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普希金《茨岡人》:一個世界文學的標本
來源:文匯報 | 吳曉都  2022年07月05日08:29

1827年,歌德在閱讀完一部中國古典劇本后,發(fā)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正在到來”的感慨,也就在同一年,俄羅斯出版了普希金的“南方長詩”系列中最出色的一部——《茨岡人》,在世界文學史后來的發(fā)展歷程中,普希金的這部詩歌精品逐漸成為歌德“世界文學”理念形象而生動的藝術注腳。

何謂世界文學?

盡管,世界文學史界、文學批評界和理論界對歌德提出的這個近代人文理念普遍贊同,馬克思、恩格斯更是在《共產(chǎn)黨宣言》里對“世界文學”做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闡釋,但無須諱言,該理念提出以來,還是有些作家與學者持另外看法,比如,普希金文學事業(yè)的后繼者、蘇聯(lián)文學奠基人高爾基在20世紀初就表示,至今尚沒有用統(tǒng)一的世界語寫成的世界文學;丹麥文學史大家勃蘭兌斯在19世紀末也感覺,世界文學這個概念被人們淡忘了,人們更重視文學的民族性,雖然,他也承認近代文學的國際性特征日趨明顯。

這給贊同世界文學理念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世界文學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怎樣的作品才可以列入世界文學的標本行列?

從世界文學理念近二百年的發(fā)展來理解,筆者以為,盡管至今沒有嚴格意義上一成不變的世界文學評價標準,但被稱作世界文學意義上的作品,大體應該滿足以下條件:作品是在各國各民族文化交互下產(chǎn)生的;它蘊含不同國度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元素,體現(xiàn)不同文學的相互關系;觸及當代共同的書寫主題;參與文學思潮的跨界傳播;作為一種民族文學精品在世界文壇上廣泛流傳。

而曾經(jīng)沾過德國文學大師靈氣的普希金,在世界文學理念產(chǎn)生的年代,參與風行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寫出了著名敘事詩《茨岡人》,以此呼應英國拜倫的“東方主題”風格,且傳承古希臘詩風,后又啟發(fā)法國小說家梅里美創(chuàng)作出《卡門》,再被包括瞿秋白和梅里美在內(nèi)的東西方翻譯家譯成各國文字,被文學史家勃蘭兌斯高度評價,被音樂大師比才和拉赫瑪尼諾夫搬上世界歌劇舞臺。由此可見,普希金的《茨岡人》符合世界文學的“標準”。

“浪漫的現(xiàn)實主義”傳奇

普希金的人生不僅充滿浪漫天性,且頗有傳奇性。1820年代初被沙皇逐出彼得堡后,他來到俄國南方,在朋友拉耶夫斯基的家里,第一次讀到了風行歐洲的拜倫作品,后者從此成為他“思想上的君王”(《致大?!罚S谑?,俄羅斯詩壇新秀模仿拜倫寫起了具有東方主題風格的敘事詩,留有《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奇薩拉伊的淚泉》等佳作,及逐漸具有普希金自己思想與藝術特點的不朽詩篇《茨岡人》。

普希金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漸至尾聲,沙俄的嚴酷現(xiàn)實使他的創(chuàng)作少了些浪漫的幻想,多了現(xiàn)實的沉重與批判精神,《茨岡人》悲劇性的傳奇故事恰恰表現(xiàn)出俄國文學從浪漫主義轉(zhuǎn)向批判現(xiàn)實主義過程中的這些特征。

說到普希金人生的傳奇,不能不聚焦“俄羅斯詩歌太陽”在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草原上與茨岡人(吉普賽人)部落一起流浪的經(jīng)歷。他聽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也曾在此被放逐,類似的經(jīng)歷引起普希金的共鳴。浪跡草原的那段時光,詩人不僅聽茨岡人歌唱,算卦,品嘗飲食,在部落帳篷里或篝火旁與他們共眠,甚至與耍熊的藝人結為好友。詩人體驗了他們的歡樂,也感觸了流浪族群的凄苦和悲劇人生,所有這些生活體驗為后來《茨岡人》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茨岡人的主題在近代歐洲文學史上曾被不少名家涉獵,德國詩人海涅寫過,法國小說家雨果寫過,俄國古典主義作家蘇馬羅科夫也寫過。普希金創(chuàng)作《茨岡人》,除受拜倫影響,更直接的影響可能來自于俄國宮廷詩人杰爾查文,他是發(fā)現(xiàn)普希金的“伯樂”,詩句“點燃心靈之火吧,把一團火從黝黑的臉龐投向眾人的心扉”,被普希金化用在了《先知》里:“用語言把心靈點亮,走遍陸地與海洋”。

