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與自然的重逢 ——讀艾平散文集《隱于遼闊的時光》
艾平的散文集《隱于遼闊的時光》是一部質(zhì)樸中有智慧、平凡中流光溢彩的書。書中集納了29篇散文作品,涵蓋人文、歷史、地理等多個層面,是對草原文化的全景式呈現(xiàn)。同時,作者深入發(fā)掘游牧文化與當今生態(tài)保護觀念的契合之處,探索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從廣闊的時空范圍詮釋“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隱于遼闊的時光》是對呼倫貝爾草原的深度書寫,散發(fā)著草原的氣息、牧人生活的氣息。從這些充滿詩意和哲思的文字中,我們能聽見艾平和草原說話的聲音。她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個草原的故事、森林的故事以及飛禽走獸的故事,這些故事展示了她的豐富閱歷和個人體驗。這些故事超脫了世俗的、喧囂的場景,有著童話的質(zhì)地,像悠揚的蒙古長調(diào)和浪漫而富有激情的馬頭琴彈奏。
這些關于大自然的故事,好像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其實蘊含著現(xiàn)代啟示錄一樣的意義。它既不同于梭羅《瓦爾登湖》中的隱居生活和自耕自食的簡樸體驗,也沒有契訶夫《草原》中的孤獨、絕望和憂傷,而是充溢著對現(xiàn)實草原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人和大自然關系的反思。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兇殘而狡猾的狼也有仁慈、滿懷母愛的一面,甘愿冒著危險守護自己的孩子,而老祖母在雪夜走出蒙古包,為母狼和它的孩子們呼喚同伴。艾平筆下的草原不是寒冷的,而是充滿了溫情,我們可以從中讀到仁慈、善良的本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在艾平的筆下,呼倫湖的時空被放大了。這是一個古人類的家園,它曾經(jīng)和猛犸象這樣的巨獸并存。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鮮卑人留下的石板墓,撿拾到蒙古鐵騎遺留的斷刀殘劍。但除了一些殘跡,遠去的人們都已經(jīng)遠去,只留呼倫湖仍蕩漾著水波。
艾平也寫到草原的失落,表達對自然和人文的認識和思考。她不僅寫了草原和傳統(tǒng)牧民,更關注獵人、牧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感受時代變遷對草原生態(tài)、牧民生產(chǎn)生活和個人精神層面的沖擊。
散文集中的《你見過猞猁嗎》,講述在原始森林腹地的一間木屋民舍里,有一個用來招攬游客的猞猁標本。這個七拼八湊、古怪的猞猁標本,正是大自然和人類相處境遇的象征。因為猞猁敏捷而機警,人類很少有機會能與它面對面,以至于大多數(shù)人對它一無所知,而最終看到的只是猞猁那殘存的、閃亮的皮毛。作者意在告訴讀者,如果人們不能善待大自然,將永遠對存在的事物以及自己一無所知。
艾平是一個凝視大自然的散文家,她把生命傾注于草原,并在這片草原上度過了悠長的時光。對于她來說,個體的時光和草原的時光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從這本散文集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顆跳動著的、柔軟的心,因為草原是柔軟的,這樣的柔軟不是軟弱,而是充滿了力量的柔軟,從容不迫的柔軟,充滿了愛的柔軟。它處處透出對天道的遵循,人與大自然的意志的一致性,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和諧的人與自然共存的世界,也暗合了我們內(nèi)心的理想與美好的生活愿景。
從《隱于遼闊的時光》中,我們看到艾平既歌頌草原和森林,也歌頌善良的草原和森林的守護者,既贊嘆無數(shù)神奇的動物,也贊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人與自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溝通的。一個牧人的一聲長調(diào)就可以將駿馬喚到自己的身旁,一首神秘的勸奶歌就會喚回母羊的母性……這些草原和森林里的故事,不僅屬于大自然,也屬于人類自己?!峨[于遼闊的時光》與其說是對大自然的頌歌,不如說是唱出了人間的美好情歌。它既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揭示,也是關于我們內(nèi)心理想的生活圖景的寓言。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散文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