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民族文學》漢文版2022年第5期|老藤:風從正北來(節(jié)選)
來源:《民族文學》漢文版2022年第5期 |  老藤  2022年05月27日08:04

老藤,本名滕貞甫,山東即墨人,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現(xiàn)任遼寧省作協(xié)主席。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出版有長篇小說《刀兵過》《戰(zhàn)國紅》《北地》《北障》《銅行里》《臘頭驛》《鼓掌》《櫻花之旅》《蒼穹之眼》等9部;出版小說集《黑畫眉》《熬鷹》《沒有烏鴉的城市》《會殤》《無雨遼西》等8部;出版文化隨筆集《儒學筆記》《孔子另說》等3部。作品曾獲東北文學獎、遼寧文學獎、《小說選刊》年度獎、《北京文學》年度獎、《湘江文藝》雙年獎、百花文學獎等,長篇小說《戰(zhàn)國紅》榮獲第十五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北地》入選2021年度中國好書;本人曾獲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yōu)秀作家貢獻獎。作品被譯為英、德、法、俄、阿拉伯、希伯來語等六種文字。

 

風從正北來

◎ 老 藤

未到烏蘭察布之前,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這樣一幅情景:鋪滿陽光的草原,悠閑吃草的牛羊,騎馬的牧民和嬉戲撒歡兒的牧羊犬,不時會有嗡嗡的蜜蜂從耳畔飛過,落在叫不上名字的花朵上。由此我想,草原的空氣一定是甜的,帶著混合味道的果香;草原的聲音一定是豪放的,有著蒙古長調般的悠揚。由此我還斷定,世界上所有的草原都應該是相似的,是包容、和諧和自然的交響。因為沒有一塊草原會像人工草坪那樣僅有一種草,大自然本身就是共榮共生的共同體,自有超越任何局限的審美取向,并由此造化一切美景。

一下高鐵,在感受到烏蘭察布整潔的底色后,風,便成了我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因為恰巧是冬至,烏蘭察布的風似乎是從四胡的琴弦拉出來的一般,帶著鋼絲般的質感,低回、深沉,充滿冷峻審視,讓你不得不收斂容顏變得嚴肅起來。我發(fā)現(xiàn),在車站迎接我們的小姑娘外套里竟然穿著薄裙,我問她冷不冷,她笑著說習慣了。

我沒有在其他季節(jié)來過烏蘭察布,不知那三季的風是怎樣一個姿態(tài),但這里冬季的風卻絕對有不可替代的性格,如同一個微醺的莽漢,突然間從馬上躍下,張開雙臂一下子把你攬在懷里,讓你猝不及防,讓你無言以對,讓你難以招架。當然,被擁抱的你肯定有許多話要說,有許多動作要做,甚至想狂飲一碗下馬酒來展示入鄉(xiāng)隨俗的豪邁,但勁風裹住了你的五官,此時此刻,你能感受到的只是聚攏的筋骨和咚咚的心跳。

也許,風是烏蘭察布歡迎你的一種方式、一種禮遇、一種態(tài)度。作為著名的風口之城,風是這里的特產,因為風,“察布”二字才有了意義。朋友告訴我,“烏蘭”代表紅色,而“察布”代表山口,山口不就是風之門嗎?烏蘭察布用它最著名的特產來歡迎遠方的客人,這如同某些好客的民族用面包和鹽、用五谷斗迎客一樣,應是最高規(guī)格的禮儀了。

本以為大風會像刮走雪片一樣刮走腦海里所有猜想的情景,結果卻恰恰相反。在從車站廣場走向中巴車的幾分鐘里,我覺得刮過臉龐的風似乎是一雙粗糲的大手,一頁頁翻過我拷貝的想象,翻過鮮花盛開的春天,翻過草長鶯飛的夏季,翻過雁陣鳴叫的秋空,一直翻到這北風卷地白草折的冬季。我忽然明白,冬季應該是烏蘭察布想象力最為活躍的季節(jié),所有對美的憧憬和描繪,一切個性化的啟蒙都來自這個被風打包的冬天。有古諺說,冬天選好種子,等待春天播種。其實,每個農夫在笸籮里挑選種子的時候,春苗已經在他心田里破土而出。

那么,烏蘭察布為什么會有這么強勁的風呢?當?shù)厝苏f這里是風口中的風口。這個解釋當然沒有問題,但我卻更希望從自然之外的文化上找點理由,哪怕這個理由十分牽強。我想到了古人發(fā)明的先天八卦。按照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烏蘭察布地處坤位,屬正北方,如此看來,這來自正北方的風就有了文化意味。由坤卦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答案,這是真正的大地之風,是至哉坤元,是萬物資生,是履霜踏冰,是龍戰(zhàn)于野。一言以蔽之:是風孕育并催生了一切。

風從正北來,天玄而地黃。該怎樣描述烏蘭察布的風呢?我云霧縹緲的思路上如同奔跑著一匹野馬,恣肆的野馬似乎不受我的駕馭,忽東忽西,時而似牝馬之貞,悠閑溫順,時而又足不踐土,乘云而奔。鎮(zhèn)靜之后,我總算可以捕捉到以下幾種閃念。

烏蘭察布的風是播種于野之風。說到播種,人們很少會聯(lián)想到風,農夫的勞作與風有什么關系?其實不然,農夫耕種于阡陌,而風卻播種于野。風是無形的犁,是隱形的船,是千手觀音,是不知勞頓的拓荒者,風讓曠野變得富有生機,四季循環(huán);風讓萬物的種子沖破藩籬,遍地生根發(fā)芽。試想,如果沒有風的搬運,千里曠野會是一種什么情形,不要說鹿鳴于野,不要說群芳爭艷,就連蒲公英小小的白花傘也不會飄遠。從播種的意義上看,烏蘭察布的風不僅僅利在當?shù)?,浩蕩之風承載著種子越過長城、跨過黃河,像遮天蔽日的綠色巨扇鋪展在遼闊的中原。

烏蘭察布的風是蓄勢儲能之風。在高鐵上,透過車窗我看到了一座座風力發(fā)電機,這巨大的鋼鐵三翼鳥不急不緩地轉動著翅膀,頗有一副好脾氣。我問當?shù)嘏笥?,風車為什么不快速轉動呢?按道理應該是轉得越快發(fā)電越多呀。朋友說,風可以快,但風車要勻速,否則就會燒掉電機,“欲速則不達”用在這里是最好的解釋。朋友的話引發(fā)了我的聯(lián)想,的確,成事要靠定力,風車發(fā)電啟示我們,人可以順勢而為,但不可以隨波逐流。電機要控制轉速,心臟要急緩適度,把握好度是水平的體現(xiàn),任何事物一旦滑向無度就會出問題。朋友告訴我,烏蘭察布是風力發(fā)電之鄉(xiāng),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聽到這里,我想起出發(fā)前的首都賓館之夜,外面寒風凜冽,房間里卻溫暖如春,一盆綠蘿長勢喜人,也許正是烏蘭察布草原上那些鋼鐵巨鳥扇動的翅膀,給首都帶來了絲絲春意。

......

(閱讀全文,請見《民族文學》漢文版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