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白燁:人民性文藝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指引 ——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八十周年
來源:文藝報 | 白燁  2022年05月18日09:18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談到百年黨的文藝發(fā)展歷程時,鉤玄提要地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文藝戰(zhàn)線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tǒng)、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fā)展道路?!边@里的一些精要表述與重要概念,既涉及到黨的文藝路線的發(fā)展脈絡,又關乎到黨的文藝思想的確立。應該說,黨的文藝思想與文藝路線的形成與成熟,都是在毛澤東思想日臻成熟的延安時期。尤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fā)展道路”,其理論基石和思想原點,都來自于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

80年來滄桑巨變,《講話》精神代代相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在新世紀到新時代的20多年,《講話》對于不同時期的文藝發(fā)展,都以各種方式給予了精神的滋養(yǎng)和思想的引領??梢哉f,80年來,《講話》對于文藝的方向與道路的理論指引無處不在,對于文藝的發(fā)展與繁榮所起的推動作用無比巨大,對于黨的文藝事業(yè)和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所給予的重要影響無可估量。

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是黨為解決1940年以后延安文藝界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并系統(tǒng)地制定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而召開的。深知文學藝術是整個革命戰(zhàn)線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的毛澤東,在充分調查研究現狀和深入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在座談會上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一重要講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與方法,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與具體文情,系統(tǒng)地闡述了文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為文藝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確立了正確的方向。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有很多精湛的論述,很多重要的觀點。最為重要的,是圍繞著“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明確地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大眾”,“為著人民大眾”。毛澤東對“人民大眾”的概念作出了如下闡釋:那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即“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在此后的論述中,“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全稱提法常與“工農兵群眾”的簡稱概念交叉使用。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向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在“與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中轉移“立足點”的問題,并充分認識“社會生活是文藝的唯一源泉”,要求“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同時,要正確把握文藝的提高與普及的關系,既要認識到“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又要更加重視目前條件下的“更為迫切”的“普及工作的任務”。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厘清了對于文藝的一些基本看法,提出了我們黨對文藝工作的基本認識,在當時的延安及各個解放區(qū)乃至國統(tǒng)區(qū)產生了極大的功效,發(fā)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不僅澄清了人們的文藝思想,確立了革命文藝的基本方向,對于促進延安文藝運動的大眾化,包括后來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與引領效用。

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經整理修改之后,于1943年3月在延安《解放日報》部分發(fā)表,10月份全文發(fā)表。但《講話》的基本要點和主要精神,在座談會召開之后便在解放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廣泛傳播開來,對廣大革命文藝家的思想轉變,各種文藝形式的創(chuàng)作轉型,都給予了有力的推動和巨大影響。特別是在當時的延安,各種文藝形式在一個時期形成了面向人民群眾、服務工農兵的文藝運動主潮。尤其是來自民間的秧歌劇推陳出新,成為好作品多、群眾喜歡看的新興文藝形式。據《毛澤東在延安》一書披露,1943年春節(jié)期間,魯藝秧歌隊在延安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毛澤東邊看邊點頭,笑著贊揚道:“這還像個為工農兵服務的樣子。”以人民群眾為表現主角,以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文藝運動中出現的這種喜人的變化,正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極力提倡的文藝方向,毛澤東所熱切希望看到的文藝景象。

