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作品—— 李建榮:種雞頭米的年輕人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李建榮  2022年08月24日12:30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十年,有繪不盡的壯麗畫卷,也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為充分展示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共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人民網(wǎng)與中國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學形式講述新時代故事。目前,活動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網(wǎng)將陸續(xù)刊發(fā)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

 

居春華是個80后,家在蘇州甪直鎮(zhèn)車坊江灣村,靠種“水八仙”為生,年收入20萬左右。80后干過農活的不少,靠農業(yè)發(fā)家致富的不多,以“農民”身份引以為豪的就更少了。

車坊是個水鄉(xiāng),開門見水,出門乘船,到處是低洼地?!对浇^書》“吳地傳”有云:“稻田三百頃,在邑東南,肥饒,水絕。”這個被先人稱贊為“土地肥沃,水源好到了極點”的所在地,就是車坊。當?shù)厝艘虻刂埔?,在低洼地里種“水八仙”,成為車坊的特色。所謂“水八仙”,就是蓮藕、慈姑、芡實、茭白、水芹、莼菜、菱角、荸薺等八種水生蔬菜。居春華所在的江灣村,如今還是蘇州市水生蔬菜基地。

居春華中專畢業(yè)后,和同齡人一樣,到鎮(zhèn)上的工廠上班,農活都由父親承包。上了幾年班,年底算算賬,自己掙的工資,還不如父親一個人種“雞頭米”賺得多。居春華有了新想法,就和父親商量,想從廠里辭職,回村里種“雞頭米”,一來給父親搭把手,二來種“雞頭米”有賺頭,多個人種,收入會多些。

父親一聽,不同意兒子辭工。他說,還是上班安逸,種田多辛苦啊,一天到晚在田里忙碌,你就別來搗漿糊了。居春華一本正經(jīng)地說,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農民后繼無人,以后雞頭米、慈姑、荸薺等等,誰來種?“水八仙”是咱江灣村的傳統(tǒng)產業(yè),不能丟掉啊。

2005年春,居春華沒聽父親的勸告,堅持辭職回家,在村里承包了15畝水田,和父親一樣種起了“水八仙”。他還不服輸,說到年底和父親比賽誰賺得多。父親知道兒子種田是生手,光有熱情可不行,干什么都需要基本功。老人把自己幾十年種“水八仙”的經(jīng)驗,全部教給了兒子??磧鹤右蝗彰Φ揭?,皮膚曬得黝黑,像從非洲回來,老人的心里,既欣慰又心疼。自己種水八仙總算有接班人了,不知道兒子有沒有恒心,能不能堅持下去。

居春華當了幾個月農民,真正體會到當農民的辛苦。每天早出夜歸,一天在田里流的汗,比在工廠辦公室里一年出的汗還要多。也不講究吃和穿,一心想把“雞頭米”種好。

“雞頭米”,正式名稱叫芡實。它的果實,從水田里采挖上來,外形很像一個雞頭,剝開來,里面是一顆顆像米一樣雪白的籽,所以人們把它叫“雞頭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對它有描述:“補中益精,強志明目。”人稱“水中人參”,甚至比人參還營養(yǎng)健康,因為吃了“雞頭米”,不會上火。甪直江灣村出產的“雞頭米”,還是中國南極考察隊遠行必帶的營養(yǎng)食品。

居春華頭一年跟父親種“雞頭米”,旗開得勝,15畝水田,收入近十萬,比當工人強多了。他嘗到了甜頭,干勁更足了。

“雞頭米”從四月上旬開始育秧,到六月中旬移栽到水田里,收獲期八月到十月,這段時間,父子倆忙得不可開交。水田里的雜草和害蟲,都要用手去捉干凈。特別是福壽螺,一捉就是幾籃子,只要一天不捉它,第二天,“雞頭米”的葉子就被它吃得精光,一年的收成就要泡湯。

“雞頭米”對水質要求特別高,田里的水,一二天就要換水。隔壁田里施農藥,比如多菌靈、草甘膦,一滴也不能落到田里,否則“雞頭米”就會遭殃,大片死亡。父子倆一見隔壁農戶施用農藥,要輪流看護水田,一是自家田里水位要比隔壁田里高,這樣其它田的水就不會流進來,二是要跟老鄉(xiāng)打好招呼,藥霧不能噴過來,要不然,“雞頭米”就會變成“雞頭暈”,半死不活了。

到了“雞頭米”成熟的季節(jié),居春華三更半夜就要起來,穿上皮褲,到田里去采,早上四五點鐘就要送到市場去賣,保證“雞頭米”的新鮮。近的送到婁葑菜市場、南環(huán)橋批發(fā)市場,遠的還要送到無錫去賣。

居春華的母親一直有病,常年吃藥,他的老婆有精神疾病,干不了農活,家里的事情,全靠父子倆撐著。本來,他們種種“雞頭米”,收入還可以,日子越過越滋潤。不想,居春華的父親,在2012年得了一場大病,花了十幾萬治病不說,身體垮了,種田的擔子,自然就落在居春華肩上。父親勸兒子,我做不動了,幫不上你忙,你不要種田了,回廠里去上班吧。居春華說:“爸,你放心,有我在,這個家不會垮!”

居春華在辛勤勞作之余,不斷學習,報名參加培訓,買了不少農業(yè)書,鉆研種植水八仙的技術,現(xiàn)在他種出來的“雞頭米”、慈姑、荸薺等,品質好,吃口甜,銷路廣。雖然,全家靠他一個人忙碌,個中辛苦,一言難盡,但收入沒受影響,一年仍有十幾萬。

黨的“十九大”特別關心三農問題,規(guī)劃鄉(xiāng)村戰(zhàn)略,提倡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居春華就是新時代的一位職業(yè)農民,艱苦樸素,頭腦靈活,立足農村,發(fā)展家鄉(xiāng)的特色產業(yè),帶動其他年輕人共同富裕。

居春華還有不少新想法,希望剝“雞頭米”實現(xiàn)機械化,不用人工剝那么辛苦;希望水田里不光種“水八仙”,還可以養(yǎng)魚養(yǎng)蝦,讓農田得到充分利用;希望建立“水八仙”的加工廠,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朋友的收入;希望城里人不光來買農產品,還可以到農村來體驗農家生活,讓小孩真正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