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探索紅樓
《紅樓夢》是中國人談之不盡的話題。雖然書中寫的是古代人的生活,但其中的愛恨情仇、人生百態(tài)、作者對人性的深刻剖析與理解卻跨越幾百年而不變,今人讀來仍覺得充滿鮮活生氣,不經(jīng)意間便沉浸于小說世界的哀歡里,并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經(jīng)驗和對人生的認識。
談《紅樓夢》又很容易引發(fā)爭論。因為小說中的人物眾多,而稍微重要一點的角色性格又很復雜。讀者的審美趣味與人生態(tài)度各不相同,對小說人物的好惡就不能統(tǒng)一,因此往往會沖突起來。喜歡林黛玉的人和喜歡薛寶釵的人互相揮動老拳,那是古書里便早有記錄的。再說呢,《紅樓夢》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guān)系常常是用詩的筆法來寫的,云遮霧罩、若隱若現(xiàn),不仔細追究就無法看清。但究竟怎樣才算看清楚了?各人的理解又會不同,免不了又是一番爭論。
因此,讀《紅樓夢》需在小說的世界里費力探索。玉珍寫的《〈紅樓夢〉四十探》便是她多年探索的記錄,如今把它出版,讀者們便可以在此書的引導下盡情探索紅樓世界。
《〈紅樓夢〉四十探》包含的內(nèi)容很廣泛,其中有兩條比較集中的線索:一條是對小說中隱晦情節(jié)與人物關(guān)系的梳理,另一條是對人物形象的解析。這兩個話題向來都很容易引起爭論。
我們從前一條線索談起,這里面有一個《紅樓夢》中說不清楚的謎。寧國府老奴焦大喝醉酒痛罵主子們荒唐墮落,“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yǎng)小叔子的養(yǎng)小叔子”?!芭阑摇敝纲Z珍與兒媳秦可卿之間的亂倫私情,這在小說里是有明確交代的,那么“養(yǎng)小叔子”說的是什么人呢?卻向來沒人說得清楚。
玉珍認為這是說秦可卿與賈薔。因書中提及過,賈薔因父母早亡從小便跟著賈珍過活。后來因“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詬誶謠諑之詞。賈珍想亦風聞得些口聲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賈珍便命賈薔搬出寧國府去住了。也就是說賈珍自己與秦可卿不干凈,而秦可卿又與賈薔不干凈?;靵y的關(guān)系引出奴仆們私下的譏謗之語,使賈珍的名聲更難聽了。
之前有朋友為了講《紅樓夢》,打電話問我上文所說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當時認為這是指賈珍與賈薔被人猜疑有“男風”之好,與“養(yǎng)小叔子”的問題無關(guān)。至于“養(yǎng)小叔子”到底是指誰,我回答不了,只能說焦大發(fā)酒瘋,可能一句高一句低,未必句句皆有著落。
玉珍給出的是不是一個好答案呢?我無法確定。如果是,那么我們對秦可卿的認識恐怕會有很大改變。這個美麗、貌似溫婉的女子上私通公公、下私通小叔子,我們該怎樣理解她呢?她的悲哀和不幸還能得到我們的同情嗎?玉珍的解讀讓我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同樣的問題還有很多。拿寧國府來說,進士出身又承襲了祖上爵位的賈敬可謂顯貴無比,為什么早早拋棄了仕途,一心修道?其中有什么隱情嗎?他的小女兒惜春為什么不住在寧國府,卻住在榮國府?再拿榮國府來說,大老爺賈赦為什么那么不討賈母的喜歡?榮國府的管理權(quán)為何不由賈赦夫婦來掌握,而是落在老二賈政夫婦的手里……
本書對這一系列令人感到迷惑的問題都做了深度探索,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在第二條線索即人物形象的解析上,作者的見識在許多地方與通常的觀點相悖。說實話,跟我的見解也不同,這使我特別感興趣。
譬如說,在賈寶玉的那個小家庭里,賈政迂腐固執(zhí),趙姨娘粗鄙邪惡,賈環(huán)猥瑣卑劣,他們都是《紅樓夢》里特別不討人喜歡的人,玉珍卻為其抱不平。
她說賈政“無情勝有情”,對子女看似冷酷、實有深情,對家族的未來滿心憂念,總之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人見人厭的趙姨娘,玉珍卻稱她是“賈府的反叛者”,夸獎她“天性耿直”,“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讓我深感驚訝。因為趙姨娘和馬道婆聯(lián)手,差點用巫術(shù)害死王熙鳳和賈寶玉,這是令讀者們普遍憎惡的行為。但玉珍卻提醒我們:趙姨娘為什么這樣做?因為“有壓迫就有反抗”!這樣的觀點太出人意料了!
《〈紅樓夢〉四十探》里有一段關(guān)于賈環(huán)相貌的分析,寫得特別有意思。原著中是用賈政的眼光去看賈環(huán),說他“人物委瑣,舉止荒疏”,就是神情猥瑣、舉止不成體統(tǒng)。那么賈環(huán)是天生長得丑陋嗎?作者很合理地告訴我們,并非如此,賈環(huán)的神情猥瑣實是“相由心生”:
生在夾縫中的賈環(huán)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即使有俊俏的模樣,也是眉頭緊鎖、唉聲嘆氣、縮手縮腳。內(nèi)心得不到抒懷,表現(xiàn)在臉上就是萎靡不振;內(nèi)心時刻算計,表現(xiàn)在身體上就是沒有朝氣與活力;缺少關(guān)愛,表現(xiàn)在眼睛上就是呆板無光。
這是一段很精彩的議論。它體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對弱者、失敗者的同情。
不是說讀了這本書的人物形象解析,我們就會改變自己原來的觀點,而是這本書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見解,也從另一角度告訴我們:人生本不是那么簡單,《紅樓夢》也很復雜。我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可能失之偏頗,換一個立場或角度來看,事情也許會呈現(xiàn)另一種樣子。
玉珍1985年進復旦大學中文系讀書。我在這個班上過課,和同學們有許多交往。歲月邈遠、往事歷歷,我對玉珍這本書的出版感到十分高興。寫下這篇短序,于我而言也是很好的紀念。
(本文為《〈紅樓夢〉四十探》序,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