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民間藝人”戴敦邦
來源:新民晚報 | 沈琦華  2022年08月10日07:31

請戴先生在《一個中國人畫〈資本論〉》的扉頁上簽名,他一個勁地擺手:“這個不能簽,我太渺小了,不能在馬克思的巨作前面簽名?!?/p>

他是一個為藝術而生的人,自詡“民間藝人”。認識戴先生快20年了,擱下畫筆,他愛喝酒、愛擼貓,和鄰家老伯伯一模一樣。

1 塑像

大熱天,我們一行人去戴先生的畫室,約在早上10點鐘。

每天凌晨天還沒亮,他就起床,吃好早餐便與師母沈嘉華一起到畫室,精神抖擻地揮毫潑墨。師母為他煮水泡茶,抻紙研墨。畫到10點收筆洗硯,一天的“工作量”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看書或接待訪客。如今戴先生的一只眼睛的視力嚴重受損,這位“民間藝人”為了能多畫一些,竟將每天起床的時間從凌晨4點半提前到3點半。

其實在很早之前,戴敦邦就想用中國畫來演繹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到了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戴敦邦覺得自己應該用一個中國畫家的方式向馬克思致敬。戴先生套用馬克思的話說:“為了《資本論》,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庇谑潜阌辛巳缃癯尸F(xiàn)在大家面前的《資本論》一、二、三卷的繪本創(chuàng)作,共計60幅“滿工滿調”的巨制。

戴先生曾告訴我,他的那雙“畫家眼睛”是從小練成的。他小時候家貧,睡在閣樓,鼻尖離屋頂天花板很近。老房子年久失修,鉆在被窩里,兩眼望著天花板累累的斑駁、裂縫及屋頂漏水留下的痕跡交錯混雜在一起,猶如眾多千奇百怪的圖像。戴先生說他那時就能清楚地分辨出,那是山麓,那是河川,那是樹石,那是武士,那是女娃娃。戴先生說從那個小閣樓起,他的藝術幻想開始馳騁了。

戴敦邦在超過70年的藝術生涯中,特別為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塑像,比如為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造型,比如對《紅樓夢》大觀奇緣的生動演繹,傳神再現(xiàn),讓很多中國老百姓都知道了在上海有這樣一位傳奇的民間藝人。說起自己塑像的人物,在梁山眾好漢中,戴敦邦最喜歡的是花和尚魯智深。戴先生說,魯智深的俠骨義膽、嫉惡如仇、信守承諾、一諾千金、大智大勇,浸透著中華民族道德理念,乃真正的善者。戴先生稱之為梁山第一好漢,是銅羅漢、鐵金剛。而在紅樓人物中,戴先生最喜歡的恰恰是襲人。戴先生說,襲人雖說是個丫鬟,但事事通情達理,按現(xiàn)在的話說是個崇尚實際、注意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識時務懂大體的女性,她吃了虧則有不顯山、不露水的度量,她不像寶釵那樣一貫自視正確,而善解男人心緒,對寶玉的規(guī)勸都情切切意綿綿,以柔克剛。

為藝術塑像,戴先生作品無數(shù)。1981至1998年,戴敦邦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授。2021年4月16日,交大正式成立戴敦邦藝術研究中心。戴先生對交大有著很深的感情,那天他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心,和家人向籌建中的交大博物館捐贈《資本論》60幅、《辛亥革命人物畫》100幅、《中華民族人物譜》56幅、宋代詩詞系列繪畫56幅,共計272幅作品。捐贈那天,戴先生站在馬克思的巨幅畫像面前,臉龐紅得像鮮花般綻放,看得出戴先生內心那時那刻無與倫比的激動。

2 喝酒

和戴先生一家吃飯,總是要喝酒的,白酒黃酒紅酒白蘭地威士忌都喝,總體上喝得最多的是黃酒。記得有一次作家沈嘉祿請戴先生和一些老朋友在小紹興酒樓吃白斬雞,戴先生迷上了那里的加飯酒,臨走時特意買了好幾十甏帶回家慢慢品嘗。這幾十甏黃酒,倒在一起,能有大半個浴缸了。

戴先生能喝,師母也善飲。據(jù)說哪怕是最艱苦的年月,戴先生似乎也沒有和酒分開過。每次朋友聚會,師母總是會和戴先生說,你少喝點。不過這樣的批評在外人看來,更像是一種溫柔的勸酒。看著戴先生慢慢地給自己斟酒,緩緩地將杯子送到口邊的樣子,回想起來倍感親切。

戴先生的四位公子酒量也好。據(jù)說戴先生年輕時常常會偷偷用筷子蘸上一兩滴黃酒放在蹣跚學步的兒子們的嘴里,看著他們皺眉頭,看著他們咂嘴品味,然后哈哈大笑。戴公子們的酒量就是這樣練成的。

很多“三碗不過崗”的人,能在戴先生的晚宴上連喝18碗。不少人在戴先生家喝醉過,其中不乏有賴少其、丁聰、蘆芒這樣的大畫家、大作家、大編輯,也有像我這樣的小朋友。在戴先生家喝酒是放松的,放松地喝,才會醉。

