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美文》2022年第5期|陸春祥:百江辭典(節(jié)選)
來源:《美文》2022年第5期 | 陸春祥  2022年05月31日08:26

故鄉(xiāng)百江是個鎮(zhèn),昔稱百杠,諧音百江,面積235平方千米,如一張倒垂之樟樹葉,懸掛于浙西白云深處,下轄十五個行政村,總?cè)丝趦扇f余。境內(nèi)山高塢深,溪澗縱橫,數(shù)十座海拔近千米高峰星布其間。

富春江的支流如人的毛細血管那么多,百江沒有一百條江,卻有不少的溪,羅佛溪、羅溪、白鶴溪、前溪、后溪,山連山,云疊云,水接水,云水之間,像極了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居圖》。我不確定黃公望有沒有經(jīng)過我家門口,但他一定長久地在富春山里轉(zhuǎn)悠過。

時光如駟之過隙,僅以印象深刻處匯成十一則辭條記之。

安禪寺

梁武帝蕭衍是有才的,詩賦好,音樂繪畫書法均有高深的造詣,為政廣納諫言,崇儒興學,政績顯著,勤于政務,無論春夏秋冬,皆五更起床工作,冬天手都凍裂。但他對佛的信念也執(zhí)著,曾四次舍身出家,這樣的氛圍下,南梁全境大興佛寺,民眾對佛也是頂禮膜拜。

梁大同二年(536年),蘇州造起了規(guī)模宏大的包山寺(顯慶禪寺),而離蘇州數(shù)百里的百江永濟橋頭,當?shù)靥幨繃辣+傄矂?chuàng)立了安禪寺,這不是國家行為,這只是在“菩薩皇帝”影響下的自覺行動。安者,定也。安逸,安樂,安寧,安詳,安閑,都是人們向往的好詞,重要的是,安心。嚴處士應該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民眾對佛的需求,安禪寺就這樣建起來了。殿堂樓閣數(shù)百間,各種雕繪儼然,百姓神情莊重,進進出出,在膜拜中求得心安。

唐朝進士徐凝來了。這一天,他從老家松溪前往分水,經(jīng)過羅佛溪,見橋頭有安禪寺古跡,就下船游玩。他的《游安禪寺》這樣寫:“欲到安禪游勝概,先觀涌塔出香城。樓臺有日連云漢,壑谷無年斷水聲。倚竹并肩青玉立,上橋如踏白虹行。傷嗟置寺碑交碎,不見梁朝施主名?!毕氘斈?,安禪寺初建,規(guī)模也不小,寺后有關帝廟,寺附近還有高樓雄塔,可是,幾百年過去,這一切,似乎都被淹沒了,此情此景,徐凝數(shù)聲嘆息,翠竹依舊青青,橋卻破舊細小,寺前無僧人,有殘碑,那位嚴姓施主似乎什么也沒留下。

一千三百多年來,安禪寺毀毀建建,死死生生,但它如一株不倒的胡楊,依舊在天地間頑強生長著。宋代何夢桂如此調(diào)侃:“一庵許大且休休,世界三千海一鷗。大地山河容不得,住持只在一毛頭?!保ā顿洶捕U僧如師》)到了元代,安禪寺依然是分水縣的八景之一,分水知縣尹昌敏的眼光獨到,現(xiàn)在完全可以用來打百江的廣告:“山風不動白云低,云在山門水在溪。日靜老僧應入定,蒼龍睡穩(wěn)白云棲?!?/p>

伏虎山麓,郁郁青青的茶山腳下,我走進安禪寺,不大的三間齋堂,煙火頗盛,里面供奉著觀世音、韋馱、財神、土地、華佗等菩薩及塑像,寺與像,皆本地一些善男信女集資興建供奉。寺邊有雜樹、翠竹,還有古井。我朝古井深處探望時,背后傳來曹啟文兄“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吟誦,情景甚為恰當。

忽然想,眼前的衰落與古代的興盛,都是自然演化的結(jié)果,安禪寺早已凝固成歷史符號,人們久久不忘,也是因為久遠的文化記憶,但所有的過往都證明,一切教人向上、向善的東西,都是美好的,會給人以力量,安如此,禪也如此。