還有一個有助于理解《講話》精神的事例,是郭沫若的“有經有權”的評價。據胡喬木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中回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正式發(fā)表傳到國統(tǒng)區(qū)后,郭沫若看了之后說道:“這個講話很好,好就好在有經有權”。毛澤東聽到后很欣賞這個說法,認為得到了一個知音。胡喬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的回憶文章里,就“經”“權”之說作了簡要的論析,明確地指出:“《講話》主要有這樣兩個基本點,一個是文藝與生活的關系,一個是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在這兩個基本點上,《講話》的原則是不可動搖的”。所以不可動搖,是因為它深刻總結了文學藝術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反映了共產黨人對于文學藝術本質與性能的科學認識與深刻把握。正因如此,講話“深刻的思想性和說理性,仍使我們每一個相信真理的人感到折服,它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基本內容,將使我們長久地受到教益?!保ê鷨棠菊Z)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1949年7月,在中國新文學尤其是當代文學歷程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全國文藝工作者的大團結,各路文藝隊伍的大會師,文學藝術戰(zhàn)線的新建構。郭沫若在大會的開幕詞中鄭重指出:“7年前的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已經給予了我們明確的指示。這個講話里的原則性指示一直是普遍而妥當的真理。在今天我們應該明朗地表示:我們一致接受毛澤東的指示,把這一普遍而妥當的真理作為我們今后文藝運動的總目標?!敝軗P在《新的人民的文藝——關于解放區(qū)文藝運動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規(guī)定了新中國文藝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就是努力履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成長進步的人民文藝。在此后的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中,無論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得與失,還是文藝事業(yè)的起與伏,都與此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十七年時期,尤其是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在對于國情的認識與判斷上出現偏差,“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進行了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保ā蛾P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使得這一時期的文藝工作與文藝領域不時出現偏差,其中的主要問題,就在于對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沒有在“經”“權”之辨上作出應有的區(qū)分,偏離了“經”的方面,偏向了“權”的方面,游離了“為人民大眾”的基本目標。因而,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后,于1960年召開的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進一步確認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1962年5月2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鄭重提出“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的以工農兵為主體的全體人民都應該是我們的文藝服務的對象和工作的對象。”這種理論思想上的糾偏努力,使得文藝創(chuàng)作在面對社會現實和服務人民大眾方面,都較前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從文學領域來看,這一時期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以“三紅一創(chuàng)”(《紅巖》《紅日》《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和“保青山林”(《保衛(wèi)延安》《青春之歌》《山鄉(xiāng)巨變》《林海雪原》)為代表,在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農村題材兩個方面,形成了雙峰對峙的突出成就。以柳青、趙樹理、周立波等人民作家為代表,不少作家藝術家把創(chuàng)作之根深深扎進生活深處,在“深扎”中與人民聲息相通,在寫作中與時代同頻共振。

后來,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日漸趨于政治化乃至“左傾化”之后,“為人民大眾”的總體性提法不再強調,而逐漸由“為工農兵服務”的簡略性提法取而代之。再到“文革”前后,“為工農兵服務”又進而演化成“為政治服務”、“為中心服務”,不僅文藝的路子越走越窄,一大批文藝家和文藝作品遭受批判與封禁,乃至走向“缺少詩歌、缺少小說、缺少散文、缺少文藝評論”,“百花齊放都沒有了”的境地。而出現這種現象,說到底是偏離了“為人民大眾”的這一正確路向的結果。

“文革”十年,萬馬沉寂,走出“浩劫”,百廢待舉。在文藝領域,經由恢復文藝組織,平反冤假錯案和清算極左流毒,文藝工作逐步走上正軌。但因一個時期造成的思想混亂,或使一些人躊躇不前,或在一些問題上頻現爭議。1979年,中國文聯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舉行,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向大會致祝詞。他在肯定文藝工作的顯著成就,贊許文藝工作者的突出貢獻的同時,著重就文藝的方向與路線,方針與政策進行了精要的論述。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叭嗣袷俏乃嚬ぷ髡叩哪赣H。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蔽乃嚬ぷ髡咭白杂X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jié)、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chuàng)作歷史的奮發(fā)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根本道路。”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黨中央召開的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關于《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其中正式提出:“不繼續(xù)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發(fā)表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社論,明確提出:“我們的文藝工作總的口號是: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種對于“二為”方向的再度確立,既是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基本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對“為人民”的文藝路線的堅定回歸。由此,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心明眼亮,也充分調動起文藝創(chuàng)造的旺盛活力,由此開始的新時期文學與文藝,走向了各類創(chuàng)作爭奇斗艷,文藝探討空前活躍的繁盛格局。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

