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飄零的詩葉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尹漢胤  2022年07月03日08:10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豪放不羈的李白毅然離開故鄉(xiāng)江油,一路向東經成都、登峨眉、下渝州、出夔門,蘊一腔噴薄詩情,憑一葉輕舟,順長江而走。開始了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之舉。游汝州途中,與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一見如故,心性孤傲的兩位詩人,由此結下才子之誼,并留下多首肝膽相照的絕唱。孤身浪跡天涯的李白,一路上不僅拜訪結識了諸多興味相投的各地詩人,更使他在飽覽大好河山的游走中,煥發(fā)出了前所未有的澎湃詩情,寫下了大量發(fā)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詩篇。

煙花三月時,他來到了揚州。由于一路奔波勞頓,在揚州臥病數月。隆冬時節(jié),他再次激情滿懷地踏上了旅途,往陳州尋訪以書風險峭而聞名于世的李邕。兩人見面后,各持高論,彼此機鋒,經過一番對書法、詩詞的切磋,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出川后的李白,置身于大好河山的激情壯游,使其心胸豁然,生命在詩情中迸發(fā)燃燒,身心得以全面升華。一路與各地詩人的唱和,使其豪放詩情聲名鵲起。自此,他不再為地域所縛,豪邁地將一腔詩情揮灑在神州大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來到了云夢澤安陸,與故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成家,就此定居于安陸。將狂放不羈的生命,暫且安定在這里。其間雖仍有游歷,拜會各地詩人,但游歷后回到安陸,沉浸于古樸的田園生活。開元二十一年(733年)32歲的李白,在安陸建石室于白兆山桃花巖,潛心于深山靜野以讀書作詩為樂。

距李白在安陸近1300年后的深秋時節(jié),心懷向往的我走進了“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安陸白兆山李白故里。遙望著建在高臺上的仿古建筑,心想當年的李白在白兆山的居所,肯定不會是今日的樣子,一定是與山野和諧寧靜的山野房舍。在其《山中答俗人》詩中“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便道出了李白留于安陸的真實心境。這片溫馨恬靜的山谷,之所以為李白所鐘情,這里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一定有李白心怡之處。其詩中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情景,便道出了他的心境。面對著“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自然景色,一定在其內心產生了情感共鳴。那到底是什么景色觸動了他的心弦,使其毅然停頓下游走四方的腳步,漂泊羈旅于此呢。

離開故居,步入安陸山中的銀杏谷,呈現(xiàn)在眼前的景色,讓人胸中為之一振。只見風姿綽約的銀杏,挺拔在遠山近谷中,將整個山谷浸染得有如一座金色大廳。踏入谷中,穿行在枝干伸展于天際的古銀杏樹叢中,高低錯落在山谷的銀杏樹,猶如一個個凝固的音符,動人心弦地默默回蕩著生命的旋律。靜心仔細傾聽,那旋律中好像蘊藉著一種歷史悠遠的聲音,引導著你循聲步入山谷深處。秋風中一片片黃葉,要么翹首在枝頭,要么飄飛在空中,旋轉落地之時,還不忘向著天空回眸一望。而落于地上的黃葉,則彼此靜靜地枕藉著,自然厚積為一條黃葉之路,當雙腳踏在上面時,沙沙聲響中,竟然能聽到蘊藏著久遠韻律詩性的回響。隨著清風的拂動,那黃葉竟然慢慢流動在谷中,有如一道金色的水流,漫卷在山谷中,將大地鍍上了一層夢幻的金色。

就在此刻,你會從腳下隱隱地聽到一種抑揚頓挫的豪邁韻律。循聲四顧,又茫然不知聲音來自何處。而就在你疑惑時,從遠處山崗上一株碩大古銀杏樹間,聽到了吟哦于其間的李白詩聲,與此同時,仿佛看到了揮舞著雙臂高蹈在山谷中的李白身影。

原來在那一片片隨風飄落的黃葉的筋脈中,依然蘊藉著李白不朽的詩魂。與此同時,腳下沙沙作響的黃葉,竟然也隨著那久遠的詩聲飛旋起來,撩撥著流水,擾動著山谷,時而舒緩,時而激蕩,綿綿不絕地舞動在天地……

至此,我才明白了一生放浪形骸的李白,為什么會在安陸停下豪放不羈的腳步。原來在安陸的銀杏谷,在其奔放的詩情感召下,也具有了詩情畫意。不僅將其豪邁的詩心融入在了這片山谷,而且在窮盡千年的歷史歲月中,不改初衷地始終珍藏著當年李白的詩情。每至深秋,深嵌在年輪中的詩情,便會以繽紛高貴的色彩,讓人們踏著飄零的詩葉,以重歸故土的詩性儀式,在銀杏谷蕩漾著李白器宇軒昂的詩聲。深刻詮釋著李白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的博大精神境界。

遙望著沉寂中“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安陸遠山近谷,心潮澎湃地尋跡在李白曾棲身于此的故地。終于明白了這片山水,憑什么讓狂放不羈浪跡天涯的李白,停下浪漫的腳步在這里沉淀下來的緣由了。遙望著矗立在山谷中的千年古銀杏,感慨著留存在這里的不朽詩魂。山河地域可以改變、社會歷史可以變遷,而李白一生創(chuàng)作的中華詩魂,卻始終鳴響著不朽古韻,感動著民族心靈,生生不息地與山河大地永遠鮮活在人們心中。

就在此刻,山谷中悄然旋起一道迷人的光影,在那光影中飄忽著一個身影,在飄零的黃葉中潛行著。與此同時,在那舞動的黃葉中,幽遠地傳來了古老的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