禪寺的鐘聲已歇,但聲音仍從花朵里傳出來,我似乎聽到了日本俳圣松尾芭蕉這樣吟唱。

長庚將軍

長庚姓葉,是開國少將,我記事起,就聽到他的傳奇。某次,一支紅軍隊伍經(jīng)過他家門口,望著扛槍的軍人,十三歲的放牛娃極其向往,他和同伴有了一個決定:向溪中丟一把柴刀,如果刀直立,他就跟紅軍去當兵。溪中一團水花濺起后,他們跑到水中一看,柴刀果然直立,他就這樣當了兵。

后來,我讀到葉長庚的傳記,他當兵經(jīng)歷卻是這樣的:因家貧,八歲就放牛割草,十二歲開始打零工,某次作為腳夫去了廣東韶關,就在那里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他先被編入機槍連,北伐攻南昌、南京,升為代理排長。在江西吉安,他率本排的22名戰(zhàn)士及2挺重機槍、8支步槍,投奔了紅軍,按當時紅軍的獎勵章程,機槍獎250大洋,步槍及投奔人員各獎50大洋,葉長庚卻拒絕獎勵:我們是尋找光明道路,不是為錢來的!軍長彭德懷知道后,特地接見了他,不久,葉長庚就加入了共產(chǎn)黨。

著將軍服,葉長庚威嚴的白色雕像佇立在紀念館的正門中間,序廳、卓越的功績、赤子的情懷、信仰的力量,我一一細看他六十年的事跡:親歷五次反圍剿,全程參加長征,紅八軍四師二團團長,贛南獨立十二師師長,湘贛軍區(qū)代參謀長,晉察冀軍區(qū)第四軍分區(qū)參謀長、副司令員,中共七大代表,黑龍江軍區(qū)司令員,十五軍副軍長,鄂西戰(zhàn)役,江西省軍區(qū)副司令員、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身經(jīng)百戰(zhàn),十幾處身傷,并沒有驚天動地的經(jīng)歷與職位,但葉長庚的一生,卻與中國革命緊密相連,從腳夫到將軍,不僅是他個人的經(jīng)歷,也是革命者堅持信仰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不凡填平了一個個苦難,鑄就了人生的輝煌。

我在長庚將軍第一次回鄉(xiāng)的照片前觀察良久,場面是那種早已不見的簡陋與寒傖,村民圍著將軍,將軍揮著手向鄉(xiāng)親宣講:全國解放了,農(nóng)民有田種了,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將來我們都會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生活。畢竟是南征北戰(zhàn)的將軍,見過世面,眼光遠,懂得人生真諦。

去年春節(jié)期間,我在老家待了數(shù)日,常從白水小村出發(fā),沿著羅佛溪往將軍的老家馮家村方向走,百江這幾十里的溪水,凡遇村莊,都用橡皮壩筑起寬闊的水面,溪面上還用條形石搭起鋸齒形的走道,溪水雖只有一米左右深,卻清澈見底,時見石斑魚嬉戲,從遠處看,隨便什么人走過,都是一道俏麗的風景。溪兩岸的房子,不是排屋,就是別墅,比如排前庵這里,幾十幢民房,都變成了七彩民宿,一下子成了網(wǎng)紅打卡點。青山綠水間,突然多了這些多彩的符號,我并不覺得怪異,只覺得鮮活生動,平常的日子,流動起來了,且被賦予了蓬勃向上的意義。

其實,長庚,是一個很好的名字,金星,啟明星,就叫長庚星,它比太陽出來早,又比太陽落得晚,充滿著希望的寄托,人生有希望,才能行得遠。

不過,將軍的本名樟根,更腳踏實地。那位水邊甩刀少年(我心里始終這么認為)經(jīng)風沐雨,長成大樹,而那棵大樹,扎根大地,枝葉茂盛,福蔭后人。

伊山王氏

唐乾符五年(878年)二月,農(nóng)民起義領袖王仙芝在湖北黃梅兵敗,被部將斬殺,余部逃奔安徽亳州,投靠另一位著名的起義領袖黃巢,黃巢當時采取的策略是,轉(zhuǎn)戰(zhàn)黃淮流域,進軍長江下游一帶。黃領袖還頒行了一項具體的政治主張:禁止刺史聚斂財產(chǎn),縣令犯贓者滅族。唐朝官員,一時噤若寒蟬。

