領重慶文學發(fā)展
在許多重慶人眼里,《兩江潮》副刊承載著一段段溫暖的記憶。它是一片重慶文學的沃土,始終向著巴渝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一批批作者勇立潮頭,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抒寫了巴渝大地上人民的奮斗之志、創(chuàng)造之力、發(fā)展之果。
幾十年來,《兩江潮》始終遵循藝術規(guī)律,用文學觀照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了中國文學的空前繁榮,那個屬于文學的黃金時期,激活了作家們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熱情,整個中國文壇重現(xiàn)生機,一大批重慶作家為中國文學百花園增添光彩,《將軍決戰(zhàn)豈止在戰(zhàn)場》《藍水兵》《檸檬葉子》《無限事》等具有全國影響的作品相繼涌現(xiàn),重慶文學面貌煥然一新,文學發(fā)展迎來了巨大的空間。
“彼時的重慶,《兩江潮》是唯一的報紙副刊。其周一至周五每日出刊,飽滿的體量,為作者成長提供了豐厚土壤?!?中國作協(xié)會員、高級記者許大立說。許大立曾任重慶日報副刊部主任。他很自豪地說,近半個世紀,《兩江潮》薪火相傳,影響巨大,一大批文學青年在這里激揚文字,碰撞思想,從《兩江潮》走向了遠方。
培養(yǎng)作者,《兩江潮》用心用情。重慶市作協(xié)副主席、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元勝曾是重慶日報副刊編輯,他回憶道:“在那個文學理想勃發(fā)的時代,寫作是一項全民活動。對于來稿中涌現(xiàn)的潛力作者,編輯總是第一時間聯(lián)系,不但認真回復每一封來稿,還會對作者上門輔導。很多人在《兩江潮》這個‘搖籃’里成長起來,我也是其中一個?!?/p>
中國作協(xié)會員文猛是從《兩江潮》成長起來的基層作者代表。早年在萬州工作的他,因為偶然機會得到副刊編輯的鼓勵和指導,“他們通過電話、信件對我手把手的指點,引領我走上了副刊寫作之路。生活給了我靈感,發(fā)表給了我力量,可以說,《兩江潮》就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的文學之路,激勵我不斷前進?!?/p>
供職于大溪溝一家私企的張金金是80后,他對《兩江潮》頗為關注。“公司能看到《重慶日報》,我經(jīng)常留意《兩江潮》,那些展現(xiàn)巴山風物、訴說渝水鄉(xiāng)愁的文字,讓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長大的城市,原來還有那么多動人故事。”
《兩江潮》之于重慶文學的深遠影響,重慶市作協(xié)副主席,西南大學教授、博導,西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蔣登科這樣總結:它對建構重慶文學、文化氛圍貢獻巨大,它傳承了重慶文學的文脈,厚植了重慶文學的根基,積淀了重慶文學的底蘊,培養(yǎng)了重慶文學的隊伍,保存了重慶文學發(fā)展的信息。
期許
以評獎帶動創(chuàng)作,重塑重慶文學輝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命脈,文藝是一個時代的號角。沒有文化的繁榮,就不會有城市的繁榮;沒有文化的豐富,就不會有生活的豐盈。以文立心,與城市同行;以文鑄魂,為時代寫真。應運而生的首屆重慶日報文學獎,承載著時代的使命,也被寄予厚望。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阿來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相信在重慶日報文學獎推動下,重慶一定能夠產(chǎn)生影響中國的文學。” 中國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也表示,重慶日報文學獎能團結更多作者,為推動重慶文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
以文學照亮生活,用思想溫暖人心。多年來,《兩江潮》副刊秉承一切以作品說話的原則,尤其關注青年作者、基層作者,在重慶的大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此次設立文學獎,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將再次確認了作為一個藝術門類的文學對于一座城市所承載的價值,并上升為了一種文學行動。同時,這一獎項由重慶最權威的黨報創(chuàng)設,從媒體傳播的角度來評選,一定會與市民生活更貼近,讓文學影響更多市民,進而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文品質(zhì)。
在重慶加快建設內(nèi)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時代背景下,重慶日報文學獎將把握時代的脈搏,高擎精神的火炬,致力于評選出根基扎實、底蘊深厚、敢于探索、樂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作品,帶動重慶文學創(chuàng)作,展示重慶文學新氣象,促進重慶文學走向新輝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文藝工作者前路廣闊,任重道遠。值得期待的是,伴隨重慶日報文學獎評選,一批和時代血肉相連、和重慶血肉相連的優(yōu)秀作品將涌現(xiàn),更多寫作者也將守正創(chuàng)新,參與到與時代同行的書寫中,重慶文學的天空群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