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飛入蘆花都不見
來源:新華日報 | 張佳瑋  2022年05月27日08:24

今年5月16日,是汪曾祺先生逝世25周年。

汪先生曾在《三姊妹出嫁》里,借賣餛飩的老秦之口說:“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愛!”我總覺得這說法,是借用他師父沈從文《邊城》里的“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愛”。當然這兩個說法,也很顯出他們的不同。沈從文筆下的長河與邊城,人物的單純中多帶氣性與倔強,是味道很沖的牛肉炒韭菜。汪先生卻是麻油拌芥菜,麻油香滑,芥菜清爽。

他早年,風格也華麗,也多變,比如《復仇》,比如《落魄》,是有鋒芒的;也有恃才傲物、飛筆凌云的時節(jié)。如今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文章,都是他老來所寫——境界到了。他小說里多市井生活,而無論是淮揚、昆明還是北京的市井,多還是溫和的喜劇,再悲,也多少裹著點,不會狠狠地一錘砸在讀者心口,正如麻油拌芥菜,用香潤裹住了野氣。

汪先生自己寫過:“我也愿意寫寫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為小說是回憶。必須把熱騰騰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樣,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經過反復沉淀,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小說?!背齼袅嘶饸?,而且不著急,這是汪先生晚年的風骨。

先生在1982年的《天津文藝》里,寫了篇《小說筆談》。他說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他說要慢慢地說,不能著急;體察人情物理,審詞定氣,提神醒腦,引人入勝。

至于他的審美,他自己說過:“每逢國文課都是要背誦的。一年級開頭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詠雪》這樣的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都不見?!覍W這一課時才虛歲七歲,可是已經能夠感受到飛入蘆花都不見的美。我現在寫散文、小說所用的方法,也許是從‘飛入蘆花都不見’悟出的。我覺得那時的語文課本有些篇目是選得很好的?!保ㄍ粼鳌稓q月鐘聲》)

人都需要寫一個自己的世界。加西亞·馬爾克斯有他的馬貢多鎮(zhèn),??思{有他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莫言有他的山東高密,蘇童有他的香椿樹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王國,是個不緊不慢的地方,叫做“我們那里”。

他也寫昆明,寫西南聯大,但大多用來回憶記述,如實道來,加一些感情色彩當佐料。他也寫北京,比如《云致秋行狀》,比如《講用》,但這些偏重于寫人。很有趣的一點是:寫北京時,汪先生很喜歡用對白,而且是富有北京話風味的對白,描繪人物。這看上去是寫劇本的習慣。

他獨一無二的世界,是“我們那里”。他并不直說那是他故鄉(xiāng)揚州高郵?!拔覀兡抢铩?,有許多地方,許多細節(jié),是反復出現的:比如,《異秉》和《花瓶》,都出現了保全堂;比如,《歲寒三友》和《鑒賞家》里,都有個當地招牌的瀟灑畫家,叫作季匋民;比如,《歲寒三友》里末尾,三位是在如意樓吃的飯,后來有一篇,專門寫《如意樓和得意樓》;比如,《茶干》和《故鄉(xiāng)的元宵》里,都有連萬順;比如,《曇花·鶴和鬼火》里出現了善因寺,就是《受戒》里明子受戒的那個善因寺。

像《異秉》,描述一個熏燒攤主和一個藥店伙計各自命運的故事,有興旺有慘淡,對比強烈。這種故事題材,就是他早年寫過,晚年再修改了的——他晚年,就較少寫這么跌高落重,讓人心生惻然的東西了。建構他的小說世界時,他最多也就是半揶揄的口吻,描述一些小人物的悲喜,但不刻薄,不著急。

從他對老舍先生、沈從文先生、趙樹理先生、聞一多先生的回憶看,汪先生對天真質樸的才子有極大的喜好。以我所見,汪曾祺先生自己,則多一點聰明、狡黠和通達?!冻WR與通識》里,阿城提到過一個事:他在《棋王》里寫最后那個和王一生戰(zhàn)平的老頭時,讓他滿口道禪說了一通,本意其實是譏諷,汪先生誤以為阿城的態(tài)度是認同,還跟他談了談這事兒。另一處,阿城說汪曾祺先生是中國作家里,沒什么文人架子的作家。

這兩處意思一融匯,其實挺到位的:汪曾祺先生最有趣處,就是重視生活。反過來,他也會謔笑那些虛頭巴腦的??纯础督鸲摹?,金農和袁枚被他調侃成斯文敗類,就明白了。他推崇的主角,比如明子,比如葉三,比如王二,比如宋侉子,比如季匋民,比如“歲寒三友”,文化見識不提,但都有水氣,有閑散自在又清澈如水的一面。用“不著急”的語言和題材,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但又細節(jié)扎實的獨立王國——“我們那里”,這基本上,成了一種“汪曾祺符號”。蘇軾所謂“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還是說回他“飛入蘆花都不見”的審美。他很喜歡戲曲,所以寫戲曲也在意口頭效果。他寫《沙家浜》,寫“蘆花白稻谷黃綠柳成行”。翁偶虹改成“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汪曾祺先生從善如流,并深為折服。

汪先生自己很推崇《董西廂》,是所謂:“《董西廂》是用韻文寫的,但是你簡直感覺不出是押了韻的。董解元把韻文運用得如此熟練,比用散文還要流暢自如,細致入微,神情畢肖。”他欣賞的一段:“店都知,說一和,道:‘國家修造了數載余過,其間蓋造的非小可,想天宮上光景,賽他不過。說謊后,小人圖什么?普天之下,更沒兩座。’張生當時聽說后,道:‘譬如閑走,與你看去則個?!?/p>

《受戒》那個,我們都熟悉的結尾, 精確、悠閑、收放自如、不加主觀色彩,便是“飛入蘆花都不見”。寫過曲詞的人,韻腳都不是隨便放的。字字并不扎眼,但讀來就是輕柔爽口,舒展向上,這就是汪先生“麻油拌芥菜”的功力。

“是用韻文寫的,但是你簡直感覺不出是押了韻的”——他是這么贊美《董西廂》的,而他自己嘛……功夫全藏起來了,于是我們只覺得好,至于怎么做得這么好的,“飛入蘆花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