而此前五年的咸通十四年(873年),瑯琊王氏家族的王煦,正擔任著分水縣令,他一時也被黃巢起義的大火燒得暈頭轉(zhuǎn)向,雖不是貪官,但想著全家人的安全,就將家遷到離縣城稍遠一些的百江鎮(zhèn)伊山,自此始,以王煦為始祖的王氏,就在這臨溪的伊山生根發(fā)芽。

流年似門前溪水,兩百年過去,宋熙寧六年(1073年),王煦的第八世孫王知元高中進士,崇寧二年(1103年),第十世孫王大年又登進士榜。此后,伊山王氏,如春日竹筍在季節(jié)適宜的黃泥土中迅速勃發(fā)生長。崇寧五年,第九世孫王縉中進士,紹興五年(1135年),王縉的兩個兒子王日休、王日勤雙雙折桂。王縉名氣不小,翻檢這一段的南宋史,可見王縉為官的光輝人格,他歷任英州、虔州(今贛州)、常州知州,朝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兵部侍郎等官,為人正直,不肯與秦檜同流,最終被貶官。王縉回鄉(xiāng)閑居二十年,臨終時,他對家人說:生平未做虧心事,死而無憾!宋一代,伊山王氏出了十六位進士,在分水一千三百多年的建縣史上,極其燦爛奪目。

入元以后,伊山王氏依然耀眼。王縉的六世孫王夢聲,在昆山做了四十余年的教育主官。他率家居住在唯亭,開渠筑堤,但他不忘家鄉(xiāng),寫“分水堤”三字,刻碑于堤上。后來,王夢聲的兒子們又將家遷至昆山的太倉,在這里,伊山王氏,又如宋時居住的分水,興盛發(fā)達。王夢聲四世孫王琳,任明朝南京兵部右侍郎,第五、第六代,竟然“燕子雙雙四進士”,第八代,則出了個名滿天下的王世貞。其實,王世貞的父親、祖父均是進士,他們皆為正德、嘉靖時代的名臣。

王世貞,號鳳洲,他是一本大書,需要一輩子閱讀研究,清人張廷玉總編的《明史》這樣說他:“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nèi)。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倍戟毎悦鞒腥~文壇,誰都想做他的學生,可以想象當時王世貞的霸氣。

我沒怎么讀王世貞的書,在寫明代筆記時,翻過他的筆記《觚不觚錄》,內(nèi)容大多涉及典章制度的沿革,不過,他將個人閱讀與朝野軼事相結(jié)合,考據(jù)扎實,書名也深有寓意,此觚已經(jīng)不是原來那個觚了,喻朝代更迭,制度不一樣,他寫這些,是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的責任,挺有趣。

我讀大學時,古代文學課上到明代文學這一年,學校圖書館僅有的一本《金瓶梅》,大家借著輪流閱讀,人也忙,書也忙,其實那是一個潔本,我們只是好奇,彼時,都以為作者是蘭陵笑笑生,后來,不斷看到專家們的考證,說蘭陵笑笑生就是王世貞的化名,這本書是他寫的,我覺得憑王世貞的才能,完全有可能,這個世界并不那么美好,詩賦太正經(jīng),史學也枯燥,寫本通俗小說玩玩,調(diào)侃一下這個世界。

王樟松告訴我,伊山就在今天聯(lián)盟村的趙家自然村。我回百江老家,車子過了仰天塢隧道,特意在伊山腳停了下來,原來,伊山就在公路邊,我每次都經(jīng)過伊山腳下,只是不知道它叫伊山。伊山是座孤山,其實不高,海拔只有一百九十七米,現(xiàn)在封山育林,山上長滿茂密的闊葉林,聯(lián)盟村的書記臧社軍告訴我說,清末民初,當?shù)刂幕岁盎钡脑娭?,多處寫到伊山,現(xiàn)在伊山上還有廟的遺址,但不知道叫什么廟。

