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精神大河的壯麗回溯
來源:解放軍報 | 高建國  2022年07月25日09:18

1966年春,我讀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只有11歲多一點。焦裕祿拖著沉疴日重的病體,帶領蘭考群眾不屈不撓同嚴重的自然災害作斗爭,臨終前遺言埋骨沙丘,要看著蘭考人民把風沙治好的感天動地事跡使我淚流滿面。從那一天起,焦裕祿的光輝形象便走進了我的心中,再也沒有離開。

2017年,我決定為影響自己一生的榜樣焦裕祿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再次走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曾被無數(shù)次書寫的楷模,我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對人們耳熟能詳?shù)睦项}材作出新的開掘。我有別以往同類題材多是寫生平、寫傳記,聚焦焦裕祿精神的發(fā)展史謀篇布局,擬定了《大河初心——焦裕祿精神誕生的風雨歷程》(作家出版社)這個題目。選取這樣一個創(chuàng)作坐標,既可以寫典型在黨的培養(yǎng)下個人的奮斗進取,也可以全面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接續(xù)鑄造偉大精神的波瀾壯闊歷史進程,為創(chuàng)作打開宏闊深邃的歷史空間。

精神大河的壯麗回溯豐富而深遠,需要大海撈針的恒心和披沙揀金的定力。我曾在河南工作生活十幾年,蘭考是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多次參觀過蘭考的“焦裕祿紀念館”,在焦裕祿墓前上過黨課,到焦裕祿當年的聯(lián)系點東壩頭張莊附近抗洪搶險,與焦裕祿子女親友有過交往。這次創(chuàng)作,我調動了以往所有的生活、情感和資料積累。

為最大限度逼近歷史真實,以新視角、新史實、新故事、新感知展現(xiàn)黨的精神譜系的魅力,滿足讀者的審美和欣賞需要,我又先后16次重返河南省的蘭考、洛陽、尉氏、鄭州等地采訪,最長的一次超過一個月。我的采訪半徑覆蓋了焦裕祿參加革命后的活動范圍,多次去他工作、生活過的大連、哈爾濱、山東博山等地,還走遍了從中央到地方各有關檔案館、紀念館,訪談了能夠找到的見證人、知情者和親屬。通過這次有明確目的的采訪,我在精神洗禮中不斷獲得新的升華,為再現(xiàn)真實的歷史打下了堅實基礎。

焦裕祿精神是黨的精神譜系中獨具特色的瑰寶,為焦裕祿精神立傳是有標識意義的一段黨史的藝術再現(xiàn)和生動展開。我懷著敬畏之心,虔誠重返歷史現(xiàn)場踏勘、咀嚼、品味這段崢嶸歲月。在為期3年鍥而不舍的尋訪中,我既重視參閱原始檔案材料,又注意實事求是匡正因各種因素出現(xiàn)的錯訛;既重視親歷者和當事人的講述及第一手材料,又注意依據(jù)歷史文獻和當年的報刊糾正記憶中的偏差;既重視用好新發(fā)現(xiàn)的重要史實和珍貴細節(jié),又注意剔除經(jīng)核查有違史實的記述,努力創(chuàng)作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和讀者評說的作品。

文學作品歸根結底是寫人的。創(chuàng)作中,我堅持展現(xiàn)楷模個人成長史與偉大精神發(fā)展史的有機統(tǒng)一,著眼打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我力避平面化描摹,注重立體塑造和差異化書寫,在雕琢和刻畫棱角分明、凹凸有致的人物形象上下功夫,用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凸顯以焦裕祿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與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感人形象,譜寫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公仆頌、英雄賦和精神流變史。如書中對焦裕祿從鄭州遷葬蘭考時大河長哭、云水淚奔場景細致入微的描寫,對感念逝者再生之恩的張繼焦等人的現(xiàn)場白描和既往回放,都以浮雕般的畫面把遠去的歷史重新拉回到人們眼前,具有直抵人心、催人淚下的力量。

多少次,我沉浸于書中如火如荼的場景,與筆下人物同憂患、共悲喜,感動得情難自已,常常沖進衛(wèi)生間洗臉止淚。作品出版后,許多讀者含淚閱讀,這使我深深感到,為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的焦裕祿精神留下生動文學記錄,是自己一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