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星島女孩》創(chuàng)作談:我為什么要講一個老故事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燃木  2022年07月05日11:07

我很小就知道,在我的家鄉(xiāng)佛山三水,有一群叫“紅頭巾”的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把她們的故事拍成電視劇《紅頭巾》,一時間家喻戶曉,主題歌唱道:“輕輕的一聲祝福,秋風送我上征途,回首前塵,望斷天涯,故鄉(xiāng),在那云深不知處……”她們和她們的故事,像種子,珍藏在我的童年。

2011年,國家實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掀起非遺文化大保護,開展 “田野調(diào)查”,尋找、采集、拯救遺落鄉(xiāng)村的民間民俗文化,這群靜靜散落三水鄉(xiāng)村的“紅頭巾”一下子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國近代史上有過三次著名的人口遷徙,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下南洋”的這些華人主要來自廣東和福建地區(qū),他們是唯一走出國門的,其中就有三水女性。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數(shù)以萬計的三水女性歷經(jīng)戰(zhàn)亂和饑荒,勇敢地掙脫封建壓迫和思想束縛,毅然告別家鄉(xiāng),在異國他鄉(xiāng)為自己為家人尋找一條生路。她們在建筑工地辛勞工作,用羸弱的肩頭挑起人生的重擔,建起一座座高樓大廈。因為戴著紅色頭巾遮擋烈日和風塵,她們被稱作“紅頭巾”。

作為佛山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的一員,我參與了文化部門發(fā)起的“追尋全球紅頭巾”行動。我們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這些“紅頭巾”除了個別留在新加坡,大多都回到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安度晚年。到我們尋訪的時候,僅有39位“紅頭巾”在世。這個如同絕唱的人群,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關注。童年時埋藏下的那顆種子,此時帶著鄉(xiāng)愁的氣息,在我心中發(fā)芽抽枝。

隨著不斷走近她們,不斷深入了解她們的故事,我感受到她們身上特有的一種文化氣質(zhì)和精神力量,這些令我感動而振奮。我也更加清醒地意識到,隨著這個人群的消失,這一切也許就永遠地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無聲無息。無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還是民間文藝的傳承者,我都負有責任和使命為孩子們留住它。

這個題材主題宏闊,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大,如何講給孩子聽?我設想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回到歷史現(xiàn)場,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和發(fā)現(xiàn)。那么,這該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機緣巧合,在素材采集中,我意外地從一位叫黃蘇妹的老人身上,找到了小說主人公“米?!钡碾r型。

這是一個有些悲傷的故事。

上世紀三十年代,有孕在身的黃蘇妹來到新加坡,做起了“紅頭巾”。在艱苦勞作中她甚至失去了一根手指,而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不掙骯臟錢”。女兒出生后,她無力撫養(yǎng),不得不忍痛把襁褓中的孩子送人?;貒?,老人始終自食其力,直到百歲高齡仍堅持生活自理。2015年,最后一位“紅頭巾”、105歲的黃蘇妹在三水敬老院去世。她始終沒能與自己的女兒重逢,雖然她“常常在夢里,聽到一個女嬰的啼哭”……

我把這個流落他鄉(xiāng)、生死不明的女孩,請進了我的小說,她作為小主人公米粒,承載著豆腐街華人和“紅頭巾”們飽滿的愛和關切,無憂無慮而又正直堅強地長大了。

“米?!弊屝≌f有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支點,通過她的眼睛,一段血淚相融的歷史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米粒的媽媽和“紅頭巾”姑姑們,她們身上都有我采訪到的“紅頭巾”令人落淚的故事:

陳群老人當年聽從家里安排,嫁給遠在香港的丈夫。結(jié)婚當天,丈夫卻沒有出現(xiàn),她只好按舊俗陋習和一只公雞拜堂完婚。不堪忍受從未謀面的丈夫帶來的精神束縛,她果斷離鄉(xiāng),遠赴新加坡做了“紅頭巾”。

盧亞桂老人由于和家鄉(xiāng)親人失去聯(lián)系,一直滯留在新加坡的大悲院(福利院)。中央電視臺遠赴新加坡攝制“紅頭巾”紀錄片時,關注到她。通過“紅頭巾”文化發(fā)起人、時任三水區(qū)文體旅游局群文科黃敏科長的多方聯(lián)系,終于找到了她在三水的侄子,可惜年事已高、坐著輪椅的她,最終也沒能如愿重返故土。

……

每一位“紅頭巾”都有一段苦難史,但她們說得風輕云淡,看不出悲苦。我把這份風輕云淡視作“化蛹為蝶”,那是一種跨越苦難的人生態(tài)度。寫作《星島女孩》時,我深切地感受到,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也需要“化蛹為蝶”,以更平靜更質(zhì)樸的敘事方式,更細膩柔軟的角度,去表現(xiàn)宏大主題、濃烈情感、多元審美,以及厚重的思想內(nèi)涵。

“紅頭巾”們面對艱難困苦時表現(xiàn)出的勇敢樂觀、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堅忍不拔,以及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時同胞們的骨肉相連、守望相助,正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品質(zhì),正是當代孩子需要感受并傳承的。

“紅頭巾”們已離開人世,但“紅頭巾”精神必將永遠傳頌。三水地區(qū)把紅頭巾精神定義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廣為宣傳。中央電視臺為她們攝制了紀錄片《飄逝的紅頭巾》;廣東省、市、區(qū)及廣東粵劇院歷時三年打造的粵劇《紅頭巾》,由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曾小敏主演,在全國巡演……在新加坡,由“紅頭巾”參與建造的亞洲大廈、高等法院、南洋理工大學等依然矗立,人們親切地稱呼“紅頭巾”為“三水婆”,為她們修建紀念館,把她們的事跡寫進了小學課本……

因為這群“紅頭巾”,新加坡和三水架起了跨越國界的友誼橋梁,成立新加坡會館,建立“紅頭巾”名冊,共同守護和弘揚“紅頭巾”文化和精神。

這本《星島女孩》中,不僅有“紅頭巾”,還有兩個因為中國古典名著《山海經(jīng)》結(jié)緣,跨越國界等重重阻隔建立友誼的小女孩。她們在彼此陪伴和相互鼓勵下,對世界對生活進行可貴的探索和詮釋,比如平等誠信、擁有與缺失、勞動的價值、友誼的可貴、和父母的愛與摩擦……

歷史兒童小說的創(chuàng)作難度較大,需要查閱、考證史料,各種版本相互比對,修改一直在路上,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不少幫助,比如我的責編老師。

我在給孩子們講述一個老故事,而它又如此年輕、生機勃勃。

2022年5月14于佛山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