文化脈落強力延伸,無論什么時代,文化都是撐起人生的重要精神脊梁。沒有明確的記載,伊山王氏在此居住了幾代,什么時候搬到分水,后人又什么時候搬離了分水,但我覺得,這些都沒有關系,一個事實是,無論伊山王氏千余年來如何開枝散葉,他們都將此“伊山”當作他們出發(fā)的起始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伊山王氏是獨特的。

羅溪章氏

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有個叫章禧的生意人,從桐廬的窊石(今江南鎮(zhèn))行經(jīng)分水的羅溪,他登高,四望遠眺,溪兩岸風景甚佳,“東迎天馬,兀然橫幾,北引金雞,蔚然卓秀,西南諸峰,舞鳳鸞翼”(《羅溪章氏宗譜》),“天馬”與“金雞”,及舞蹈之鳳凰,飛翔之鸞鳥,都是山的形狀,溪水淙淙,鳥鳴深澗,且有平疇良地,章禧覺得此地甚為宜居,羅坎頭山麓,羅溪邊,章氏在此開始枝繁葉茂。

果然,章禧的兩個兒子,章滋、章澤,在南宋寶慶年間(1226年左右),做了朝廷的水利官員,他們一同督修錢塘江堤岸,浙江的水利建設史上留下了他們的重要功績。

到了明朝初年,羅溪章氏后人章勝三,或因經(jīng)商,或因做官,將家遷到余杭靈源里(今余杭倉前街道),勝三就成了倉前章氏的始祖。五百余年后,這里的章氏,出了一個名炳麟號太炎的后生,特立獨行,一罵皇帝,二罵圣人,三罵總統(tǒng),以維新、思想、學問著名,國學泰斗,聲震天下。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逝世,小他十二歲的學生魯迅,此時也在病重之中。魯迅逝世前十天,挺著病體寫下了《關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及人生最后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為老師鳴不平,因為此時,上海的一些報刊在貶低章太炎。魯迅一生最敬重的三位老師,啟蒙塾師壽鏡吾、日本老師藤野、章太炎,但無論思想還是文章,章太炎對他的影響都最大最深。

今日之羅溪兩岸,青山當屏,花木扶疏,彩色游步道一直延伸,一幢幢別致新屋,與青山綠水掩映,羅溪汩汩行至百江鎮(zhèn)政府門前,與另一方向的羅佛溪相合,它們匯成前溪向分水江而去。我知道,那些水,一直向往著遠方,遠方的遠方,它們會融入富春江,再到錢塘江,最后奔騰沖進大海。

西湖邊,南屏山荔枝峰下,有章太炎的墓,章太炎紀念館也在墓道旁,依山面湖,依然是在水邊。我始終以為,所有的水都可以相接匯聚,無論天上水還是地上水,它們都會以某種方式相聚。就如伊山王氏、羅溪章氏,他們的任何一次遷徙,都是一次水的再生,陽光蒸騰,成霧,生云,再孕育成巨大的暴雨,天地間有日常自然,人世間有倔強文化種子,文化基因的強大,一點也不亞于生命力旺盛的植物種子,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合適的氣候與土壤,種子們就會迅速發(fā)芽并成長。

辛丑冬日,陽光晴暖,站在太炎先生墓前,立即想起他的再三強調(diào):平生學問,得之于師長的,遠不及得之于社會閱歷以及人生憂患的多。想到此,再脫帽,深深三鞠躬。

……

(節(jié)選自《百江辭典》,詳見2022年《美文》五月號)

陸春祥,筆名陸布衣等,一級作家,浙江省作協(xié)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學會會長,已出版散文隨筆集《字字錦》《筆記的筆記》《連山》《而已》《袖中錦》《九萬里風》等二十余種。作品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浙江省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上海市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