但普希金是帶著“浪漫——現(xiàn)實主義”(屠格涅夫?qū)Φ腋拐Z)的沉思開始《茨岡人》的創(chuàng)作的。作品寫了一個生活在上流社會的貴族青年阿樂哥,因被當局追捕,逃離城市,來到茨岡部落中。他遇見了美麗的茨岡女郎真菲拉,與她戀愛結合??珊镁安婚L,真菲拉的移情別戀和決意離開,激怒了阿樂哥。他殘忍地殺死了她和情敵。最終,茨岡人用部落自己的方式審判了“為自己而尋求自由”的“多余人”。

“你尋求自由只是為了自己”,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把茨岡老人的這句話,看作是理解《茨岡人》的一把鑰匙。普希金深切的同情顯然站在底層人民一邊,對茨岡人部落的憐憫使作品的“人民性”顯而易見。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把《茨岡人》中體現(xiàn)出的俄羅斯精神定義為“最大限度的人道主義”。

普希金借此作品展現(xiàn)了所謂“文明人”與自由部落的沖撞,寫出了“孤獨高傲”的個人與群體間的悲劇性沖突。作者試圖以“浪漫的書寫”暗示盧梭式“浪漫主義”回歸自然幻想之破滅;最終,它成為了“第一次以‘拜倫式’的創(chuàng)作形式,在思想上、哲學上、藝術上‘反拜倫’的作品”。梅里美等后世文學家、批評家據(jù)此論斷,《茨岡人》標志著普希金創(chuàng)作的成熟。

“奧維德傳說”在《茨岡人》中的插入,則彰顯了普希金創(chuàng)作與歐洲經(jīng)典文學的聯(lián)系。這個傳說,既寄托著作者對古羅馬詩人的緬懷,也打通了進入世界文學殿堂的大門;《茨岡人》中阿樂哥因妒生恨,進而殺“妻”的悲劇,還與莎士比亞經(jīng)典戲劇《奧賽羅》遙相呼應……與此同時,《茨岡人》還切中了世界文學里的“圍城”主題?!俺抢餆狒[的娛樂算什么?那里沒有愛,也沒有歡樂”,“可那里有雄偉的宮殿,那里有色彩斑斕的地毯,有各種娛樂,熱鬧的酒宴,姑娘們打扮的富麗鮮艷”。城里人(阿樂哥)向往自由的大草原,羨慕茨岡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草原上自由的女兒真菲拉卻向往城市高樓大廈的富麗堂皇與優(yōu)渥生活。

按勃蘭兌斯的理解,世界文學應該是文學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的有機融合。在《茨岡人》中,俄羅斯民間傳說“家神”和民間歌謠,起到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功用。讀者完全可以把《茨岡人》當作一部俄羅斯民間文學色彩濃郁的、精致小巧的劇本來閱讀。戲劇對白占據(jù)了相當?shù)姆蓊~,還有導演說明。通過《茨岡人》,普希金開啟了他作為戲劇家的創(chuàng)作。

《茨岡人》與《卡門》

法國著名小說家梅里美,也是普希金的“粉絲”。在普希金生前,他翻譯過俄國作家的許多作品,也是最早把普希金介紹給法國的譯者。在普希金傳記作者特羅亞看來,梅里美的風格與普希金多有相似之處。其實,不僅小說《卡 門》受到《茨岡 人》啟 發(fā),歌 劇《卡門》在改編時也借用了《茨岡人》的素材用于歌詞創(chuàng)作。這是勃蘭兌斯在俄國文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

細致比較兩個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普希金對梅里美創(chuàng)作的影響遠不止主題思想上,更體現(xiàn)在人物關系、主人公性格與心理、沖突情境、甚至人物對白及動作等諸多方面。比如,《茨岡人》中有一個隱藏的故事講述人,而《卡門》中也有一個考古學家身份的敘事者;《茨岡人》有“青春像鳥一樣自由,誰又能挽留得住愛情”的著名詩句,而歌劇《卡門》詠嘆調(diào)《哈巴涅拉》的第一句唱詞就是“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誰也休想關住它”。顯而易見,歌劇改編者將普希金的兩句詩整合成了一句唱詞。還有,詠嘆調(diào)《吉普賽之歌》和《花之歌》也都可在《茨岡人》及抒情小詩《一朵干枯的小花》里找到普希金的詩韻。另外,兩部作品的主題和人物關系也有頗多相似之處。這一切并不妨礙它們各自美麗、交相輝映。

普希金的《茨岡人》在世界文學史上的成功對俄羅斯近代文學的意義在于:助力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崛起;為“世界文學”這個近代人文理念提供了形象而生動的藝術注腳;普希金吸收了世界文學的精華,并借俄羅斯民族文化,使俄羅斯文學擺脫了在西歐文學身后亦步亦趨的態(tài)勢,贏得了歐洲的尊重。這也給我們以啟迪:世界文學必將在各民族文化融合和啟發(fā)中獲得更廣闊的遠景。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