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傳媒責無旁貸
日前,《求是》雜志刊發(fā)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為深化中華文明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尋古溯源對探析文明流變有重大意義,而讓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飛入尋常百姓家,則要借助大眾媒體的傳播之力。近年來,一批文化綜藝節(jié)目致力于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并在主題挖掘、美學表達、技術加持等方面展現(xiàn)出“嶄新時代+千年探尋”的中式魅力。
在主題挖掘上,中華文明的歷史厚度得到進一步拓展。一系列文化綜藝聚焦“何以中國”“是以中國”,在歷史長河中探賾索隱、披沙揀金,將中國文明的主題拓寬至五千多年文明史、一萬年文化史、百萬年人類史?!吨袊脊糯髸肪劢贡本┲芸诘赀z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等12處文明遺址,首期節(jié)目便走入“神秘古城”良渚,以一系列考古證據(jù)無可辯駁地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打造“世遺中國色”,呈現(xiàn)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新奇觀、新地標、新景象、新人文;即將播出的《尋古中國》以“古跡、古人、古物、古籍”為線索,一塊不起眼的粗陶、半粒碳化的水稻都可以成為“文明信物”,記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歷史和“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考古探源歷程。
在美學表達上,中華文明的精神高度得到進一步呈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jié)制,講求形神兼?zhèn)?、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中華美學精神潛存于中國人的意識深處,悄然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偏好、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如何以影像之魅,展文明精神?大眾媒體大有可為。廣受好評的《典籍里的中國》將《尚書》《周易》《楚辭》等古老典籍化為戲劇故事、現(xiàn)代影像,用一次次“古今穿越”,尋得文明的“根”、文脈的“魂”;《舞千年》中,一段現(xiàn)代舞《火》模擬出火焰跳動搖曳的旖旎之感,展開一幅華夏祖先遠古取火、百姓生火的悠久畫卷;《中國》融匯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在“疏而不空,滿而不溢”中建立起自成一體的美學風格,充盈著意蘊之氣與留白之美。
在技術加持上,中華文明的“清晰度”得到進一步提升?!耙怨湃酥?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是文明探源成果進行大眾傳播時需要直面的挑戰(zhàn)。以數(shù)字技術為支撐,打造高水平的視聽空間已成為文化綜藝觸達更多青年觀眾的必要手段?!爸袊?jié)日系列”大量融合威亞技術和AR視覺效果呈現(xiàn)國風、國韻、國潮,“每一幀可做屏保,每一秒都有美好”的中式審美頗受年輕人追捧;剛剛播出的《古韻新聲》七夕特別節(jié)目中,歌曲《鵲橋仙》以AR技術呈現(xiàn)立體星云,觀眾即刻便可進入牛郎織女重逢的星河之中;即將播出的《非遺里的中國》將使用高自由度視角擴展、超比例拍攝、微型穿梭機、微分干涉顯微鏡頭、3D蠟像凍結等技術呈現(xiàn)非遺技藝,力求以年輕態(tài)的方式重新定義非遺,實現(xiàn)非遺與當代生活的連接。
文明賡續(xù)需要“亙古亙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其背后的價值正如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指出的:對中國文化起源、中華民族的形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等問題做出回答,便可能對“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作出更多的貢獻。因此,讓文明色彩亮起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切實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不僅是要回首過往,更是為了走向未來。
(作者:呂 帆,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