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標:澳門的孩子也是祖國的孩子
受訪者:曾平標(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 采訪者:江玉婷(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笥浾撸?/span>
從地理位置上看,珠海和澳門很近,就是“跨一腳”的距離。回歸祖國20多年來,澳門的孩子和內(nèi)地的孩子有著怎樣的互動?他們有著怎樣的中國心?在寫下《中國的孩子》一書前,這些問題就縈繞在作家曾平標的腦海中。
構(gòu)思時,最早敲定下來的是書名?!爸袊暮⒆印卑瑑蓪右馑迹阂皇牵⒁獍拈T是中國的孩子,是被葡萄牙擄走而離開母親的游子;二是,表現(xiàn)澳門的孩子不僅是澳門的,也是祖國的孩子。
書里第二章《國旗飄在心中》寫了幾代人升國旗的故事。這一章可以展開講講嗎?
我們知道,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quán),之后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通過外交文書占領(lǐng)了澳門。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才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quán)。如果從1553年算起,澳門離開祖國母親足足有446年。在澳門采訪,我看到澳門人升國旗有著內(nèi)地人不一樣的獨特的情感表達,因為澳門同胞在離開祖國懷抱的數(shù)百年間,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母親,他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拳拳愛國之心油然而生。他們深知,國旗就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升國旗的目的就是要記住中華民族曾經(jīng)屈辱的歷史,堅定愛國、愛澳。
書中,講述了杜嵐奶奶在新中國成立當天于濠江中學升起了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故事,澳門同胞深受鼓舞。其實,杜崗奶奶頂住澳葡當局壓力的冒險舉動,只是澳門同胞愛國主義情懷的一個縮影。從1950年到澳門回歸前,每逢國慶,澳門同胞和愛國社團、僑團都要舉行聯(lián)歡,借此慶祝共和國誕生。大家在通衢大道及一些愛國社團和機構(gòu)門前搭建“天安門”牌樓和彩牌,安排歌舞節(jié)目,祝福祖國“國泰民安”,形成了澳門同胞慶祝國慶期間極具特色的牌樓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慶牌樓、話劇,成為澳門每年慶祝國慶的必備活動。今天,在澳門大中小學的校園里,都能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訴說著不變的家國之情、愛國之心,見證著“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
為什么想寫這部童書?
為內(nèi)地孩子寫一本關(guān)于澳門孩子愛國主義情懷的書,這種想法由來已久。不過,在2019年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時,這個念頭特別強烈和迫切。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有意識地關(guān)注澳門的學校,確定寫作對象,進行資料收集和采訪準備工作。當時碰到最大的困難是新冠疫情,由于珠海和澳門兩地疫情防控的政策要求,兩地口岸曾兩度閉關(guān),這給采訪帶來了很大影響。我想,不如找一位澳門本土作家合作,這樣由內(nèi)地和澳門的作家聯(lián)袂創(chuàng)作或許更有意義。我當即把這個想法與作家廖子馨交流,得到了她的積極響應。廖老師是澳門卓有成就的作家,當時供職《澳門日報》,她是合作的最佳搭檔。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才有了這部書。
處理海量的資料和采訪筆記,是一項勞神傷筋的基礎(chǔ)性工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如何選材。選材也是報告文學作家的基本功,我對選材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一是選有意思的事,比如澳門的小朋友有多喜歡大熊貓?二是選擇有意義的事,例如澳門的孩子與貴州貧困山區(qū)孩子“結(jié)對子”,互學互幫。很多人都好奇,相隔千里,兩地的孩子如何建立聯(lián)系?
《中國的孩子》涉及到幾十所中小學及高校,可見您在籌備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其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
今天澳門孩子的普通話說得非常流利,與內(nèi)地的孩子差距不大了。舉一個例子,《七子之歌》兩代傳唱人中,第一代傳唱人的普通話就有非常明顯的”澳門味”,比如“我要回來”唱成“我要Kui來”,第二代傳承人的普通話有明顯提升。
應該說,澳門回歸以來,特區(qū)政府除了加強對澳門少年兒童的中華文化認知和了解外,從小就大力推廣國情教育,讓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在培育孩子們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方面做了許多努力,普通話的推廣就是其中一個方面。
在《國家的禮物》一章,男孩甘凱文在旅行中感慨:“原來澳門一刻也離不開內(nèi)地呀!”您怎樣認識這一點?
《中國的孩子》除了要展現(xiàn)澳門同齡人愛國愛澳和他們的學習生活外,另一個目的是,讓新一代茁壯成長起來的澳門孩子對民族認同,對國家感恩,樹立報國之志。我在書中專門寫了一章《尋找祖國美》,特別敘述了孩子們參觀澳門“大水缸”珠海竹仙洞水庫的過程。我刻意穿插了“大水缸”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建設(shè)的內(nèi)容。之后,我又寫了澳門的“菜籃子”,讓孩子們感受到“一把青菜”是怎樣從田間地頭來到澳門千家萬戶的餐桌上,其中有他們聞所未聞,甚至難以想象的過程。這樣他們也就明白“祖國是澳門最大的依靠”。
事實上,“澳門一刻也離不開內(nèi)地”不單體現(xiàn)在書中寫到的供水和蔬菜供應,還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譬如電力和天然氣供應。澳門市民日常的生活物資每天從拱北口岸出境,除了新鮮蔬菜,還有水果、畜禽等等,確保了澳門市場貨源充足,物價平穩(wěn)。這條供應路線也被澳門市民稱為“綠色生命線”。
澳門與內(nèi)地的教育聯(lián)系非常普遍,澳門教師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培養(yǎng)的,澳門學校與內(nèi)地學校結(jié)為姊妹校多達70所。在書里,我選擇將澳門學校與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zhèn)大歹小學“結(jié)對子”作為案例來寫,有著縝密的思考和安排。大歹小學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里的小學,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兩?!敖Y(jié)對子”有著現(xiàn)實意義,也體現(xiàn)出澳門的責任擔當精神和感恩回報的傳統(tǒng)美德。
您如何理解愛國主義教育?
對于孩子來說,愛國主義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孩子的愛國情懷厚植于生活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對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融入日常,貼近生活。愛國主義教育要結(jié)合時代特征,立足現(xiàn)實、聯(lián)系生活。愛國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看得見又摸得著,不是空洞的說教。
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具有神圣性和理想性。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愛國主義教育非常重要。我寫《中國的孩子》其實也就是想從澳門的視角來表達愛國主義的這個主題,升華這個主題,營造這個主題。書出版以后,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我想,當時的寫作初心及其效果也會慢慢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