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新媒介時代兒童文學研究的 新維度與新收獲 ——評王曉翌等著《新時代 新媒介:兒童文學的傳播范式與教育價值》
來源:文藝報 | 王泉根  2022年08月15日08:03

在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的版圖上,西北地區(qū)近年涌現了一支年輕而有實力的評論隊伍,在學界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這里面就有西安文理學院的王曉翌教授。王曉翌的研究重心除了幼兒教育與幼兒文學,更將理論興趣投射到兒童文學的基礎理論與前沿話題。這一部由王曉翌與武莉合著的《新時代 新媒介:兒童文學的傳播范式與教育價值》,不但是西安文理學院與陜西評論界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更是國內兒童文學界的一份具有積極創(chuàng)新價值與現實意義的成果。我深為這部新著的出版而高興。

《新時代 新媒介:兒童文學的傳播范式與教育價值》設定的研究內容與維度,涉及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全書立足于兒童文學傳播范式的演變與當今形態(tài),落實到兒童文學的教育價值也即兒童文學價值觀的堅守,而兒童文學的價值觀正是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

“媒介,閱讀,文本,教育”是這部新著的四個關鍵詞與著力點。當今世界,在網絡、手機等現代媒介文化大力輻射下的兒童文學與童書的傳播范式已發(fā)生巨大轉變,由此帶來了兒童的閱讀方式及教育價值的變遷,這已是有目共睹的現象。兒童文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建設,現代媒介文化正在直接影響兒童文學系統(tǒng)工程建設場域中的各方——兒童文學作家、兒童讀者、出版人、大眾媒體、兒童閱讀推廣人、圖書館、書店等之間的關系與博弈,并由此改變兒童文學的生產方式和傳播范式。

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也難在創(chuàng)新。從媒介文化歷史演進與新時代、新媒介突飛猛進的整體維度探討兒童文學傳播范式的變遷,以及這種變遷如何影響到兒童的閱讀方式、閱讀興趣、閱讀效果,如何影響到兒童文學的教育因素及其教育價值的實現,這無疑是一種涉及文藝學、教育學、傳播學、閱讀學的跨學科研究??鐚W科研究根據視角不同,可分為方法交叉、理論借鑒、問題拉動、文化交融四個層次。這部論著所采用的跨學科研究方法,進一步深化了兒童文學的傳播范式及教育價值問題的研究,這也見出了本書作者的學術視野與理論修為。

兒童文學是一種重在表現少年兒童生活世界及其精神生命成長的文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將影響人的一生,因而,這種文學具有明顯的社會責任意識與美學使命。如何在現代媒介文化大力輻射的背景下,堅守兒童文學應有的教育因素,在孩子們的心中打下正直、善良、正義、同情、樂觀、悲憫的精神底色,特別是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加強現實題材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理解現實、把握時代,更好地塑造兒童文學的典型人物形象,講好中國故事與中國兒童的故事,這既是新時代兒童文學新作為的課題,也是兒童文學理論必須面對與深入探討的課題。當今兒童文學理論界特別期待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王曉翌團隊的這部新著,用很大的篇幅結合具體文體與文本,尤其是對形成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大影響的幼兒文學與童年文學,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討,帶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

難能可貴的是,《新時代 新媒介:兒童文學的傳播范式與教育價值》采取知行合一的研究維度與手法,充分立足當今時代兒童文學現狀,包括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傳播、兒童文學教育、兒童文學閱讀的各個場域,同時緊密聯系兒童文學受眾的最重要群體——低幼兒童與小學階段的孩子,深入展開兒童文學教育研究問題的探討,因而這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論著。正因如此,這部論著所討論的問題與呈現方式、所得出的觀點與思維成果,自然會引起兒童文學理論界、讀書界、傳播界的重視,同時也會得到一線小學教師、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歡迎,尤其是第四章所分析闡述的兒歌、圖畫書、童話文本、影視動漫作品,精致周詳,深接教學實際,完全可以拿來作為教案使用。理論著作的撰寫如把握不好,容易使人讀之喪失興趣。因而,如何調動起多種學術手段,讓論著寫得不枯燥、有溫度、好看,這是一種本領。我曾寫過一篇《學術論文需要文采斐然》的文章,用意也正在此。王曉翌、武莉的這部論著,既有理論的高度,又堅持從具體生動的文學實際、媒介生態(tài)與閱讀現場出發(fā),將觀點與結論置于現實的沃土之上,因而全書不但邏輯自洽,分析透徹,而且從整體上說寫得比較好看、耐讀,這是使人深感欣慰的。

當然,由于這是一種緊貼當今媒介實際與閱讀現場的“當下性”研究,是對一種正在變化運動著的傳播形態(tài)與文化現象的研究,這就不免使有些問題帶來了冒險性與不確定性,尤其是針對性與隨機性很強的問卷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例如,書中關于中學生熱看的榜單中,韓寒、郭敬明高位領先。這樣的情況如果今天再作問卷調查,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學術研究,尤其是面對發(fā)展變化最快、敏感話題最多的青少年兒童群體,以及媒介文化場域,這無疑會給研究者帶來多種挑戰(zhàn)與難題。正因如此,“當下性”研究因素很強的論著,就需要及時出版、及時傳達給學界與讀者,因而本書的順利出版,自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走筆至此,我不由得想起了俄羅斯童話家馬爾夏克與德國詩人海涅的詩句:“新月正在消失/星辰正在隱退/紅彤彤的太陽/正邁出敞開的大門?!薄皳Q一個時代/換一批鳥/換一批鳥/換一種歌聲!”新時代兒童文學事業(yè)包括理論批評、學科建設的重擔已落在王曉翌、李紅葉、崔昕平等一批年輕學者與教授的肩上,一批又一批“新鳥”正在成長、成熟起來。我相信,縱然兒童文學林中的新鳥不斷更新迭代,全心全意為兒童歌唱、為復興中國夢歌唱的追求與聲音,將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