和戴先生一家吃飯,時常去的館子喚作砂鍋飯店。早年間戴先生一家還住在順昌路永年路,常有文化界朋友造訪,聊到興頭上就要留飯,出門走幾步就是砂鍋飯店。白切肚尖、鹽水毛豆、白斬雞、豬耳朵、油爆蝦、醬爆豬肝都可佐酒助興,最后再來一只“嗒嗒滾”的魚頭粉皮砂鍋,撒一把青蒜葉,一小碗喝下去,通體舒泰。這些菜式里,魚頭粉皮砂鍋最是美味,令人難忘,幾乎每一桌都會點一鍋,所以去晚了,服務員會賠笑道:“魚頭粉皮砂鍋今朝賣光了,對勿起?!?/p>

記得有一次去戴先生田林新村的家吃飯,小區(qū)圍墻矮矮,夏季暮色遲來。戴先生帶我們去一家老飯店。記得那天晚上的菜式一如既往地多,從第一道一直精致到最后一道。我愛海鮮,戴先生遷就我,點了好多。那天我們口福眼福都有,還欣賞了好多戴先生的畫作?,F(xiàn)在回憶,酒酣燈昏之際,印象最深的是人生苦短,歲月匆匆,朋友情誼才是青山綠水。

阿西莫夫說,“凡味美,必傷身。”戴先生也信奉這點。戴先生每天清晨四點左右就起床了,在他輕手輕腳洗漱時,師母也起床了,為他淘米燒粥。戴先生喜歡吃粥的習慣幾十年不變,他常說,大米粥、醬菜、乳腐,暖心樂胃,生活滋味長。

3 養(yǎng)貓

戴先生喜歡貓,這在街坊里小有名氣,以至于師母沈嘉華在田林新村的便民小店里買點東西,對方會稱呼她為“貓阿姨”。戴家養(yǎng)的貓都是地道的國產土貓,據(jù)說也有很多朋友慫恿戴先生改養(yǎng)名貴品種的洋貓,但戴先生還是表示自己無移情洋貓的念頭。戴先生說,養(yǎng)貓,僅是因它們從小抱回家后,終日纏膝繞腳的那種親昵,滋生出人貓之間的親情。

戴家貓丁最興旺時有大小貓十余口,每當開飯時,要煮好大一鑊貓飯,再分舀于數(shù)個小碟中分而食之。有段時間,戴先生家的冰箱主要貯藏貓食,浴缸和水桶里都養(yǎng)滿活的小魚和泥鰍,以至于不了解情況的鄰居看來,戴先生是在從事販賣小水產的第二職業(yè)。

愛貓的戴先生最傷心的就是將小貓崽送人的時刻。早幾年,每年戴家的貓要產二十多只小貓,不可能全部留下,總有部分送人。戴先生曾私下感嘆,從一只眼未睜開,濕漉漉蠕動著的小生命,到毛茸茸會“喵嗚,喵嗚”叫,繼而能相互戲耍打架,會爬上你的膝蓋,乃至爬到你的背上,想想就知道生命的不容易。即便“瘌痢頭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好”,把這些小貓當作寶貝疙瘩的戴先生,也必須很現(xiàn)實地去考慮它們的出路。所以,戴家的貓大多贈送給戴先生的朋友和同行,可以說不少人是因戴先生的面子而接受下小貓的,最終也使他們愛上了“貓咪”。

可惜貓生有限,戴家的貓一個接著一個都壽終正寢了。戴先生如今家里不養(yǎng)貓了,究其原因,戴先生說自己在養(yǎng)貓方面無甚見識,只是頻頻與那朝夕相處的“貓咪”們有著生離死別的傷感情緒,這對上了年歲的人還是要力求避免的。

家里不養(yǎng)貓了,戴先生和師母終究還是愛貓之人,他們現(xiàn)在改為每日兩次定時供應小區(qū)里無家可歸的“貓咪”餐食。

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居家隔離,戴先生家在樓上,還每日準時將貓食盛于盆中置于籃內,用繩徐徐吊下。有時貓在圍墻上,就吊在圍墻邊;有時貓在園子里,就吊在園子內,總歸要讓墻上的、園子里的貓都能吃上。師母就在樓上操縱吊籃免得它們因食而爭斗。戴先生給這些老食客都起了名字:“狗熊”“大塊頭”“黃花貍”“短尾巴”等。而這些小動物對戴先生和師母的感情慰藉也是無法取代的。有一次晚餐后送戴先生和師母回家,但見貓咪們已在戴先生家四周巡游,一聽到熟悉的腳步聲,眾貓咪竄至戴先生和師母的腳下,戴先生拿出晚餐后為貓咪們打包的食盒,一陣聲響,歡呼“貓”躍。在我看來,戴先生對貓咪的愛,是一位老畫家發(fā)自內心的大愛,他愛動物、愛如畫河山、愛天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