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讀物編輯工作的“收”與“放”
給0~7歲小讀者編寫的讀物,被稱為低幼讀物。作為一名從業(yè)20年的低幼讀物編輯,我始終認為,成為好編輯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在稿件的處理過程中,要精工細作,也要錦上添花。只有能對稿件的處理做到“收”“放”自如,才可以稱得上是好編輯。
精工細作,該收則收
嬰幼兒時期,正是一個人大腦結構和身體發(fā)展最旺盛的時期,也是好的行為習慣、品質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策劃相關讀物時,除了注重作品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外,功能性顯得尤為關鍵。針對《嬰兒畫報》如“樂悠悠好習慣故事”“好品質故事”,《幼兒畫報》如“紅袋鼠的自我保護故事”“生活智慧故事”“美食屋故事”等這一類側重于功能性的欄目,編輯在業(yè)務流程上就務必要做到盡量“收”。
首先,約稿前,編輯團隊要以《0~3歲兒童教養(yǎng)大綱》和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等嬰幼兒綜合素質發(fā)展的相關指導材料為依據,結合近幾年的嬰幼兒發(fā)展狀況和社會熱點,列出問題大綱,形成調查問卷。然后再對該年齡段兒童的家庭或者幼兒園進行問題調研,統(tǒng)計家長常遇到的養(yǎng)育和教育難題,以及最關注的問題。接下來,編輯要把這些問題所引發(fā)的具體事件詳細寫出來。如果是操作性文章,還需要編輯親自操作一遍,列出注意事項。如有必要,編輯還要把涉及到的實物給到作者,讓作家親自體驗。
其次,約稿時,編輯要把收集到的所有素材給到作家,請作家結合現(xiàn)實材料、教育點,再進行不同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由作者根據素材和自身寫作特點自由發(fā)揮。對于編輯部給予的命題作文,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雖然會考慮文學性和童趣性,也會巧妙地融入功能性、避免說教,但編輯也不能放過“雞蛋里挑骨頭”的較真勁兒。除了要從讀者年齡段的定位、字詞的通俗性、教育功能的體現(xiàn)、內容的科學性、篇幅的長短等方面進行審核外,編輯還要把初稿拿到讀者中進行試讀調研。根據所有反饋信息,編輯要匯總出具體的修改意見反饋給作者。有時編輯也需親手改稿,提出更具體的意見供作者參考。
例如,2020年有一篇主題為“不在運動中吃東西”的自我保護故事的約稿。作家的原稿叫《蘋果卡了嗓子眼兒》,情節(jié)大致為:兩個小主人公一起邊吃蘋果一邊蕩秋千,導致蘋果卡住了嗓子眼兒。故事寫得很生動,但是編輯仔細琢磨后發(fā)現(xiàn):蕩秋千時需要兩只手都抓著秋千繩子,如果分出一只手拿蘋果可能導致危險發(fā)生。編輯和作家商量后,把情節(jié)大致改為:小主人公正在吃櫻桃,櫻桃剛放進嘴里,看到秋千空下來,小主人公趕緊去玩,結果被櫻桃卡住了喉嚨。相應的故事題目也改成了《危險的櫻桃》。
這樣的改動需要編輯在審稿時,換位到故事現(xiàn)場,用心去體會。及時地發(fā)現(xiàn)作家文章構思中的不合理之處,是編輯的責任,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作品的提升。意見提得有道理,作家們才會心服口服。這也是編輯工作中“收”的效果。
錦上添花,能放就放
編輯該放的時候一定要“放”,不然就會犯“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錯誤。例如,對于讓嬰幼兒感受語言美的詩歌、散文類文學性較強的文章,編輯應做到盡量尊重作家原稿,能不改盡量不改,做的只能是“錦上添花”,避免畫蛇添足。比如,曾經有一首兒歌,編輯只考慮兒童性,擅自改了一句話,導致詩歌的韻腳不對,使得作者非常不滿意。
有的編輯則“放”得較為高明,有一篇“紅袋鼠的自我保護故事”,以“不隨便玩成人健身器”為主題,請作家來創(chuàng)作。作家交回的故事極富想象力,故事既具文學性,又賦有童趣,還將自護知識點巧妙地融入其中。作家原稿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帽子牙一咬,眼一閉,從太空漫步機上跳下來。編輯審稿時,保留了關于“太空漫步機”的所有精彩情節(jié),但考慮到“從太空漫步機上跳下來”的動作是一種主動行為,孩子模仿會有安全隱患,便把“跳下來”改成了“飛出去”。這樣的改動既與“太空人”的特質相關,又讓小讀者通過想象有一種驚險的感覺,會因害怕摔疼而不敢隨便去玩,起到警醒的作用。這次改動得到了作家的稱贊。
編輯與作者是互相成就的共同體。只有永葆對小讀者身心健康的關愛,對編輯事業(yè)的敬畏,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