在文藝發(fā)展的不同時期,既會適逢不同的機遇,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zhàn)。從20世紀90年代起,由于經濟與文化的市場化、全球化的影響,文藝領域在依流平進的穩(wěn)步發(fā)展中,一個時期呈現出生產商業(yè)化、寫作個人化等種種新的傾向,不斷影響著正常發(fā)展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活動。在這期間,先后召開的中國文聯第六次、中國作協第五次代表大會,中國文聯第七次、中國作協第六次代表大會和中國文聯第八次、中國作協第七次代表大會,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先后代表黨中央作了重要講話,都以對人民性的文藝路線的高度強調和深刻論述,來解決相關問題,引領文藝現狀。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充分認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充分認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認識人民群眾對文藝發(fā)展的基本要求?!焙\濤在講話中指出:“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的血肉聯系之中。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豐厚土壤和源頭活水?!边@樣一些在新歷史條件下繼承并發(fā)展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精髓的重要文藝論述,使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不斷新變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中,堅定了方向,保持了清醒,增加了定力,也為這一時期的文藝活動與事業(yè)發(fā)展繼續(xù)行進在“為人民”的康莊大道上,提供了思想的指引和重要的保障。

進入新世紀,步入新時代,國家發(fā)展進入快車道,國際形勢頻發(fā)大動蕩。習近平總書記在統(tǒng)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文藝事業(yè)的地位與作用,十分關切文藝創(chuàng)作的繁榮與發(fā)展,在2014年10月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此后多次就文藝工作發(fā)表重要講話,把文藝工作擺在了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概要闡述黨對文藝的新要求與新希望時,既抓住文藝的屬性與規(guī)律等基本問題窮原竟委,又切近文藝的變異與走向的現狀揚清激濁,許多重要論述既令人耳目一新,又給人極大啟迪。講話中談到文藝的方向問題時,在強調“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時,又就“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屬性做了新的解說,他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這種秉要執(zhí)本又簡明扼要的闡釋,以“為人民”為旨歸,揭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要旨與要義,也使“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在其內在精神上合而為一,統(tǒng)歸于“為人民”的終極目標。可以說,這是在文藝的本質屬性與根本方向上,又一次體現了新思想的新闡釋。

在此后依次召開的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的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都在開幕式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对谥袊穆撌?、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文藝與人民關系時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一切優(yōu)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yōu)秀文藝創(chuàng)作都為了人民?!备叨葟娬{人民在文藝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在論述“以人民為中心”時,特別強調人民與生活的一致性、同一性。他在指出“人民中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后,繼而又明確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告誡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chuàng)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币笏麄儭安粌H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边@既要求文藝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準備與實踐中,始終要“以人民為中心”,也要求文藝工作者以此為鑒鏡,時時檢視自己所熟悉所書寫的生活是否就是“人民的生活”,不斷地從根本上去校正自己的文學坐標。這些重要的講話精神,既給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給文藝工作者指出了著力的途徑。從2012年到2022年的這10年,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藝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凝神聚力、務實篤行,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中,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社會脈動,創(chuàng)作出一批又一批品質優(yōu)良的文學作品,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光彩奪目的人物形象,并以這樣富含生活元氣的寫作,滿帶時代銳氣的作品,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情。

從1942年毛澤東的“文藝為人民大眾”,到1979年鄧小平“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再到2014年習近平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2021年的“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在80年來的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的發(fā)展進程中,革命領袖和黨的領導人對于文藝的“人民”方向的堅定持守,對于文藝的“人民”屬性的充分肯定,既有力地指引了不同時期文藝工作的發(fā)展與繁榮,又深刻地總結了不同階段文藝工作的豐富實踐與基本經驗。正是在這樣的理論方針的正確指引下,中國當代文學藝術事業(yè),不管在什么時期,不管遇到什么障礙,都堅守了“為人民”的基本方向,穩(wěn)步行進在“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fā)展道路”上。這條道路為我們過去的文藝戰(zhàn)線贏得了不同時期的繁榮與繁盛,也必將為我們迎來新時代文藝事業(yè)的更好發(fā)展與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